亚洲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安迪·沃霍尔回顾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655   最后更新:2013/04/22 10:34:05 by 叮当猫
[楼主] wangxiaoer97 2013-04-22 10:34:05

作者: 张雨|来自: 艺术银行


《习惯了,习惯了,我们习惯了》 综合材料(木头、机械) 尺寸可变  2013年


“WE NEVER LOVED ART AND ART NEVER LOVED US”穿过有黑色木质地板的前厅,两行巨大的红字从雪白的墙面上蹦达出来。它的形式强调它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宣言,它的内容又让人感觉这只是一声叹息。


来到仁画廊的时候,杨冬雪的个展尚有两天才能开幕,而墙上这些不宜挪动的字母很可能是唯一一件我与观众看到形式完全相同的作品。据说,这几件 “已完成”的作品自放到展厅已来已经被改造过无数次了。杨春雪有个习惯,展览未开始,作品就不定型。此刻,他正在展厅中鼓捣一个有金属腿的装置。我并未前往仔细观察,因为我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展场里此起彼伏的各种噪音所吸引。


循声望去,几件已经开动的装置正在有节奏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台阶上像木质钢琴的是哒哒、哒哒哒,绿色栅栏带转轮的则是咯吱、咯吱。简单的音节不断的重复,随即混合成新的节奏聚合在展厅中,强制性的贯入观众的耳朵。你可以用闭眼来逃避视觉的干扰,却没办法回避声音,于是在展厅里游走的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应了展览中无数个“习惯了……”


《我们习惯了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 综合材料(木头、机械)  尺寸可变  2013年


而这些将声音作为元素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艺术家几年前的装置,杨冬雪曾经将一封私人信件通过拼音和音律转换成一段“旋律”。回顾艺术家之前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杨冬雪清晰的成长脉络,最初那种散发着清新情怀的自语或反思已经转换为形式感强烈的作品。红、黄、绿、黑几个明亮色块有节奏的出现在展厅中,特别是台子上横卧的抽屉,每一个开合所形成的线条和块面最终组成了一种庄严的节奏。


在这个综合的场域中,杨冬雪企图介绍作品的声音也甄没其中。一再努力后,艺术家表示,等到有了展签,一切就会变得容易。其实,我已经在新闻稿中读到了这些帮助解读作品的文字。同展览的标题“习惯了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一样拗口,分别是《我们习惯了在躲雨的时间里,习惯地孤独,甚至可以死去》、《我们习惯了在最卑微的时刻,习惯地摆弄着操蛋的伎俩》、《习惯了、习惯了、我们习惯了》、《我们继续无耻下去,还是离开此地》。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件作品倒是有趣,然而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本身的情绪已经足够饱满,如此一来倒是些抢了作品的风头。


不过这些文字和作品却让我想起纳博科夫的一句话,他曾说自己与普希金一样“为快乐写作,出版则为钱。”杨冬雪为什么做展览,我不敢断下结论,但是为快乐,或者说为自己创作是显而易见的。


有朋友说,这年头真诚都是骂人用的了,说我作品真诚不就是“夸”我作品不够好吗?我反驳了,不过好像不太有力。真诚甚至不能证明某件作品是艺术品,而杨冬雪的展场尚未完全定型,我看到的是否是作品的最终呈现还不得而知,自然也不能下更多评论。只能说,我隐约看见一个艺术家在这没有完全成型的展厅里吧。谁让有人说过这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呢。开幕以后,看了再说。


杨冬雪个展——习惯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  展览现场
展览时间:2013年3月22日—2013年5月4日
展览地点:地一现场 (仁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