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展 莫斯科当代美术馆 (多图)
发起人:连连看  回复数:0   浏览数:2996   最后更新:2012/10/15 10:41:28 by 连连看
[楼主] babyqueen 2012-10-15 10:41:28

来源:台北艺术论坛

文:徐升洁

 

自从摄影发明以来,肖像摄影就一直是一项主要的类别。这麼多年来,摄影家也不断地在肖像摄影上寻找新的突破。面对著人物的镜头,能够表达出多深的情感?摄影家又如何在其中表现出个人的独特性?

荷兰摄影家莱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 1959-)的摄影对象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自1990年代起,她的系列摄影数度获奖,也建立起她在国际艺坛上的名声。今年暑假,纽约古根汉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莱涅克.迪克斯特拉:回顾」,以大约八十件作品,呈现她於过去二十年来的摄影生涯。这是她於北美的首次大型美术馆个展,因此具有相当的标誌性。

1981年至1986年,迪克斯特拉就读阿姆斯特丹著名的瑞特菲尔德艺术学院,毕业后从事了一阵子与商业相关的摄影工作,但是这样的摄影让她感到很受挫。1991年的一场脚踏车车祸改变了她的生涯方向。五个月的复健时间,让她有机会好好休息与思考。在复健的过程中,迪克斯特拉每天都得游泳,从游泳池出来时也总是疲惫不堪。一天,她在游泳之后立刻拍了一张自己的肖像,捕捉自己精疲力竭的样貌。照片中的她戴著绿色泳帽、穿著绿色条纹泳衣,不仅外表的疲惫一览无遗,心理上的不安似乎也呈现出来。迪克斯特拉认為,正是因為精疲力竭,所以并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姿势,因此拍摄下来的样貌更是无意识的自然状态。这件作品可谓迪克斯特拉艺术生涯的起点,自此,她便开始拍摄许多肖像系列。

「海滩肖像」(1992-1994)是一系列青少年在海滩拍下的肖像,有些是独照,有些则是两、三位合照,几乎都穿著泳装,拍摄地点遍佈美国、英国、波兰、乌克兰、克罗埃西亚等国的海滩。每一件作品都是大尺幅的全身肖像,因此每位主角的姿态及表情都很清楚地呈现在观者眼前。而摄影机从微低的位置以仰角拍摄,使作品中的人物有著如纪念碑人物般的巨大感。又由於背景的海滩线条及色彩简单,因此在提供一种氛围的同时,并不会抢走注意力,让观者的焦点放在人物身上。镜头下的青少年虽然看著镜头,却也难掩羞涩,成长时期的不安与尷尬透过作品传递出来。「海滩肖像」系列於1997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后,迪克斯特拉的名字正式登上国际舞台。

 

迪克斯特拉 自拍像,荷兰阿姆斯特丹,1991年6月19日 1991 35×28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and Paris © Rineke Dijkstra

 

迪克斯特拉 美国南卡希尔顿首岛,1992年6月24日 1992 117×94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and Paris © Rineke Dijkstra

 

迪克斯特拉也一段长时间内,重复拍摄同一位人物。1994年开始的「阿美莉莎」系列,拍摄的是一位住在荷兰难民精神疗养院的波士尼亚女孩,十几年的时间,迪克斯特拉多次拍摄阿美莉莎,从一位小女孩到少女,又成為母亲。这麼多年来,女孩染髮、跟著流行,从原本东欧的扮相渐渐融入西欧的审美观。她本身的成长及周遭环境带给她的转变,都呈现在一系列十一张的作品之中。同样地,「奥利维尔」系列(2002-2003)则是拍摄一位从军的男孩,从初入军队到成為老练的军人的生理及心理发展。

 

迪克斯特拉 阿美莉莎,荷兰莱顿精神疗养院,1994年3月14日 1994 94×75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and Paris © Rineke Dijkstra

 

1990年代中期开始,迪克斯特拉开始拍摄录像。她的录像,其实很像摄影,同样是把人物个别突显在画面中。〈The Buzz Club, Liverpool, UK/ Mystery World, Zaandam, NL〉(1996-1997)為双频录像投影,青少年个别站在白色的墙面前方,衬著背景音乐,或抽烟、或喝酒、或跳舞,大致上都忽略摄影机的存在。2009年的〈疯狂之屋〉有著类似的手法。迪克斯特拉到利物浦的舞厅内寻找青少年,请他们配著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跳舞。轮流投影在展厅四周墙面的六位青少年,分别衬著不同的音乐,跳著不同类型的舞。从音乐一开始播放时,他们比较放不开的姿态,到后来无法抗拒音乐的律动而尽情摆动的样貌,六位青少年的个性及自我表达方式在一首音乐的时间之内表现出来。同一年的三频录像作品〈我看到一位女人哭泣(哭泣的女人)〉则脱离迪克斯特拉一贯的单一或少数人物入镜的手法,而是请了十几位小学生共同入镜,让他们看著毕卡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回应这件作品。从头到尾,毕卡索的作品都没有出现於录像之中,观眾看著镜头来回於小学生之间。短短的十几分鐘内,他们的讨论从描述自己看到了什麼,到推测这位女人哭泣的原因,整个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想法及内心世界,而观眾也不得不惊讶於他们既纯真又深入内心的讨论。

 

迪克斯特拉 疯狂之屋(梅根),英国利物浦,2009年 2009 四频录像投影,32分鐘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and Paris © Rineke Dijkstra

 

迪克斯特拉  我看到一位女人哭泣(哭泣的女人) 2009 三频录像投影,12分鐘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and Paris © Rineke Dijkstra

 

迪克斯特拉的创作很重视「转变的状态」,不管是青少年时期的尷尬、年龄的增加、心态的成长、经歷重大事件的转变等等,都是她的拍摄对象。虽然摄影是近代的媒材,但她的肖像作品的色彩及尺寸令人联想到17世纪的荷兰绘画。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观者与被观看者的相互关系,也透过作品呈现出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