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岛计划—九立方》—国际合作艺术项目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1475   最后更新:2011/10/06 22:32:00 by guest
[楼主] 理论车间 2011-10-05 22:26:13
来源:理论车间博客

1-Facebook式,或Youtube式,是泛指个人一切网上粘贴和复制行为的特性。它指个人全包的从创作到展示的一个由网上到网上的展示过程。它类似于一个艺术家从工作室到展场的那个实体过程。其革命性,在于其“通天”:一下子、容易到令人难以置信地就国际、全球和普遍了。它在这时代成了如此容易实现的“展示”。

2-这个格式,格罗伊斯在《照着杜尚来看马克思)、《弱普遍主义》、《艺术与金钱》、《什么是新?》等论文中反复述及。我这里的讨论,是取他的基本立场,结合我们今天的新认识,来重新回收、敲定我们自己的看法。格罗伊斯自己的立场,也只有一个简单的来源:本雅明、阿甘本、基尔克果和福柯。

格罗伊斯认为,Facebook揭穿了人类展示的全部秘密:从展示物品做宗教,到了今天网友展示自己的身体来做当代艺术。后半句:今天的网友都是在做当代艺术,此话怎讲?

3-格罗伊斯认为,欧洲艺术现代主义是在做这样的展示:以传统和艺术史作背景,来制作图像,艺术家是生产者,是将产品展示到公共空间里的人;在今天的Facebook式当代艺术实践里,艺术家不只是在展示作品,而更主要的是在展示其工作的身体到公共领域了,是一种个人自我品牌创新和维护了,是像阿卜洛莫维奇2010年作品《艺术家在场》中演示的那样,在美术展馆示自己了。在Facebook格式里,你画出一幅伟大油画,不是要请那个清明公正的公众来鉴别其伟大和将要不朽,而是你在Facebook上的自我贴金,想当于你发的一个贴子,它只是Lee牛仔裤或LV手提包今年秋冬季的一个新款。你在Facebook里的孤独的自我展示,是今天的展示的最主要特征。

插一下阿甘本的相关看法:这Facebook你也千万别以为是什么福音了,它是全球个人在资本主义全球景观装置里的悲惨处境的写照。他没有命运,没有世界-历史,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史的保护,他只是被粘附在装置上的秋后惊蝉了。时装模特、在镜头里望着我们观淫者的色情女星、拿着手机在火车车厢里高声谈话的旅客,就是我们全球个人的当代形象了,当代艺术家也落进这个处境里了。我们被一种商品展玩进了这里面,就需要一种同样反证法的展示,将我们从从解放出来。

4-可以来讲讲我自己的体验。简单打个比方,体制内的光荣的当代艺术伟业,相当于是在高级宾馆卖淫,而我们普通个人玩的那点当代艺术,相当于薄雾和昏灯下的站街,是与卓别林们的巧妙周旋;高级宾馆里有复杂的应召服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画廊这样的市场开发系统,而我们个人的当代艺术行为,就是站街:我就是我,香水、口红和靓衣都用上了,你看着办,让我们开始砍价!

我的博客,你的微博,他的Facebook账户,就是站街的位置,就是展台,就是美术馆空间。

大多数人当然是不相信“展示”的。他们挂一个名、占个位置,几个月那里一下,或竟是报了名后就忘了的。相信这种展示,要拿这种展示做出一些事来的人呢,就需要付出比站街女还更坚定的信心和努力。

因为,最根本地讲,展示就是人的玩“神圣”。格罗伊斯认为,耶稣就是被我们人在圣和俗之间玩展示的工具。他必须有点疯疯癫癫,展才出效果。而且,玩着玩着,就会疯起来。

阿甘本在《论亵渎》中取这样一种立场:在全球景观装置内,耶稣的位置被贬低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人人都成了耶稣了:我们受难的意思是:我们身上的全部属于我们自己东西,都被献给了那个由可口可乐和iPhone4或5构成的十字架。可是,我们也不应该全绝望,我们人是可以用“展示”的方式,将那已被全部展示到全球景观资本主义装置那里的属于我们的东西重新“展”回来的(这种展示大于解放和革命)。这个重新“展”回来的过程,我想就是我们在说的当代艺术。

所以是,不能小看我们自己在网上的“展示”行为。

5-来说说我自己在博客上的展示行为。

德里达曾称这样的空间为“未被编辑的国际空间”。这就像是漂在公海上发表演说。说些什么才能着到五六呢?对空发言,这难度很高。不过不用担心,如果不退场,那么,不到一会儿,我就会将自己逼进一个很难堪的境地:我发现自己是一个人在跳大神了。这是起点。

哪个艺术家没有这种感觉:就发现只有自己一人在那里跳大神,大家是都想不好怎么来拦你?

不一会儿,你就会有点疯,发现自己有点疯,或只能主动将自己弄到有点疯,才能应付这场面。

萨满、巫婆和通灵师是将自己弄疯,帮别人展示,艺术家是将自己弄疯,去展示自己。

展示自己是想要得到什么好处呢?落实到我的博客写作,博客式的网上写作展示,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答:就是Facebook式的好处:我未写完四分之一,另外的四分之三就自动跟随上来,来补足了;我向一个无名的公众发表演说才五分钟,我就从这个看不见的公众那里,得到了其余的我想说的东西,或者说,可以这样去假设了。我的Facebook式公众,就是我的画布!整个网上,全球加上国际加上全世界,都在里面了。展示:这是要动用人类共同性。

6-Facebook式的当代艺术展示,正在架空整个当代艺术体制。

各饭馆里的菜无穷翻新着,老娘的和外婆的菜,我就阳奉阴了。但是,外面有二奶三奶了,每星期仍按时向老婆交激情作业,不,展示某种液体, 这不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在做的事儿:玩Facebook式就够猛,自己也在玩了,但同时还一定要装官方和混历史,偷偷期待复辟,做两面派和机会主义者。

7-这里涉及一种从美学到诗学,从趣味进化到展示全新的态度转变。没有观众了。只有先成为艺术家,才能成为观众。

阿甘本认为,在我们这时代写艺术不再应该运用美学方式,不涉及审美,而应该是以诗学的方式来写。诗学是一种关于原创的技术,是创造术。艺术创造直接与人类的精神、机构创造连接。艺术创作是一个技术-政治决断,巴迪厄也取这种反美学立场,格罗伊斯也是。阿甘本的《无内容的人》一书里着力讨论这个主题。其中最值得讨论者:在景观社会里,艺术家的原创还有意义?在全球景观-资本装置里,不朽还有意义?不是审美不好,而是它变成政治了,是一个生态-伦理-政治-技术-经济决断了,人人都是创造和展示者了,审美态度对人的创造-亵渎力,是一种压抑了?

8-美学态度失灵,诗学态度是我们在今天面对当代艺术的最可取的态度。诗学态度:最直白地说就是,不要将观众当作是来到艺术品面前沉思的,他们也是创作者,批评必须变成同行间式的“怎么才能将它弄得更好?”这一诗学角度,而不是这个作品到底向观众说出了什么这一教学式的美学或审美角度。

美学态度假设:艺术消费压倒艺术生产,美学态度的主体是主人,艺术家是其仆人。美学态度下,艺术品的政治成了如何用好的艺术配方来包装某种政治内容。诗学态度:艺术不关趣味和审美感性。创作就是政治-技术决断本身了。艺术是一种自创自造(autopoetic construction)。艺术家时时在雕琢自己的个人品牌

找不到观众来表达你的审美评论了,必须将任何一个潜在的观众都当作与制作眼前这个图像的艺术家一样的创造者了。没有传统批评所假设的听众了,批评只是同行间的交流了。这就是所谓“影响的诗学”:一开始是讨论面对的审美问题的,但一开始,马上就变成诗性创造。批评最后一定走向创作。

从美学向诗学的转变,还表现在:人人都像本人写博客那样,天天沉浮于网上:人人都一次次刷新地,在“展示”自己,指望从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弄出些有意思的差异来,当“艺术”。没有一种先验美学,没有一种目的论式的世界历史,没有艺术史了,只有关于“今天的深渊”之最新即时观察了

这就是Facebook艺术!Facebook是这样一种艺术格式:先辟出展示空间,再去找个现成品来,“作品”不需你去沉思式膜拜:它只登记你访问的次数,也就是说,每一次访问都是与其余的所有访问平等的。当代艺术就是Facebook艺术。我们是Facebook式地展示着我们自己地达到“国际”的!

9-Facebook揭穿了当代艺术里大家在玩的所有伎俩。它使艺术家们好难堪!有了Facebook,那种画限量版邮票和艺霸式的排名和抑夺艺术史地位式的当代艺术,那是非死不可!

10-我们人人都是现成品了,不展示在网上,也是被展示在这个金融-商品资本主义全球景观装置里了。我们的武器只有我们的身体这个现成品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