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美术馆首位亚籍策展人李淑京谈策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996   最后更新:2011/06/23 10:42:2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ba-ba-ba 2011-06-23 10:42:22
来源:1416教室 By 任悦

我不知道Jerry Salts算不算西方艺术评论界的明白人,反正他对当代艺术的评论很合我心意。

这位美国评论家刚刚从威尼斯双年展游历归来,在《纽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空白的一代》的艺术评论,我觉得很过瘾,就顺手翻译了一下。

在您看到Jerry的文字之前,我还想说说我的看法。我很同意他对当下被学院派教育驯化的一代艺术家的看法,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失去了一种活人的观察力,缺乏活人的气息,只剩下了一种“要活”的态度。

Jerry渴望看到新一代艺术家面对“新社会”的艺术创作,而不是追随前人,我也非常同意。但另一方面,我颇有些绝望地认为,“新社会”并非是艺术家所能把握的。时代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怪物,外在形态上的奇幻,让它自成为一个超级巨大的当代艺术作品——没有艺术家可以超越这个艺术而做出艺术。这个世界的荒谬和奇幻根本无法用有形的东西来把握,如果真的要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的话,我想那应该是文字,或者是一些不具备形式的东西,否则都会被奇观社会吞噬。

在我看来,这个繁华的艺术界的盛事,其所谓的艺术的“光亮”只是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的一个投射,并全然在其母体的掌控之中。

(又:Jerry文章中关于摄影只有一句话,原文是这样的“photographs about photographs”,意思是指当代的摄影艺术作品,大都是针对摄影语言本体展开的摄影。)



空白的一代(Generation Blank)

作者:Jerry Saltz

这些美丽的,理性的,完全脱离内容束缚的艺术品的创作者是受过学院派驯化的狮子。

去了趟威尼斯,回来之后满是忧虑。每隔两年,威尼斯如同一个艺术帝国,颇具吸引力。今年的主题叫做“Illuminations”,一如既往地备受瞩目。(Frances Starks关于她和一个年轻男人在网络上约会的动画吸引了我,Christian Marclay的作品“the Clock”早些时间在纽约大受好评,今年获得了最佳艺术家金狮奖)但是更多的时候,那些令人感到舒适的东西,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学院派风格,其表现形式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新结构主义派电影是重重叠叠的几何色块,摄影就是关于摄影,投影屏幕上是粗颗粒的黑白资料影片,抽象主义就是援引其他抽象主义——就是这些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七十年代,如同一潭死水,每个人都在解构同样的元素,在美学的倒退中陷入绝境。

艺术界总是存在着某些风潮——潮流过来然后过去——这种沉浸在上一代艺术家的理想和观念中的势态是非常错误的。这说明这些艺术家太过遵从他们的前辈,并且过度满足于当下艺术界内部的游戏规则,却并不是真正地去做艺术,这一代人已经成了失落的一代。

我们当下的文化已经奇幻地,如同炼金术,将图像和历史变成丰富的艺术的材料,这其中所蕴藏的可能是无穷无尽且非常开放的。但这些艺术家却在书写历史和描绘图像的时候,仍然去追寻已经超级衰落过往的艺术形态,而它们早就已经分崩离析了。这使得他们的艺术只能转向了艺术作品自身,成为一种编码语言而别无其他。作品的内容因此变得空洞,成为一种避免内部嘈杂的的策略。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一种新教,一种被学院机构支持,受到不愿让光彩时光散去的策展人的追捧。我们来看看威尼斯当前最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Ryan Gander作品,地板上的彩色方块,墙上的标签注明其来源是 Mondrian,这与其说是对Ryan作品的阐释倒不如说是让它更具消费价值。这是一种关于解说的艺术,而不是作者自己的经验的艺术。……Seth Price的眩美的画作,犹如一根滑绳,系在 Martin Kippenberger 和Marcel Broodthaers之间,这定会使得那些钟爱从“某主义”出发阐释作品的评论家倍为欢欣。这种圈套圈的模式已经形成,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搬运游戏,在巴掌大的一点儿地方上把同样的东西挪来挪去。这些作品都非常职业化,极度富有信息,超级理性,但它们最终不过是装腔作势的国际愚蠢艺术学院的学院派作品。

威尼斯也有一些艺术学院在这里有展览(我也在学院里教书)。这一代艺术家是第一代受到职业教育的艺术家,这些年轻人被他们的老师灌输了太多其钟爱的艺术作品,却使得他们自己的作品停滞不前。他们不是去扩展作为人类的我们自身的视野,而是将其束缚在安全的对既定的观念的重复中。这是一个回绕在艺术遗产上空的悲伤的罗曼曲,是一对一去不复返时代的思乡症,这种呼喊也许很真诚,却让作品走向绝处,并且反过来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沙发:1楼] guest 2011-06-23 14:27:02
请国内这些观念,臭表,同性和玩儿身体艺术的小资文艺术家们,快来补习一下吧,你们的西方教材已经被批判了,快想办法换风向吧.哈哈
[板凳:2楼] guest 2011-06-23 14:50:56
没顶,阿提爸爸同学,请阅!
[地板:3楼] guest 2011-06-23 17:11:22

[4楼] guest 2011-06-23 23:06:34
很多新一代艺术家的确是站在艺术遗产的上空在哽咽.
[5楼] 老大 2011-06-23 23:15:34
支持没顶和阿特爸爸,这帮sb在这里冷嘲热讽的时候,你们做了很多实事儿.支持你们,鄙视sb
[6楼] guest 2011-06-23 23:51:20
其中所蕴藏的可能是无穷无尽且非常开放的。但这些艺术家却在书写历史和描绘图像的时候,仍然去追寻已经超级衰落过往的艺术形态,而它们早就已经分崩离析了。这使得他们的艺术只能转向了艺术作品自身,成为一种编码语言而别无其他。作品的内容因此变得空洞,成为一种避免内部嘈杂的的策略。

作者还在相信有意义内容,或者说他还在以为艺术家在为有意义的内容工作。实在不是艺术家需要的,而是这些观众,批评家们需要的,他强加给艺术家的。他需要一种所谓的实在来填补他们的空洞。这个空洞恰恰是发至作者直接。

这种教条的确存在,但是,这对飘忽的中国艺术家好像不起作用。内容与形式在作者这样的看来太分裂,以至于他每两年就忧郁一次。对于威尼斯的不好,太多的人说不好这越来越像一种对权威批评的政治正确。而为什么会这样并没有人认真去思考。是的确不好,还是艺术的现状已经不再是所谓学术层面那个纯洁的模样?

骂骂很口快,就连威尼斯评委在杂志写文章都说危机中的威尼斯…威尼斯真的危机,还是权利越来越大?有时候表象好像是和实在是反向的。

是威尼斯落伍了,还是我们价值观或者思想落伍,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7楼] guest 2011-06-24 00:08:09
楼上有理
[8楼] guest 2011-06-24 00:09:37
j自己也是个学院派,也事用错误攻打错误,没必要在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