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道-展览/莫毅-有红色的风景(2011-04-23至05-31)
发起人:艺术通道。  回复数:5   浏览数:2486   最后更新:2011/08/27 16:28:44 by guest
[楼主] missbobo 2011-04-13 13:12:58
西蒙·戴博·摩勒(Simon Dybbroe Möller)




1976年,西蒙·戴博·摩勒出生于丹麦的港口城市奥尔胡斯。他曾在德国法兰克福求学,至今为止已在德国、丹麦、意大利、美国等地举办过个展和群展。

西蒙的装置、拼贴、电影和雕塑涉及到了极简主义、观念艺术、构成主义、风格主义以及包豪斯等20世纪先锋艺术流派。他首先恰当地在艺术中运用这些流派的典范形式,而后用多元的艺术、设计、建筑、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元素与之相关联,并提出质问和主观的修正。他的作品范围涉及到理查德·塞拉、戈登·马塔·克拉克、丹·弗拉文、亨利·摩尔、约翰·凯基到数学家索哈斯·缇阿姆侯德等。

西蒙的作品总是用看似理性化的过程去实现不可知的神秘结果,以此来对观念艺术的整个过程体系和形式进行反思。他总是用不寻常的模式去集合各种各样的素材,并在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智慧和职业的精准。他对艺术的兴趣一部分来源于个人的怀旧之情,一部分来源于思想上的迷恋。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在我们成长的社会中,特定的地域性的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建构和其他所有的事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现代主义代表了最后的乌托邦和一种阐述真理的信仰。


2010年3月,西蒙在纽约哈里斯莱博曼画廊(Harris Lieberman Gallery)举办了他在美国的第一个个展,名为“正午的恶魔”(The Demon of Noontide)。展出的作品探讨了进步的谬论---特别是以前卫艺术为典范的艺术进步和不停止的先进技术发展。西蒙的绘画、行为和影像既不是暗示对进步的庆典也不是一种批判,而是将观念的和以过程为基础的重复的再现,同时为这种主导形式提出了一种可供替代的选择。这个展览是西蒙的求知欲和思想分离的汇集,这些漫不经心的游戏不可避免地唤起了无聊和厌倦感。贯穿整个展览,西蒙一直在寻找进步与停滞之间冲撞的关联痕迹。当他关注行为和过程的同时,他也在解释进步的表面不可能性。展览描述了一种高度的停滞状态,目的不在与超越当下的进步,而是对无限接近的拷问。

 
正午的恶魔
 
 
正午的恶魔2

在展厅中心,西蒙随意地坐在钢琴边上翻阅着那些旧书,另一只手偶尔在钢琴键上弹奏出几个音符。这些轻缓的声音回响在展厅空间,它们缺少旋律,缓慢且不连续,犹豫且任意的。

这些音符其实是艺术家根据阅读经验所表达出的对书本抽象寓意的描述。西蒙用这种休闲的方式和美妙的音符填补了枯燥无聊正午时光,变成了“正午的恶魔”的绝好配乐。钢琴边上的墙上悬挂着西蒙的黑色外套。一张小而装裱精致的绘画悬挂在窗边,上面是他带着金丝眼镜的黑白照片。这些物件、书和艺术家之间似乎毫无关联。


正午的恶魔- 影像作品

展厅后面陈列的是西蒙的三个影像作品,分别取名为“标准蓝色”(The Standard Blue)、 “经典灰色”(The Classic Grey)、和 “基本黑色”(The Basic Black)。三个影像片段呈现的是他在重复做着三件不同的,但却平庸的事情:开车,在办公室工作,从烘干机里取衣服。在三个影像片段中,音效并不是人物的动作或者物体发出来的,而是一段弦乐四重奏在努力模仿人物所做的动作和接触的事物所发出的声音。例如,当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发传真时,传真机所发出的声音是用在小提琴弓弦上摩擦所模仿出来的。当司机按动**所发出的声音是用弹拨琴弦和其他的技巧来实现这一模仿效果。这些影像的排列既非对技术进步的庆典也非批判。这个“机械交响乐”替代了仅仅是千篇一律的感官享受。短小的影像给观者的感觉是机械的、碎片式的、甚至有时空上的停滞感。


正午的恶魔- 绘画作品


正午的恶魔- 绘画作品2

在展厅的前半部分展示了西蒙的一些列绘画作品,每张绘画都是由一张张喷墨打印照片粘贴在帆布上制作而成,犹如帖墙纸的效果一般。图像的表面被随意地刮花,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肌理效果。稀释的胶水慢慢流出,渗透纸张,喷墨打印的墨汁因为这些胶水的渗透而被稀释褪色,不可预知地在某些部位凸显出特定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禁让人想起安迪·沃霍尔的“氧化”(Oxidation)系列绘画作品,他用半自动的技术去制造一些抽象的效果,并逐渐任其发展,最后他提出了一个结论:任何创作出来的图像都是好的,尤其是在仍其自然发展下所产生的效果。

展览中所有这些视觉效果和音效都是用一种看似很荒诞的理念,但却惯常的形式表现出来,西蒙故意在回避那种使用技巧的危险性。他通过这样的绘画、行为和影像作品,得到了一种对形式的思考,并且给出了在当代创作中使用一些奇怪且陌生形式所产生巨大魅力作品的例证。

2009年8月,西蒙在丹麦哥本哈根安徒生当代艺术画廊(Andersen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举办了他的个展。犹如一个艺术DJ,在作品中他反应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人的内容: 他将不同的片段和重新混合的美学融合在一起,传达了一种重新组合的艺术或者说文化。


有快有慢的微粒


有快有慢的微粒2

北欧的数学家索哈斯·缇阿姆侯德试图在19世纪拍摄下挪威的北极光,由于当时技术的障碍,他无法实现他的愿望。随后,他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北极光的描述,并且将这些绘画都拍成了照片。“有快有慢的微粒”(Only Particles, Some Fast Some Slow) 是西蒙对于索哈斯作品的再创作。作品的题目描述了北极光可能形成的物理过程:太阳风微粒与磁气圈在两极接触,用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这些打印的照片是基于索哈斯对于北极光的作品而来,西蒙将他们重新着色,裁剪成七巧板似的图片,并用与立体主义基本观念相似的方式重新组合拼贴。这种新的组合提出了一个疑问:作为一位数学家的对于北极光的作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教育背景下,是否能还原真实的北极光产生的视觉效果?那么如今西蒙将其重新组合,用他很自我的方式诠释他所认为的北极光效果。是否这也是一种真实?还是仅仅是被今天的我们所熟知的索哈斯根据七巧板原理所产生的数学方块游戏?



光之舞, 2009


光之舞2, 2009

“光之舞”(Dance of Light) 是西蒙对于北极光的又一个创作。在这个作品中,索哈斯所描述的北极光被西蒙用芭蕾的形式表达出来。创作前期,西蒙将索哈斯对于北极光的文字描述给了舞者,让他们编排关于这一主题的舞蹈。舞者们身穿不同颜色的紧身服装,每个个体都在舞蹈中诠释者对北极光这一主题的理解。西蒙为芭蕾舞者安排了炫目的灯光,然后将他们的舞蹈动作拍摄成静态的照片。所有的照片被用幻灯片的形式排列出来,在黑色的放映室里,西蒙用2个幻灯机同时放映着这些照片,图像一张张有节奏地淡入淡出。当两个幻灯机投射的图片重叠时,舞者的影像变得模糊,身体动作交织在一起,真实的舞蹈片段被这种重叠所打断,产生出了移动的、分层的效果。西蒙用芭蕾舞蹈的形式再创造了北极夜晚天空中璀璨的极光。

西蒙的作品给予了北极光非常人性化的诠释。观者无法理清编舞的顺序,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产生出对于北极光的理解。就像索哈斯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他对于北极光的描述。索哈斯被认为是伟大的人种志学者,在艺术上,西蒙或许也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 Selena Yang 2011-1-29 来源:artspy艺术眼)

[沙发:1楼] missbobo 2011-04-13 13:29:00

西部伦敦计划(West London Projects,2007)
- 西蒙·戴博·摩勒 (Simon Dybbroe Möller)


preview
 

Pantomima della stella gigante, 2007, Film Still, DVD, colour, sound, 1003min. loop, 投影约5. 5 x 2米
 
 
 
Jacob Dahl Jürgensen共同创作, 玻璃,尼龙, 有机玻璃


All yesterday parties(Man at the window, Ole Knudsen, 1963) 绘画, 凝胶

All yesterday parties(Man at the window, Ole Knudsen, 1963) 绘画, 凝胶 

Ill wind (no more dead air)
木材, 丙烯, 银匙, 风 (Santa Ana, Sirocco etc.)


Ill wind (no more dead air) 
 
 

Ill wind (no more dead air) 

 



密歇根大学美术馆计划: 西蒙·戴博·摩勒 (UMMA Projects: Simon Dybbroe Möller)
 
Brain, 2009/头脑,2009
 

Inside the wall inside of you, 2005 丙烯, 光泽压光, 墙体
 
 
Letter From the New World to the Old World, Kunstlerhaus Bremen,2006 装置全景
 

Mass, Weight and Volume (Fallen into Place),2008 
  

Alpha Draconis Chandelier,2008


 
[板凳:2楼] missbobo 2011-04-13 14:06:31
西蒙·戴博·摩勒(Simon Dybbroe Möller)  

"理性神秘主义", 现代主义和犯罪小说,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以及走音吉他.


西蒙·戴博·摩勒(Simon Dybbroe Möller)的创作方法为艺术史提供了另一种愉悦的思考方式, 使其不再是有如让读者望而生畏的条例森严的公立图书馆, 而更像是, 对他来说, 摆放随意又独具特色, 可以任意浏览的二手书店. 这些偏僻的角落, 神秘主义与观念艺术, 流行音乐和具象诗共存, 正是他恣意创作最好作品的地方.

 




在去年柏林的艺术论坛上, 戴博·摩勒建造了一个画廊站台,看上去像是悉心构思且应用了现代主义教条的群展, 即新事物的建立需要相对应的破坏. 其中一面廉价的分区墙被锯穿大致做成罗伯特·莫里斯2004年的《拍手》(Slap, R.Morris, 2004), 画廊主和她的来访者则坐在复刻的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昆得纳桌(Quaderna table)旁边的低劣仿造里特·维尔德的Z字椅上. 每件家具被起了一个诗性的名字并带有《因为我们不是成天说话》(Because we didn’t talk all day )(2004)里的一句台词. 从地上这件东扭西弯但仍能使用的取名为《像那摞蕴藏我曾坚信的真理的纸》(皱巴巴地置于角落, 2001年1月21日)(Like those sheets of paper containing absolutes once believed )(2004)的Dan Flavinesque荧光灯具看起来, 这些物品像极了是世界上最马虎了事的艺术搬运公司忙中出乱的杰作. 这里边最淡定的元素莫过于宁静系列的折纸《张开你的梦》(Unfold your Dreams)(2004) - 很像是复古几何抽象艺术的标本.

戴博·摩勒的作品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参考, 引用和二度创作, 但多半会被设置在陌生的场景里以制造一种好比置身一个除了主人所有人都互不认识的聚会的效果. 比如《事件2》(Occurrence #2) (2004), 由玛丽·希金斯·克拉克(Mary Higgins Clark)的平装本犯罪小说《只让她知道》(While My Pretty One Sleeps)(1989)组成, 书本摊开放于基座上, 像似一件提供某种启发的重要证据. 打开的书页一边的对角线处已破损,于是这一页的文字连续出现在了下一页,其中的这样一段糅合的段落还用钢笔加注了红点. 看似巧合的,文章给人感觉一个句子的开头同时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句子的结尾. 上面写道:"尽管我们无法掌握完美的和谐和宇宙间绝对的平衡, 然而宇宙里的每一个事物(每个形状)都受制于和谐的法则. " 此后文字开始被拆散变得词不达意起来: "这种平衡在观察随着他们散播沿路粉末...". 书页之间潜藏的秘密"信息"实际上是一次处心积虑的仿造, 插入了凡·杜斯堡《新造型艺术》(Neo-Plastic Art) (1924)原理的一段引语.
 




戴博·摩勒沉迷于纸本的物理属性- 书页, 潦草的注释, 卡本唱片封套和海报. 柏林街头的任何一个人想必都看过他近期个展的阴暗海报《一致1》(In Concert #1) (2004), 后来被他撕下来装框挂在画廊. 海报上写道: "理性神秘主义-我们是神秘主义者而非理性主义者因为我们并不依靠逻辑得出结论. "在根本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 谁知道路人们会作何结论呢? 这段引语事实上是组合自戴博·摩勒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 - 瑞典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作品和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一句话,后者稍有改动,将其格言的主语由观念艺术家换成了"我们". 展览取名《ABABCB》(2005), 不是对阿巴乐队(ABBA)口齿不清的致敬, 而实际上是指一首流行歌曲的基本构成: 主歌, 副歌以及过门. 大字印刷的《奥尔胡斯, 1993年冬》(Aarhus, Winter 1993) (2004), 表现的是一支用心摆出欣喜若狂的姿势的摇滚乐队的黑白画面,然而他们身体和乐器的轮廓正好拼成"机会"这个并不太具有可视性的双关词.


Little Box, 2009

戴博·摩勒不时将流行音乐和观念艺术的系统程序与形式结合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斯蒂芬·普利纳(Stephen Prina), 乔纳森·莫克(Jonathan Monk) 以及大卫·阿伦(Dave Allen)的作品. 他在智慧和意义精准度上的品味也与他们相似. 拿《偶尔无题,无封,未完成(盛放)》(Untitled, Uncovered and Incomplete by Chance (in Bloom)) (2005)来说, 包含涅槃乐队(Nirvana) 《盛放》封面唱片的同名歌曲, 吉他演奏则按照斯特林堡随性定调的原则不讲究音准.唱片封套装在一个缩小到7英寸的仿造索尔·勒维特《未完成的开口容器变体》系列(Variations of Incomplete Open Cube’ series)(1974) 的立方开口容器里. 很显然, 戴博·摩勒就是喜欢以极为理性的过程巧妙达到令人惊叹的玄妙效果.
 
[Miss bobo编译自Frieze杂志]

[地板:3楼] missbobo 2011-04-13 17:37:15
更多装置、影像、绘画:
  

F A C A D E, 2008 扩音器, 放大器, 声音, 215×510×98cm

 
 

State of Mind, 2006

State of Mind, All houses are haunted, 2006 
This is fiction/纯属虚构, 2006

This is fiction/纯属虚构,All houses are haunted/所有房子都闹鬼, 200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