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死磕艺术
发起人:死磕艺术共同体  回复数:0   浏览数:1559   最后更新:2011/04/10 07:48:22 by 死磕艺术共同体
[楼主] ba-ba-ba 2011-04-10 07:48:22
转自邱黯雄博客

4月7日 对话一:

发表博文《《珊瑚》-展览方式的改变》 - “珊瑚计划”是一个由未知博物馆发起的艺术计划。它产生的初衷是希望尝试一种能促进人们交流的展览组织形式。使得交流有可能以更接近大家各自所希望的方式进行。



{付晓东说:自我组织的意义到现在更加明了了,难怪说艺术家都是时代最敏感的人。

4月7日 对话二:

而另一方面每个参与者必须对自己权利范围内的事情负有责任,整个展览与每个参与者都相关。

{螺旋真理说:很有可能把展览做成小众艺术

未知博物馆:现代主义以后,艺术从未大众过

{螺旋真理:也许,但新艺术绝非是艺术的全部

未知博物馆:我们这个主题所关注的是展览中艺术家可以自己去创造展览方式,而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等策展人来挑选,其实艺术家在这种流行模式下,既被动又依赖。大众小众是更大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螺旋真理:我是担心,如果艺术家很多,分歧足够大,其向心力和推动力是否会耗散掉。策展人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未知博物馆:但今天大多的拚盘展览也没做到这一点,好的策展人能赋予展览灵魂,结构,处理好作品的关系。但策展人制度在中国权力化和功利化,所以趋之若鹜,现在什么人都成策展人了,这比艺术家还没门槛。

{螺旋真理::所以实际上也实在现体制下寻求最有效率的尝试?

未知博物馆:跟体制没关系,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尝试不一样的方式,可能失败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去做

4月7日 对话三:

这样的结构非策展人模式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而是链式的平行结构,他也可能延伸为树枝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但是他的信息流向不是向心聚集而是扩散延伸,这样的方式会有更多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中的情况出现,我们不能预测会发生什么。这样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更开放的可能性,每个参与者只能决定自己和自己的合作者的事务,他们可以决定是自己单独完成一件作品还是合作,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参与整个展览思路的构建,但是并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全局,每个人的控制权在自己与合作者的范围。



{柯鹏-海德堡:这样的模式很理想化。多数艺术家已经习惯并服从于导演+演员的策展模式,要发动其对展览事物的良性的自主组织能力,往往比完成一个合格的展览还要困难。但愿这个模式的建立对艺术家公共意识的养成有帮助。

4月7日 对话四:

珊瑚计划从展览形成的方式上提出另一种展览的结构方式,让艺术家自己来传递信息,由一个参与者传递给另一个参与者,由参与者自己寻找和决定下一个参与者,作品是在双方的讨论和交流中产生和创造的,在中国当代艺术环境里,策展更像是联络员的工作,策展人与艺术家就展览和作品的看法交流也很少,更多是策展助理关于画册资料的索要和运输布展的事务工作。展览通常就成了一个履历增加的例行公事,艺术家也成了为完成任务的白领一样疲於應付。这种策展方式以策展人为核心,信息的交流方式是单一和集中式。一方面珊瑚计划在展览方式上有所改变,策展人制度中参加群展的艺术家只是与策展人沟通,而艺术家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艺术家在展览中也是各自为政的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好,而对整体的展览很难说有什么更深入的介入,作品之间也缺乏互相的呼应和对话



{nokanolive_Venus :策展人最晚90年代已非這種角色,縱使中國好策展人少,但不至於變成“事務工作”從業員。關於“平行式”的問題,太像D的塊莖,這種去中心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提,但如何運用在展覽才重要……

未知博物馆:你知道國內好策劃人少,但不知道很多策展人就這麼干的,當然事務性工作是助手去做,策劃人聯繫藝術家,自己寫篇文章就算敬業的了,我遇到的大多國內展覽經驗如此。

{nokanolive_Venus :所以其中一個要做的是探討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策展人培訓不足?整個圈子對策展理解有差異?還是展覽純粹作為為作品和藝術家增值的形式?還是他們還是停留在cura的概念?

未知博物馆:各方面原因都有吧,专业些的是有美术史学背景的批评家转来做策展,不专业的就很多元化了,是否科班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策展的理解和态度,还有当展览成为业绩时,艺术家和策划人心态都会不同,这是内伤。

{黄寺:还是比较真实

未知博物馆:这还是叫得上名的艺术家,还有好多无闻的艺术家,连这样的待见也没有。

{宋早:也不完全,但不少是这样

未知博物馆:不是全部,普遍现象

{达芬溪:这个说法有点过

{宋早:艺术家和媒体交流作品的看法,策展人再通过媒体来了解艺术家的思想

{画家李小白:艺术家为了成为其中之一,巴结策展人也没少下本吧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

未知博物馆:程度不同

{Calvin凡凡 :相当有普遍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