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让资本疯狂的“天交所”-关于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125   最后更新:2011/04/06 12:38:49 by clclcl
[楼主] ba-ba-ba 2011-04-06 12:38:48
转自黄亚纪的博客

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去年年末大展「Transformation」中,年輕日本藝術家高木正勝(Masakatsu Takagi, b.1979)的展出房間內總擠滿觀賞群眾,新作〈Ymene〉在記憶與眺望的影像迴盪中,人的視線似乎擺脫了軀殼的束縛。有別於近年來錄像藝術過度流行的冷感,高木正勝的新作,帶給觀眾情感上強烈的衝擊。



高木正勝TAKAGI Masakatsu, Ymene: 0.
Euran,2010, 2.53min, Movie data © Takagi
Masakatsu 'Ymene' (2010) Courtesy of
YAMAMOTO GENDAI


穩定成長的第一市場

作為七零末的年輕藝術家,高木正勝作品在市場上反應良好,代理畫廊東京山本現代的山本裕子(Yuko YAMAMOTO)表示,高木正勝的錄像(DVD)大約八個版次,幾乎都銷售完畢,價格也因此進入了變動期。儘管如此,二零零九年高木正勝的兩件作品〈Lava〉和〈Philharmony〉在佳士得香港亞洲當代藝術春拍日場中出現時,未能找到理想買主。

此外,去年八月舉辦的台北藝術博覽會的新人展區中,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的吳長蓉、張暉明&廖祈羽作品幾乎售罄,同年十一月,日本東京小柳畫廊舉辦池田亮司個展,SCAI The Bathhouse舉辦宮島達男個展,作品銷售也都很理想。這些現象,說明新媒體藝術這兩年在市場的狀況:穩定成長的第一市場,卻保守觀望的第二市場。

這現象也與日本收藏家宮津大輔(Daisuke MIYATSU)的觀察貼近,宮津先生受訪時表示,以日本為例,過去只有美術館和藝術機構收藏的新媒體和錄像藝術,近幾年也開始受私人藏家收藏,在歐美,雖然收藏新媒體與錄像藝術的收藏家要比亞洲來的多且積極,但主要還是以擁有私人展示空間、美術館等層級的收藏家為主要購買層。對於新興收藏家而言,錄像作品在收藏上的弱點同時也是它的優點:因為具有版次、也不如繪畫受所有藏家青睞,所以對於希望收藏藝術家獨特觀點的收藏家而言,可以用相較便宜的價格,買到藝術家代表性的作品。

但是,新媒體與錄像藝術在二手市場的降溫,說明此類藝術作品就市場廣度與價格上確實不如其他繪畫、雕塑等媒材穩定,尤其在歐美市場市場不振時,新媒體藝術的需求更大幅下降,以去年蘇富比與佳士得的紐約當代藝術拍賣來看,佳士得除了各一件Tony Oursler與James Turrell,而蘇富比除了一件Paul Pfeiffer之外(註一),並無其他新媒體與錄像藝術上拍。亞洲的拍賣則主要以白南准(Nam June Park)和李二男(Lee Lee Nam)兩韓國藝術家為最主要。

註一:數件Dan Flavin與Tim Noble & Sue Webster的作品,以及新媒體與錄像藝術
家的攝影作品,並不列入討論範圍

新媒體藝術市場的既存問題

作為在藝術市場交易的藝術品,新媒體藝術除了在媒體、硬體上必然面對更新問題,日前發生的幾個案例,也顯示新媒體藝術面臨的市場問題與趨勢。

案例一硬體問題- 以歐盟委員會的決定為例

根據英國The Art Newspaper去年十二月份報導,歐盟委員會否決Bill Viola包括電視螢幕與播放設備的作品申報為藝術品,亦即未來歐洲在進口包括電子設備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時,將需要支付20%的增值稅,而不能享有5%的藝術品優惠稅率。儘管藝術品認定與稅務問題並不只有發生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即使一般的裝置作品中也有因使用食物而牽涉稅務以及食品進出口管制等問題),但是運送包含電子設備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幾乎都要面對各國不同的進出口相關規定。以進口中國內地為例,因電子3C產品屬於強制性產品,就必須辦理相關的強制性產品申辦手續,提供營業執照、產品技術資料與安全證明等,需耗費相當時日。

案例二版次問題-Dan Cameron的看法與Paul Chan的嘗試

策展人Dan Cameron在日本網路藝術雜誌《ARTiT》上發表一篇名為〈Free Matthew Barney!〉的文章(註二),文章簡短介紹了錄像市場於七零年代形成的經過,以及八零年代晚期隨著錄像在學界與市場的走紅,有版次限定(limited editions)的錄像藝術DVD誕生成為商品的過程。錄像藝術的市場頂點,是二零零七年蘇富比紐約當代藝術秋拍夜場中,以桌子與皮革布料華麗包裝的Matthew Barney〈Cremaster2〉DVD,以57萬美金售出。

但是Cameron提及,隨著數位與網路技術的發達,錄像藝術的版次概念已經瀕臨被打破的邊緣,這必須了解新媒體藝術本身具有的傳播性是無法抵抗的,年輕世代的藝術家並不再像八零年代後期的藝術家視錄像為一種被限定的裝置,他們越來越依靠網路作為靈感來源,並且在網路上分享作品。Cameron以Ryan Trecartin為例,Trecartin的作品都可以在網路上觀賞,雖然Trecartin也製作相關的物件作品,但是這些物件和他最主要的錄像作品並無絕對關係。Cameron認為,錄像藝術在Barney之前和之後,都是隨手、免費可得的。

註二:原文網址 http://www.art-it.asia/u/admin_ed_contri2/SGWcdPUyu2j7AoiDBmgC/

另一方面,例如Paul Chan的代表作品〈The 7 Lights〉,是關乎空間新媒體裝置。實際上受國際收藏如Dimitris Daskalopoulos擁有的〈The 7 Lights〉,仍發行了無限版次的DVD,收錄作品、裝置場景、繪畫、手稿等。若新媒體藝術作品能夠超越單單播放錄像的內容,意即同時具有無可取代的其他內容,則反而具有發展出類似繪畫、雕塑的原作(限量DVD)/ 版畫、公仔(無限DVD)市場的可能性。

反新媒體的新媒體藝術-Cory Arcangel

最後介紹美國藝術家/ 程式設計師Cory Arcangel(b. 1978),這一位在歐美新藝術媒體市場上的新星。Cory Arcangel其實早在二零零四年參加惠特尼雙年展後受到矚目,他使用因科技演進而遭遺忘的舊式媒體,創造出新的可能性,代表性作品便是改造、駭客舊型電動玩具內容,例如多數人熟悉的瑪莉歐兄弟。代理畫廊倫敦Lisson畫廊的副總監Alex Logsdail受訪表示,Arcangel的作品多具有實際物件,例如改造過的電動玩具、十六釐米放映機等,因此Arcangel的作品多為單件(unique),還有像〈Video Painting〉刻意將影像編錄至單件VHS影帶裡的作品。



Cory Arcangel, Self Playing Sony Playstation
1 Bowling, 2008, handmade hacked
Sony Playstation 1 controller and video game
system © artist and Lisson Gallery


Arcangel的作品重新組合了類比與數位影像,希望打破影像與物件的界線,Arcangel甚至在網路上分享作品製作的方法,以挑戰所謂藝術的作者權威。Arcangel的作品受私人藏家與藝術機構的歡迎與收藏,主要因為具有觀念同時,也具有不可取代的技術與物件。



Cory Arcangel, Colours, 2005 © artist and
Lisson Gallery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