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抽了吗?》中国抽象艺术联盟首展
发起人:黑羊  回复数:14   浏览数:3482   最后更新:2010/09/06 21:58:02 by guest
[楼主] oui 2010-08-19 00:00:00
2010年8月10日下午2点半,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于北京居然大厦举行。据悉,《来此与中国约会——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将于2010年8月26日至11月3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处女花园及军械库举办。


嘉宾右左至右:朱育帆、朱培、唐克扬、阎东、范迪安、樊跃、王潮歌、徐累、王卫


2010年8月10日(99艺术网 小水)今天下午2点半,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新闻发布会于北京居然大厦举行。据悉,《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于2010年8月29日至11月21日在威尼斯举行,《来此与中国约会——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将于2010年8月26日至11月3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处女花园及军械库举办,此次中国馆的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所属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具体组织。



据99艺术网记者了解,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本届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唐克扬、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国内知名建筑师朱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大型活动场景设计师樊跃、王潮歌、景观建筑师朱育帆以及艺术家王卫、徐累等均列席参加新闻发布会现场。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题目是金泽美术馆和纽约新博物馆的设计者、今年的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指定的,叫做“人们相遇于建筑”。而抱着希望能够回应一个同样有趣的分主题,中国馆拟定的题目是“约会”,简单地说来,“约会”不同于“聚会”,它发生在“聚会”之前,也显现于确定的和大写的建筑之前。它强调建筑程序(architectural program)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同时指出人们相约的愿望对于建筑的体验和设计亦具有再造的功能。一个模糊的/将发生的约会,将个人的感性和公共的情境相勾连,同时又给它们各自发展的余地,生发出戏剧性的可能。



回应“人们相遇于建筑”的主题,中国馆刻意展现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营造,一套完整有层次的学术观念表达。它不是某一个艺术家的个别观念表达,而是呈现了中国建筑学应有的尺度和思想性,包括营造活动作为综合社会实践的复杂性,社会大众对建筑学的理解之于这一行业的意义,以及建筑师对他们负有的责任。这种全景式的期待和展望是“约会”的第一层涵义,它未定的答案本身构成了这一主题的有趣之处。



中国馆选择了国内知名的一位建筑师、一位景观建筑师和两位涉足空间营造领域的艺术家联手来表达一个动态的建筑环境,同时它还选择了两位以“人和空间的关系”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不仅包括现场的空间装置,还涵盖了完备的文献展览内容,侧重于阐释“公共空间”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可能,展览并试图鼓励观众对展览主题进行思考与回馈。无论就展览策略还是营造方法而言,这次的国家馆都是动态的,不定形的,这是“约会”的第二层涵义。



三组四位入选空间装置艺术家的作品各有特色。建筑师朱锫的装置是以景观的方法处理建筑,采用透明塑胶材料配合LED光照,并结合场馆的全天日照变化形成光线变幻的园林式空间;景观建筑师朱育帆以锈钢板铸造的并非一件理查德•塞拉式的雕塑,而是一个广场式开放空间的“路引”,其中糅合了东方人对于景观的认知,规范和提示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在室内亮相的艺术家樊跃和王潮歌是公众媒体所熟悉的人物,但他们这次带来的作品是举重若轻的“小”装置,它用“风”解释“墙”,以可见的“运动”展现不可见的“建筑”,强调的不是实体的营造和壮丽的视效,而是观众在不经意间发现的空间无垠的动态,。这三件作品在思想方法上拉开了层次,隐喻着不同文化、人群、思想交流的场所和可能性,切合了本届双年展的总主题,同时具有独特的可视性和观众进入体验的可能,它们形成的不是逼迫式的视觉感受,而是作品与场地的对话,以及创生感性空间经验的“环境”和“契机”。



同时,回应总策展人将双年展的参与者扩大到建筑专业以外的呼吁,展览选择了两位以“人和空间”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家作品:作为一位声名卓著的画家,徐累的作品所应对的是空间与“看”的关系,他的装置如同他的架上作品,既眷慕于传统又对之进行反思;艺术家王卫长期以建筑装置作为思考媒介,他的行为/摄影作品以直接有力的方式,感性地呈现了空间营造为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交流”带来的变化。



中国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约会的建筑”为题的文献展览,参与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院校及建筑研究和实践机构。展览的对象未见得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它可以是一个知名的地点,可以是单体或复合建筑物的室外和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大尺度的景观、园林和人造环境,这些空间具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不同角度上对“公共空间”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是“由不同价值和方法所创造出的建筑“。案例的选择有意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在关注现实的,新近的,容易定义的,设计本身出色的建筑同时,我们的关心也延展到虚构的,传统的,不易描述的,设计本身不起眼的空间,从牡丹亭/蓝桥会到当下的现实,从民国建筑到当代建筑,从“经设计的建筑”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从日用建筑到明星建筑,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展览将真正成为“一系列[未定]的空间”,同时它也使得我们更贴近中国建筑当下的现实,在整体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暂时抛开建筑“作品”的概念,思考有关“我们的社会将向何处去”的严肃议题。



展览同时提供了若干种观众与展览互动的方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进了解具体的内容。伴随展览的开幕,我们希望媒体朋友能够持久关注和深入报道中国馆的情况,目前我们没有计划举办就事论事的论坛和研讨,但希望能够通过媒体的合作与呼应,丰富展览的主题,扩大学术的影响,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如此,不仅仅是作品现场的空间,甚至于我们的出版计划和后续活动也可以成为就公共空间议题进行研讨交流的场所,在这样的深化中我们将获得“约会”另一重更深的含义。




[沙发:1楼] guest 2010-08-19 22:32:05
参展的就这水平哈哈
[板凳:2楼] guest 2010-08-20 08:08:28

[地板:3楼] guest 2010-08-20 08:08:44

[4楼] guest 2010-11-27 09:03:46
这个会不约也罢, tai可怕 哈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