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疲劳?看看来自外太空的艺术
发起人:oui  回复数:1   浏览数:2031   最后更新:2010/07/30 11:04:18 by oui
[楼主] 理论车间 2010-07-30 11:04:18
进化并不为艺术提供生存的担保,艺术种类象物种那样地消亡着。在艺术史中,决没有经自然或本质宇宙担保的本质形式。所有的文类和体裁都是相对的。我们倒可以这样反问:艺术中的这种杂多是如何可能的?


各艺术类型的进化,并不是为生存而斗争,不是为争夺注意而斗争。除了竞争原则外,通过特定的框架,绝缘于新东西和改进,也算优势,也使整个艺术系统不至于彻底重组。已流行的文类和体裁总是获得了一种神圣的生存权,要拒绝新的改进和拓展。但是,与既有传统的文化霸权作斗争,是艺术作品的有机部分。艺术的进化中,也是正反两种力量同时起着作用,进化着实是一种互动。


在现代社会,也就是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艺术系统是自我搭接的。外在的社会环境当然要来分裂它,将它当作一个知觉媒体形式下的在神经生理上整合过的秩序分裂出来,单独来运行。这意味着,社会进化本身并不能阐释艺术的进化。且且相反,艺术的进化倒能阐释社会的进化。艺术只是阐明了艺术自身的进化,由此来立秋社会的进化(卢曼〈社会的艺术〉,373页)。艺术的评判标准,也从中得出。可以说。艺术动员了它自己的记忆,在自己的历史中为自己定向(375页)。也就是说,艺术是在艺术本身之中寻找标准的。在十八世纪,人们用这样的词汇来评价艺术:崇高的、有意思的、奇怪的、哥特式的、如画的(376页)。这些词汇是需要一个时代的艺术圈给它们特殊的定义的。而正是艺术圈来定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意思”的,“有意思”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初,利润成了经济的标准,激情成了爱的标准,照情境来定位的国家理性,则成了政治的标准,书面化和实证化式的定案,成了法律的有效性标准,艺术的标准,从那时开始,也只来自社会对艺术成就的反思,来自于各种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后的重新合作了。艺术系统的发展,是自我推动的,其稳定性来自于它的自治(377页)。艺术标准的进化,在于艺术系统自身的自我参照和向外参照,在于它在新因素在变异中的被选择,在于它如何维护一体性,重建自己。


艺术的在现代社会里的越来越难懂,也正来自它的这种自我进化,这种独立的形式筛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跟不上它的这种进化,它才显得难懂的。在我们时代,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跟得住艺术系统的这种进化了。当代艺术的乖戾,就源于它将自己从社会系统中排除出来,单独进化,对它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变得更难(390页)。这种困难,源于我们的难于跟住这一持久的观察史。作品还在,被编排在艺术“史”中,但我们隔膜于围绕它们的过往时代对于它们的一层层观察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