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举办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展览
发起人:oui  回复数:1   浏览数:2940   最后更新:2010/07/14 13:48:59 by guest
[楼主] 侯紫册8西 2010-07-14 12:36:20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正史越来越有异议,相反,对野史却越来越有兴趣,尽管我知道,大部分野史都是野狐禅。我这个看法,恐怕和对由来已久的“道统”持深度怀疑有关系。所谓正史者,隐藏其后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其实是一种排坐次的历史意识,一种抢占祭坛的权势作法。算是中国修史先祖的孔子,订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原因就是他让春秋具有了道统,而道统的历史就是正史,就是经过意识形态修饰的、过滤掉所有不利于正史细节的历史。一旦道统确立,正史修成,真实历史究竟如何,就少有人去关心了,因为,即使关心,大概也不会生效。

      “生效”作为一个关键词,在1992年“首届 (也是唯一的一届) 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上广为流传。这个由吕澎发起、四川一个可怜老板罗海全出资、几个中年艺术批评家,包括本人在内参与的展览,今天已经成为某种神话。之所以说它是神话,是指某种合法化的道统企图,一直在形塑着对这一事件的描述。那个展览,当然也是今年同样由吕澎策划的“改造历史”的先行版本。显然,“改造”也是一个充满道统意味的权力用语,预示着历史是一种意志的结果,因而也是修订后的现实。今天回溯92年的那个先行版本,尽管略显粗糙,但是,我发现,其中许多猫腻,也就是绝大部分有趣而真实的细节,已经给小心地过滤掉了。于是我相信,建构神话,尤其是建构与历史相关的神话,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过滤掉所有不利于形塑道统的细节。因为细节会干扰对历史的改造,更遑论建构与想象了。

      幸好有实物,存留了几分无须辩解的事实。幸好还有图片,留下了现场的真实状态,留下了当年的奇妙表情。这些图片提醒我们,什么是被遗忘和过滤的细节,甚至告诉我们,什么才是道统建立以前的真相。由此我益发相信,是细节在影响历史,同时,历史也在过滤细节,于有意无意之间,于道统确立之间。艺术史概莫能外。

两件实物 :

1,研究生学生证。我是在一堆旧图片中发现的,惊喜之极。当年广州美术学院还没有建立美术史系,所以我就读的系叫“美术史论”,编号是8408,当年研究生中的第8位。如果我没记错,当年广美08级的研究生,好像有十一个人,不多。这是我进入美术理论系统学习的开始,导师是迟轲,同学有李行远和邵宏,现在都贵为教授,同为迟老师的首届研究生。




2,《美术思潮》记者证。更惊喜的发现是找到了当年由彭德亲发的《美术思潮》记者证,发证单位是湖北文联,贵为编辑,享受优先购票待遇,尽管从来也没有用过。这一记者证确认我参与了“85美术新潮”。





若干图片:

3,“BAF:首届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览颁奖仪式暨开幕酒会”现场,全体获奖者站在台上,让镜头留下这历史的瞬间。有谁想到奖金大部落空,不少参展作品下落不明?随之而产生的纠纷,让发起人吕澎终于以《前卫艺术下课》而表达他的失望甚至愤怒。





4,“双年展”的三个关键人物,策划暨主持吕澎,以及黄专和笔者。黄专本来是第二届“双年展”的策划,但因为资金无法落实,大概也因为其它的什么原因,反正,始终没有做成。





5,略有所思的吕澎,他先是代表投资者组织展览,制定规矩,确立奖项及获奖者,展览开幕之后,又代表获奖者向投资者索要奖金,甚至到了打官司的程度。有好几年时间,他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出版过关于企业CI的书籍,成了标准的商人。





6,今天,有谁还记得“双年展”的投资者呢?他就是可怜的罗海全,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历史而进行庄严的准备。罗海全为了进入历史投下巨资,却在历史过后成为了被告,因为“双年展”的获奖作品的奖金没有完全兑现。





7,“双年展”最大的收益者王广义和最可怜的投资者罗海全在获奖仪式上握手。王广义正是在这一次展览上奠定了他此后的地位,成就了他的“大批判”系列,此后便名满天下,直至成为毫无争议的“F4”之一,而罗海全则已经就被历史所淡忘。我不知道今天的罗海全如何去思考“历史”的真实含义,如果他还有心思去思考的话。






8,历史的记忆让人唏嘘,笔者当年,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与祝斌和鲁虹在武汉合影。祝斌后来不幸去世,让朋友们想起来就伤感万分。他是一个认真的学者,待人厚道热情,一点架子都没有。





9,1992年首届“双年展”之后,第二届始终开不起来,一直到1996年,终于有了一次机会。由香港“中国油画会”的商人杨杰圣向《画廊》杂志投资,黄专策划,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做“当代艺术邀请展”,可惜,至今无法知道的原因,这个展览在开幕前一天被文化部宣布停办,笔者当年是《画廊》主编,做为唯一官方代表,和当年的中国美术馆的馆长杨力舟一起开会,接受上头的“行政命令”(当时文化部的一名司长就是这样宣布的)。不久,这个香港商人也淡出中国艺术界,我听说他连“中国油画会”的理事也辞掉了。正是在那一个没有做成的展览上,张晓刚的“大家族”系列成型并公开露脸。也就是说,如果杨洁圣有“眼光”,继续投资中国油画,十年后他就大获其益,不至于中途退场,劳而无获。不过,后来的艺术市场发展,1996时又有谁能准确判断呢?所以也不能怪杨圣洁的退出。图为《画廊》杂志的副主编赵克标与杨洁圣在一起。





10,1996年“当代艺术邀请展”由黄专策划,《画廊》杂志主办,我当年作为杂志主编,成为组委会主任,香港“中国油画会”理事杨洁圣出资,展览地点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师大展览馆。开展前一天,我接到中国美术馆通知,代表主办方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当年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和首都师大展览馆馆长袁某(不好意思,名字忘了),会上,文化部两名官员,大概都是司长之类,宣布因无法宣布的原因,该展览第二天不能如期举行。当时他们的口吻是“命令”,我们只能执行,尤其是我,作为这个展览的官方代表,必须按照这个“命令”去说服艺术家们不要闹事,否则如何如何。当时之沮丧及至绝望,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回去以后,我找到一起办这个展览的艺术批评家殷双喜和参展艺术家尚扬,商量如何向大家解释这一事件,如何平息可想而知的来自艺术家们的强烈不满。幸亏这两位朋友的努力,也幸亏大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终于说服大部分参展艺术家平静地接受这一荒唐的事实。“当代艺术邀请展”就这样成为了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一次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夭折的展览,同时也成为了一段多少有所“消失”的历史。今天,关于这个展览的一切,都存留在为展览而印制的画册上。


11,1989年2月“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祝斌,地点是中国美术馆。祝斌的表情那么和蔼,那么有深度。祝斌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12,王广义在玩砖块。时间是89年2月,北京,中央美院的宿舍里。


 

13,街角的严善(金享),大概是1988年,我和他从武汉出发去杭州和上海。严善纯现在大门不出,会议不开,可当年他也是个“先锋分子”。不过,他私底下曾对我说:创新害人,传统养人。后来他就去研究文人画,而不再写与当代有关的东西了。现在则在画画,而且画得甚好。


 

14,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吴山专,阳光下他吸着烟,告诉我说,他是中国最好的诗人,因为他写的是“语言仓库”。多年后他写了一本反小说《今天下午停水》,但始终无法出版,本来差一点就要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已经排好版了,但后来还是给黄掉了。最后,这本反小说成为“艺术品”,通过公开展览而为人所知。




来源:杨小彦的艺术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