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冠】克里斯丁·莱默茨-催眠展览现场!!
发起人:阿提爸爸  回复数:3   浏览数:2914   最后更新:2010/06/27 22:32:01 by guest
[楼主] 阿提爸爸 2010-06-27 01:34:04
萧昱 回头

展览日期:2010-6-26 至 2010-8-26

开幕酒会:2010年6月26日, 16:00 于 北京公社

主办单位:北京公社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这是一个很容易就看明白的展览。根据竹子的特性以扭曲的、非常形式感的状态固定在各个角落。尽善尽美的展示出一种内在张力与纠结的力量与材料美。所以地面的白台子也是为了隐藏固定竹子的器械而搭建。

面对如此展览,除了纯粹视觉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理感受之外我们是不是能还可以多想一点呢?很想知道这样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站的住?

最直接的联想就是:1969年英国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ICA)举办的《当态度变为形式的时候:作品-观念-过程-情景-信息》(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Works-Concepts-Processes-Situations-Information),策划人是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现在我们数得出名字,叫得出声的大师基本上都从那里发迹的。概念艺术,大地艺术,几何抽象……但是这样的一切他们都面对一个共同的前提“什么可以是艺术”。所有一切的形式更多的这笔之处在于态度,去掉了态度的形式是空的的形式,无生命的尸体而已。

对于材料特性的应用发觉,在69年的那个展览与此处最接近的莫过于罗伯特莫里斯的纤维裁剪。“时间性”在当时很多作品都是一个共同探索的问题。所以莫里斯更是直接在画廊工作裁剪纤维。对于曲线所谓时间感的那些迷恋都只是一个附属物。当时一直在唱响的一句话说:“一件艺术品愈少依赖于特定时段性世界中具体的可辩识的事实和现象(即变化),则愈多成为影响这种变化的一种力量。如果艺术与特定的社会或者政治现象批判性地相联系,其最佳的联系不是出于对目前条件的有限进步的追求,而是对生活潜在本质的尊重。 ”由此似乎可以为这个展览找到心安理得的依靠。但是在说这一切之前不要忘记那个共同的前提,当态度决定形式,已经什么是艺术的追问。

回到现在,这个态度在何处?这个追问时到今日是否继续有效?这到底只是一种情趣的蔓延的,还是某一种态度的欣然回归?人称五毒的萧老师此时回头意欲何如,诚然如朱昱在长征那些沁人心扉的鹅卵石。纵观他们共同的前科,转到今日的回头,定有很多浮想连篇的感慨。由此油然而生出很多可能的态度(姿态)。放开鹅卵石不谈,如果说这个“竹子”的隐忍之力是浪子回头的“排毒”态度,那么杨心广那样的木头又该给予何种的态度?纵然一切都成立,这些态度是对私人的还是对于艺术而言的?

 
迷恋自然、材料的美是个无穷的黑洞吞噬着一切不可能的可能之后堕入这个万劫不复的深渊。抽象与所谓的纯粹在今日越发火热。面对这种“回头”,不得不保持警惕。我们是温故而知新,还是重蹈覆辙?凡遇见相似之处不由自主多三思了几分。
[沙发:1楼] 阿提爸爸 2010-06-27 02:55:10

















































[板凳:2楼] guest 2010-06-27 13:50:28
照片拍得不错
[地板:3楼] guest 2010-06-27 17:50:18
为什么萧昱的每个展览看起来都不一样?
[4楼] guest 2010-06-27 21:36:45
喜欢!
[5楼] guest 2010-06-27 21:58:25
用福尔马林泡死孩子的那个人吧,跟吃孩子的那个人一路货死
[6楼] guest 2010-06-28 14:03:04
问题是,感觉这个态度(attitude)与形式(form)的二元对立,很容易造成一个背反,没有态度的形式是尸体,但是又找不到一个绝对没有态度的形式,绝对的形式在现代主义里面是成立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形式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态度。如果直接去强调那个观念叙述的态度,形式将沦为一系列词组,又感觉是转回去了。
[7楼] guest 2010-06-28 14:09:34
绝对的形式是态度,想贾大师的方块。那都人家已经玩过了,所以,什么形式本身就是态度,这个已经用不着讨论,形式本身已经是态度。40年过去了,形式在变,态度也的再变便吧。。
[8楼] guest 2010-06-28 19:33:12



丝竹声声~~
[9楼] guest 2010-06-28 22:04:13
这是冷林的作品
[10楼] guest 2010-07-05 12:45:38
不咋地
[11楼] guest 2010-07-05 12:48:54
很低炭环保。
[12楼] guest 2010-07-06 23:55:46
小于变化还很大,金融危机的影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