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莫里斯安装泰特现代叶片23人受伤
发起人:活泼  回复数:0   浏览数:2607   最后更新:2009/07/14 16:05:12 by 活泼
[楼主] smallpillow 2009-07-14 16:05:12
阳光,真好。
最近看了许多对于当代艺术现象的文章,思想性是很强的,我想都是能够起到解毒作用的。首先,我觉得许多批评家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事实的称述人。而朱其,就更像是控诉人,掌握了大量事实证据的,而这些“证据”却是隐藏在我们周围的,每天都要发生的事件。当代艺术需要有人走出来,需要阳光下的游戏。当代艺术,也受够了那些被歪曲和丑化了的阴霾理解。朱其做光明正大的事,讲真话,批评伪艺术行为。反而被视为剑走偏锋,反而被“众人”攻击,这是另一种悲哀。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越来越锋利,是艺术家精神世界斗争和挣扎的反现。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不是靠最近几年的艺术投资人和拍卖抄家,但他们却收割了过去几十年的几代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外国友人的艰苦耕耘的成果。我们的艺术是要承担起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这是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虚无的情绪和狰狞的面目,不是丑陋的荒诞无稽的表演,更不该是青涩的半麻木的状态下的诡异与怪怖。接受批评,寻找真正的意义上的艺术思考方向才是当下艺术队伍的当务。那么什么才是当今中国艺术家的出发?继续“依赖”西方?继续扮演经济时代的“商品”?继续从属于某种体制?这里不是说艺术家不能拥有西方视角,不是说艺术家不需要经济人,不是说艺术家不需要生存。而是一切要合乎情理,要有规则。
西方文化支撑下的中国艺术之路是坎坷而艰辛的,中国艺术的前几十年是被全面西化掉的,是不地道的西方艺术,是被强势力量更改的状态。现在,似乎又形成了习惯性“西化”的现状。大概去过青岛的人都对这个美丽的城市有过美好的回忆,那些殖民时代的建筑,现在成为青岛市民的自豪,成为对外炫耀的资本。这里没有狭义的民族主义成份,只是来讲这个“习惯”问题。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
与上述六千年的文化相比,短短半个世纪的殖民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习惯性的形成也略显肤浅。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根性的“习惯”才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支撑,才是要出发的那个点。传统有时被曲解为刻板和教条,我想这大概是个人的理解问题,惯性有时难于突破,但要突破到哪里去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就像是卫星,要准确知道自己在哪个具体的地方着陆,那么这次探索和旅程才有价值和意义。而我所要说的“新”传统,即为一种突破,而要突破到我们的根性中去。这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习惯性审美眼光、习惯性的评判标准,是时候自我“欣赏”一下,而这种欣赏不是自我崇拜。国人需要通过艺术的角度来触摸自己文化、自己时代的热度。
艺术作品被合理的拍卖、收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今天的商业干预,令作品的价值变质。让人质疑天价艺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时代、对人类、对艺术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还是只是一件泡沫经济的商品?也许所有艺术品被收藏的过程就是商品化,但是,也许20岁左右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又怎么可能卖到100万?无论艺术产生积累的过程,还是天才的原有特质都不能够另所人信服,更何况这样的天才有一大群,就让人费解。艺术变成市场的今天,商人也变成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品”自然“商品化”。艺术性的高低,与其拍卖价格是否真的可以划等号?
当代艺术体制在中国,实为一种“圈”现象。我的一个朋友最近被一些小事所烦到。一位小朋友刚刚参加**美术协会,拿了单项大奖,作品的材料与上报资料不符,(实为滥竽充数)直至今日到要展览,找其帮忙解决,朋友哭笑不得。此向奖项也貌似非比一般,也是重重选拔重重筛选的正规评比,竟然荒唐到用玻璃钢雕塑参加陶艺单项评比。还拿金奖。体制,让不在体制之外的艺术家,实为难以生存,也是对圈外艺术变相的残忍迫害。我的另一个朋友,报名参加全国性的一个**陶瓷大赛,报名大概有一个多月,直到第二天要现场评比,举办方才通知相关适宜。也是哭笑不得,全国各地的陶艺作品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飞到现场?初选现场,就只是地方性的人员参赛。让艺术圈真正团结起来,“体制”不是办法,也不可能是堡垒。玩到最后,就只能自我压缩自我瓦解。
我想艺术思想的包容和广阔,灵魂的共鸣才可能是交融、沟通、团结的纽带。是共存而不是排挤和扼杀,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事物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只是,要公正、要有秩序。
[沙发:1楼] guest 2009-08-03 16:34:01

老姜 “光明的眷顾”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