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Tinari田霏宇的年度十佳
发起人:piupiupiu  回复数:27   浏览数:4481   最后更新:2009/02/15 11:06:59 by
[楼主] the7thcola 2008-12-16 12:25:32
认识杨茂源是在2006年,他在我工作的位于上海的ddmwanrehouse ——东大名创库办个展。
布展期间,杨茂源对于每一件作品的摆放都很仔细地推敲,每天我们都几乎是凌晨1、2点才结束——可是这个时间还远远没到我们回家睡觉的时间。因为此后杨茂源总是拉上所有的工作人员去吃夜宵。然后是喝酒,听他讲故事……
杨茂源有很多故事。他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许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每次我们的夜宵都成了故事会,每个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哪怕是一些艰难的时光,也能被他讲得那样有意思,有滋味。或者,也许在杨茂源看来,他所经历的那些艰苦的时光并不艰苦,因为他就是那样一个豁达开朗的人,没有过多的骄傲,没有过多的欲求……在他看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作品就够了。
2008年我来到北京,又见到杨茂源。2年过去了,杨茂源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也被很多收藏家收藏。虽然他的地位和2年前不一样了,可是他这个人在我看来一点儿没变,还是那么幽默、平和、豁达、热情和不拘小节。
这样的艺术家,很难得。
(待续)
[沙发:1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3:23:53

杨茂源的一些作品

2001, Horse No.2, horseskin in flated, 280×180×200cm
[板凳:2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3:30:23
图没发好,再发
 

2001, Horse No.2, horseskin in flated, 280×180×200cm
马 No.2,马皮染色 充气气囊
[地板:3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3:33:54

2003, Horse No.3, horseskin in flated
马 No.3,马皮染色 充气气囊
很有冲击力的作品,极富想象力,还很漂亮。羊系列也是。恩,老实说,手感也很不错!
 
[4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3:37:05


2001, Sheep No.7, sheepskin in flated, 260×200×190cm
羊 No.7,羊皮染色 充气气囊
巨大的三头羊,06年在我们东大名展的就有它,我们每个人都巨喜爱这只“羊”,纷纷合影。颜色太漂亮了!
[5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3:52:07


    2005, LOOK INSIDE, Marble statue
    往里看,大理石雕塑
    2006年东大名的展览里的另一亮点,当年展览时它们9个出尽风头。我最喜欢其一排最右边的“伏尔泰”,因为它的眼睛太可爱了,就剩褶子了!哈哈哈哈!
[6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3:53:12
待续,待续……
休息一下……
[7楼] guest 2008-12-16 14:31:30
顶楼主,听楼主讲故事!
[8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4:45:03
哈哈!我不会讲故事,不过杨茂源的故事特有意思,特别是在新疆经历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我这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可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呢!
好像他写过一个故事的合集,都是小故事,叫惊异。
我还是继续贴图!


2007, LOOK INSIDE, Bronze Sculpture
往里看,青铜雕塑
又是一个往里看系列,同样的手法却因为材质的不同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在ddm参加的07年的SH Contemporary 展会上展出过。
[9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4:48:04
细节图:

 

2007, LOOK INSIDE-Venus, Bronze Sculpture, 54×36×25cm
往里看系列里的一个。看出来是谁了吗?
维纳斯。脖子很优美。
[10楼] the7thcola 2008-12-16 14:55:34
细节图2:
 

2007, LOOK INSIDE-CARACALLA, Bronze Sculpture, 65×50×40cm
往里看 之 卡拉卡拉。
[11楼] guest 2008-12-16 15:26:33
在上海的艺博会看到过他的作品,挺不错的艺术家!顶一个!
[12楼] guest 2008-12-16 17:29:16
楼主是女的?是不是爱上茂茂啦?
[13楼] guest 2008-12-17 10:07:17
怎么称呼杨茂源的粉丝呢?...猫粪吧
[14楼] the7thcola 2008-12-17 11:00:32
呵呵,我是女的,不过算不上是粉丝,更没有爱上杨茂源。纯粹是欣赏杨茂源的个性和他对待艺术的态度而已。恩,够爷们的男人,现在真是挺难得的了。
[15楼] guest 2008-12-17 11:29:36
茂茂看人的眼神能让人怀孕, 我怕怕.
[16楼] the7thcola 2008-12-17 12:49:20
…………
[17楼] guest 2008-12-17 13:07:30
胡扯,老杨挺正派挺憨厚的一人!
[18楼] guest 2008-12-17 13:50:50
这点儿我同意楼主的。尤其是伏尔泰,小褶子也是我最喜欢的~哈哈哈。
[19楼] the7thcola 2008-12-17 14:53:58
来贴图啦!


 

2002, The Fable 寓言
装置,虽然不清楚杨茂源想表达什么,但是觉得挺有感觉,是我喜欢的作品之一。
[20楼] the7thcola 2008-12-17 17:12:58
快下班啦!今天最后再贴一张吧!

2006, Traces of Time, Ming Tombs Studio, August 15 2006, Photograph, 273x150cm
时间的痕迹  十三陵工作室 2006年8月15日  照片 2006  273x150cm
恩,这个作品很有意思,我不说作品解释,大家先猜猜!哈哈!
[21楼] guest 2008-12-17 22:31:53
茂茂啊
[22楼] the7thcola 2008-12-18 11:56:34
回来了。怎么没人顶贴啊……

《时间的痕迹》*** 
   房子的内部空间,从光照射进来到光从房子里消失的过程,用光的不同时间的色温呈现的颜色,描绘在光的影子上,以小时计。



[23楼] guest 2008-12-18 12:20:04
顶~ 喜欢杨老师~~ 杨老师做的艺术品深奥但不腻味,嗯~楼主目前发的图看来杨茂源是个雕塑家或装置艺术家,估计过2天就会挂他的画上来了嘿嘿。
呃.....八卦下,杨老师超级幽默搞笑。
[24楼] the7thcola 2008-12-18 12:42:58
1994 年  罗布泊作品

M.R,1994  罗布泊2号
未完待续……

[25楼] the7thcola 2008-12-18 14:13:55
1994 罗布泊作品

1994 罗布泊1号
[26楼] the7thcola 2008-12-18 14:17:24
1994  罗布泊作品

雕刻,从1994年开始
[27楼] the7thcola 2008-12-18 14:20:50
这个系列的作品很观念,不大懂,所以摘选了一段文字,稍微可以解释一下。
选自 王家新写的《阅读从未写出之物——杨茂源和他的艺术》:
旅行,或行走,以及路标:

茂源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据说他没事的时候,就独自开着他的那辆老式北京吉普,翻山越岭到延庆的村镇,甚至更远,到河北内蒙交界一带的沙漠边上转悠。困了,就熄火在路边睡一觉。在他的生命中,就有这种“随风而行”的东西,或者说,一种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自我放逐的冲动。
可以说,这是一位“野外”的艺术家,虽然他受到的一直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
最重要的经历,是他1994年前后两次“去楼兰”参与拍摄一部寻访古楼兰王国遗址纪录片的经历。这次经历,构成了他后来许多作品的深远背景。
沙漠、古老王国的神秘遗迹、酷烈而异常的气候,奇特混杂的文明,风、沙、大自然的力量,这一切都在强烈地吸引着他。在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茂源在“进去”的时候是否想到这一点?我不知道。因为我自己也曾接近过这个“死亡之海”,所以我知道,只有到了戈壁沙漠里行走,时而冰天雪地,时而酷热难熬,甚至像力竭的骆驼一样倒下时,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到某种诗歌的生命。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岑参的那首永恒的七言歌行体:“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它写得是多么好啊。正是这样的飞沙走石在撼动着一个艺术家的生命,这不仅唤醒了他“身体中的北方”,也在无形中拓展着他的艺术的尺度。
就在这次旅途中,茂源做了好几个艺术项目,其中之一是置于罗布泊荒漠深处的“路标”系列,它们以在废品站里找到的各类“破铜烂铁”为材料。我看了这些照片,其中之一,在竖立的铁杆上缠绕的多个铁箭头极不规则地朝向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真是令人不知所措;另一个“路标”简洁多了,但却同样费解:焊在铁椅子背上的宽大铁箭头干脆直截了当地指向地下,好像那下面有一个极深奥的谜语似的;还有的“路标”则飞翔似的斜指向天空——据说几年后,有一位在沙漠中迷路的人极认真地随着这个箭头走,走着走着发现它正好指向了大熊星座!
显然,这与其说是“路标”,不如说是对路标的反讽,充满了悖论和歧义。它是艺术家大漠经验的呈现,但也是对现实经验的超越。它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一个说法:“在的地形学”。
甚至,我还想起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一句话:巴黎教会了我迷失的艺术。大漠则教会了我们的茂源这一点。的确,只有学会这门“艺术”,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的无穷里。
茂源这次做的另一个项目,是雇当地的匠人把剖开的原木刻凿成人的形象,结果是十二个高大朴拙的木雕在荒漠中临风而立,朝向不可知的远方(为什么是十二个?这也许会使人联想起耶稣的十二门徒)。这些作品也许更会使远方来的行人惊异,以为是遇到了外星人留下的什么。我真想知道这些雕塑如今怎么样了,正如我惊讶于他为什么会在大漠里置放下这些作品。这些作品既不可以展览,也不可以被艺术家本人再次拥有,置身于沙漠的干燥气候和飞沙走石中,它们也无法长时间经受时光的摧残。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然而,面对大自然的侵蚀和暴虐,面对那让一种文明消失、遁形的力量,面对无穷,面对那不可追问的神,茂源依然置下了他的这些作品(这让我不禁又想起了他拍下的那些临海的迎风的房子)。这既是屈从,但又是不屈。他就这样把它们交给了风,交给了“造化”,交给了那永恒之谜。交出,即消失。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反映出茂源内心中那些最隐秘的冲动。
也没有什么比这更接近于“原始艺术”,或者说,接近于艺术的最古老的起源。


[28楼] guest 2008-12-18 16:01:17
这是另外一种做超级资料的方法嘛不错不错!!!!楼主写得也很好,轻松,而且能这样认识艺术家和作品很有趣,楼主继续掰掰杨老师,搬个凳子慢慢听!
[29楼] the7thcola 2008-12-18 16:14:31

感动地哭了……
好!那我就把它做成个超级资料!
[30楼] guest 2008-12-19 13:37:57
杨老师的作品有点儿深,我问过他这么做是为啥那么做是为啥,他就说你想他是啥都行。我就很蒙......枉费我念了4年艺术史......
[31楼] guest 2008-12-19 15:37:02
问问老杨是谁把你的作品卖到希克手上的?与鄂尔多斯的地产项目有关系么
[32楼] the7thcola 2008-12-19 19:31:12
感冒了,在家休息一天。感谢大家支持,明日继续发帖!


[33楼] the7thcola 2008-12-20 13:00:42
2006, 杨茂源做了回装修!
哈哈!是室内设计。是个酒店,啥酒店我就不知道啦。

[34楼] the7thcola 2008-12-20 13:14:26
装完的效果:
请大家忽略没有收拾好的被子…… 
[35楼] guest 2008-12-20 13:44:28
有意思!
[36楼] guest 2008-12-20 23:11:00
床单上有不洁物.
[37楼] guest 2008-12-21 17:54:56
作品不错,还有吗?
[38楼] the7thcola 2008-12-24 12:11:32
前两天太忙,没时间更新。
今日更新!
[39楼] the7thcola 2008-12-24 12:25:21
上油画! 

1998 No.2,布面油彩, 170x180cm
[40楼] the7thcola 2008-12-24 15:10:45


1998 No.7, 布面油彩,170x180cm
[41楼] the7thcola 2008-12-24 16:59:51
为啥不回贴!为啥不回帖!

[42楼] the7thcola 2008-12-25 16:49:22
哈哈!今天找到了杨茂源的小故事——《惊异》!



给大家讲故事!

惊异

杨茂源

1-小时候,家里没人敢杀鸭子,我吃肉心切,就自告奋勇。把鸭子放在菜板上,用箩筐压在鸭子身上,鸭脑袋伸在外面。我拿菜刀,对准鸭脖子,闭上眼睛,手起刀落。一声怪叫,鸭子腾空而起,在院子上空奋力地异样地飞行。我低头看,菜板上,两片鸭嘴,一根舌头。

2-画家老徐以前在老虎滩乐园工作,一个主任、七个处长是他的领导,弄得老徐顾此失彼,很郁闷。一天,老徐从办公室出来,迎面一个处长,问:“老徐,去哪儿?”老徐答:“往前走”。

3-从北京往锡林浩特的路上,公路穿过浑善达克沙地,铁路和公路交叉。不久,公路西边15公里,一座很长的平顶山,像一堵十几公里长的高墙。我想像在平顶上行走是什么样的情景,有9年了。据查,此地是火山区。

4-87年在新疆。在乌尔禾。在魔鬼城走了一整天,渴得满眼金星。在戈壁滩上发现一植物,粗糙的藤子上有几个拳头大的球。灰黄色,球上长刺。球的根上长几个灰绿色的肉赘。打开球,发现是西瓜。甘甜,不止渴。肉赘是叶子。疑在此地生长多年。

5-许多年,许多年以后,人类分成三类。一类人生长在地上。嘴很大,脑袋却小。一类人生长在云里,有彩色的皮肤,可以到地上。一类人生长在地下,皮肤很白、很嫩。不喜欢上天,也不喜欢在地上,但他们哪里都能去。


2001.2.


貌似比我看到的版本少……我接着找找!
[43楼] the7thcola 2008-12-26 13:34:06
牛胃里的食物 

about:
 
把牛胃里正在消化的植物装进油画颜料袋里。
作品呈现出与油画颜料完全一样的包装。
 
消化和霉变以及强烈的发酵味道,给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过程,就像生物链的一个环节,是生存的因果必然。艺术是最美妙的消化品。这是我用此材料的意思。
绘画颜料转换成牛胃里的食物,隐喻人类生存结构变化。是对全球化社会形态危机的浪漫陈述。 
 
牛胃里正在发酵的植物,作为一种媒介和材料,是我一直忘不了的东西。从我在宁夏的黄河边,第一次见到回民屠牛的时候就印象强烈。这是一次让人晕眩的记忆,阿訇在给一群牛做完祈祷之后,屠工们手里巨大的弯刀,火红的瀑布一样的血,然后就是牛胃里温暖的正在发酵的植物。温绿色的——暖暖的——发酵的——身体内部的——能量的。这是我最初对于此材料的感觉。




牛胃里的食物,2002,实物,雷诺阿牌油画颜料盒,牛胃里的植物,防腐剂


[44楼] the7thcola 2008-12-26 13:37:44
〈牛胃里的食物〉
  王家新
 
把牛胃里正在消化的植物装进油画颜料袋里。
作品呈现出与油画颜料完全一样的包装。

牛胃里正在发酵的植物,作为一种媒介和材料,是我一直忘不了的东西。从我在宁夏的黄河边,第一次见到回民屠牛的时候就印象强烈。这是一次让人晕眩的记忆,阿訇在给一群牛做完祈祷之后,屠工们手里巨大的弯刀,火红的瀑布一样的血,然后就是牛胃里温暖的正在发酵的植物。温绿色的——暖暖的——发酵的——身体内部的——能量的。这是我最初对于此材料的感觉。
杨茂源


牛胃里的食物
马和羊的作品系列表明了,这是一位用身体来体验和思想的艺术家。平时里茂源总是寡言少语,除了讲故事说笑话,他从来不在人面前发表什么高见。他不懂什么“后现代”,对人们大谈的一些观念听听而已。身体本身的经验,身体内部的能量,这才是他唯一的秘密武器。
这使他保持着一个艺术家最本能的敏感和洞见。他的《牛胃里的食物》(2002),也是一件与动物和身体有关的作品。他把牛胃里正在消化发酵的草料直接装进油画颜料软瓶里,作品呈现出与著名的马利牌油彩软瓶完全一样的包装,只是里面的“颜料”不一样了。据茂源讲,该作品的创作源于一次在宁夏第一次见到回民屠牛的强烈印象,“这是一次让人晕眩的记忆,阿訇在给一群牛做完祈祷之后,屠工们手里巨大的弯刀,火红的瀑布一样的血,然后就是牛胃里温暖的正在发酵的植物。温绿色的——暖暖的——发酵的——身体内部的——能量的”。
以牛胃里的草料置换绘画颜料,这不仅是一种达达式的玩笑,它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最严肃意义上的理解。对这个作品,人们从不同角度都有一些解释。在我看来,这不仅是进入牛胃的黑暗内部,进入不为人知的消化系统和生物链的一种尝试。他还要以此向那种经院式的绘画告别(在这里,我们倒是不要忘了茂源的“美院出身”以及他上中学起就开始受到的美术教育和训练)。他要以“牛胃里的东西”,作为艺术的能源。或者说他要在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使艺术重新回到它的本源。最起码,他所期望的艺术,应是“自然的”、“野性的”、有“生命力”的。
而把牛胃里的草料置换成艺术的颜料,这甚至还带有某种宗教仪式感。对此我们只有默然。也许,这是茂源这样一位艺术家生活和艺术中的最秘密的东西。谁知道他在目睹屠牛、或在那寂静的“粮库”里像个老大妈一样一针一针的缝制马皮和羊皮时究竟想了些什么?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王家新)


[45楼] guest 2008-12-26 22:20:05
可爱的杨!
[46楼] guest 2008-12-30 13:36:05
楼主消失了……
[47楼] the7thcola 2008-12-30 14:22:54
更新一些现场图片吧!

 

2006
LOOK INSIDE   杨茂源作品展
The Danish Art Exchange   丹麦文化艺术中心 

很漂亮吧!我特别喜欢这样干净的展览和作品。
[48楼] the7thcola 2008-12-30 16:51:26
1000
 
[49楼] guest 2008-12-31 11:02:06
不错!
[50楼] guest 2008-12-31 13:22:07



明明就是猫粪嘛,还不承认。
[51楼] the7thcola 2008-12-31 13:36:51
呃……随便吧……

[52楼] the7thcola 2008-12-31 13:45:33
废话少说更新几张尖图
哈哈别的地方可没有哦
 
 
[53楼] the7thcola 2008-12-31 14:31:43
认真的艺术家是好艺术家
以下是制作马的现场照片

 
 
[54楼] guest 2008-12-31 16:45:11
老爱的那个项目终于让你翻身了
[55楼] the7thcola 2009-01-01 13:35:41
今日继续!还是工作照:

 
 

 
[56楼] the7thcola 2009-01-01 13:46:01
新 年 快 乐 !
[57楼] the7thcola 2009-01-02 16:10:22
色温绘画 
   
 
2007年立夏, 布面丙烯, 20x86cm
2007 Summer begins, acrylic on paper, 20x86cm


2007年立秋  布面丙烯, 20x86cm
2007 Autumn begins, acrylic on paper, 20x86cm
 

2007年立冬 布面丙烯, 20x86cm
2007 Winter begins, acrylic on paper, 20x86cm
 

2008年立春  布面丙烯, 20x86cm
2008 Spring begins, acrylic on paper,20x86cm


[58楼] guest 2009-01-03 13:34:51
顶楼主!
[59楼] guest 2009-01-03 13:42:09
有来一个给有钱人画奶画的
[60楼] the7thcola 2009-01-06 14:51:44
2008, Reincarnation, charcoal on paper
2008, 轮回, 纸上碳粉



[61楼] the7thcola 2009-01-08 14:45:10
2008年柏林展览现场  
  
 
      
2008年杨茂源在柏林的个展: 
杨茂源:原型,马与气
YANG MAOYUAN: THE ARCHETYPE, THE HORSE & THE QI
ALEXANDER OCHS GALLERY,  Berlin, Germany
[62楼] the7thcola 2009-01-08 15:30:57
采访记录 No.1 
   

(记者 孙欣 采访现场)
本文发表于2008年6月《江苏画刊》

无形之壁

——杨茂源访谈录

 

孙欣专访

 

孙: 老师您好!通过一些资料我了解到,您早年很多时候是在野外创作的,足迹遍步“无人区”、“荒芜地”,在“沼泽之地”塑造生命气息。有趣的是,我们这次访谈是关于工作室主题的,这就涉及到工作室的有形与无形之异。那么,您个人认为,艺术家创作与实体工作室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杨:对我来说,可能未必需要这样一个(实体的)工作室。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知识结构、工作方法也不一样。工作室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的事,因为我在家里画画也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有一段时间去外面走得比较多。当时有种野外创作的习惯,或者说是工作经验吧,它的形成跟我在外旅行的过程是有关系的。九十年代初,我曾因参与一个考古课题而奔赴新疆考察,那是对考古学者新发现的一座古城遗址进行地理调查的项目。作为一位艺术家——这一特殊行业者,我也参与到一些具体的工作之中。这对我之后工作的一些方法、角度产生了影响,和其他人有点不一样。

    孙:历史可能使思路更开阔。您的第一个画室在哪里?

杨:第一个画室应该是在美院二年级,二外旁边。一个叫梆子井的村子,我和方力钧、康木、田彬四个人租一个破院子。后来,迁到美院工作室。我们都不在宿舍住,而是睡在有设备的、车间一样的工作室。

    孙:您是做版画出身的,但平时阅读到的有关您的信息大多集中在油画、装置甚至雕塑方面。这其中是否有何特殊的缘由或动机吗?

    杨:版画对我来说,有时候不是很方便。因为它需要印刷。虽然我自己有印刷机,但必须得有工艺。因为都是大油墨,必须亲自用手去做,整天弄得手都是黑的。我最近找到了一个版画工厂,就是李冰的和静园版画车间。那里有很好工艺,只要去画就可以。版画是一种简洁的艺术。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允许说一句半。不像雕塑,手感和泥的关系可以处理成很多你察觉不到却令人兴奋的地方。雕塑很复杂,再干净也复杂。而版画可能就是一个“灰”或者一条轮廓线就搞定。不像油画,要有颜色、关系、空间等的考虑。版画系的人一开始就接触语言本身,就有一种有关语言的意识。记忆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就是:版画语言本身从生活而来。它还有一个特点:如果抛开纯技术层面,剩下的东西都是比较有意思。此外,版画系是最早接触材料的专业。一片树叶到机器上一印就很好看,这是最早的复印术。有时候,脏衣服在机器里一印就是很好的作品。这样使得学生对材料没有生疏感。

    孙:您认为创作空间跟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希望它跟您的生活刻意地保持距离还是希望两者尽可能地接近?

杨: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有一个两平方米的工作室,一张桌子,够我一个人坐的,就是非常理想的创作空间。这个空间百分之百是我的,就象一个“发动机”。但是我不可能找到这样一个空间。所以有一个沙发这么大的空间就足亦,干活可以在外面。厂子、单位都可以,我希望工作室更纯粹。因为工作室大了,要么变成一个陈列室,要么变成一个车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孙:您早期的时候比较喜欢野外的环境,待在不固定的创作空间里。那么,之前的创作和现在这种固有的空间,您觉得哪一种创作方式更适合自己?现在的工作室有没有其他的功能?

    杨:我过去旅行的那段时间常带着一个愿望——即希望尽可能多地由着我的性子去把身体展开。这里面可能更多的是获得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来自于你自己。换句话说,我是特别渴望了解我自己的人,所以一直以来对于田野工作有一种好奇。对于西北地区,搞不清楚为什么喜欢,反正有一种力量让我震撼,让我觉得跟它有一种关系,然后就形成一种习惯。于是,很多方案、工作笔记和计划都在旅行中产生。我经常开车,很不靠谱地乱开,反正油箱是满的,随时停车就画。我开车的时候脑袋就像在一平米的办公室里,但我要是真正在工作室里就是一个工人,就干活,脑袋是停止的。工作室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个车间。

    实际上,我思考问题的地点更多是在车里,这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车里的本子经常拿出来画。半年后,把原来的画拿出来再整理,觉得还可以的就继续。所以,很多作品都是在几年前感觉的沉淀。   

    孙:您在创作的时候有一些什么习惯或者爱好?比如有一些画家喜欢听音乐、喜欢看着电视画。

杨:重复做一件事,要么听评书,要么听演义。听着听着就感觉不到声音了。

    孙:很多评论家在对您作品的表述中都提到文化性、哲学性、历史感等等这些。而在我看来,除了这些之外,您的作品还带有某种隐喻的文化功能。牛羊让人联想到古代祭品,乌鸦预示着生死轮回。读您的作品,总是让人触及到许多心灵深层的东西。

    杨:我们接触最多的动物就是马、羊、牛这些。当时做“马”的时候有一个很强的愿望,实际上它也是我阶段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即:想找到一种跟人很密切的动物失去所有的意义,并在造型上完全毁灭。所以当时希望有意识去强调马本身的质感。为什么用真实的马皮呢?首先它是有温度的,对人心理有这样一个暗示。我希望从雕刻、造型、语言本身来说,它是消除我们所有经验之外的东西。除了脑袋、马皮必须有之外,找不到任何跟马的形体有关的东西。

    之后做《牛胃里的食物》。那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去过蒙古地区,在牛胃里,我看到了玫瑰红的血液。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色度很高,天光反射在血上是玫瑰色,闪耀着温度的。紧接着胃里剖开之后是绿色的,很温暖。这种材料对我来说印象是去不掉的。刚好在做颜料的时候,突然觉得画画应该找一些颜料,于是把这种视觉经验转移到了其中。

孙:看到圆形的马、牛、羊,体会到从内而外迸发的趋势,最终形成失重、极致的圆的过程。而一系列被打磨成接近于圆的胸像,则是一种往内走的架势,复归为另外一种永恒。   

杨:“圆”对每个人感觉都一样。面对一个天大的鸡蛋,人的心理会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但绝对不是愤怒,不是暴力。如果是三角形,会产生跟“圆”截然不同的一种心理反映。这实际上是一种完美,是时间最后留下的东西,带有自然暗示的痕迹。

    孙:好像给人感觉多了一种沉重的东西,少了些调侃的东西。这是不是跟您的经历和心态有关?   

杨:我认为,调侃有时候可能会更严肃。调侃太多了就不稀奇了,如果只有一两个,那它就是最深刻的。我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身体本身的暗示。我去任何一个新地方,一定要看城市博物馆,哪怕时间相当有限。其次需要一本辞典,诸如此类。因为它对我来说是最真实、最可信赖的东西。

    孙:从90年代开始就画“土地”,把它自身那种掩埋一切的力量呈现得相当到位,好像是跟你在西北考察的经历有关。

    杨:那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因为沙漠的场景很大,有时候上面掉根铅笔也会显形。把这种经验纯化,不需要画些树啊,车啊之类。土地与其上的生成之物,可以演变出任何文明。93年冬天,我们在罗布荒原发现了一座圆形古城,后来确认这就是古代文献提到的麦得克城。1900年前后,斯文-赫定和日本的橘瑞超的探险队寻找过这座汉代的城堡。赫定几乎进入了麦得克地区,那时候这一带湖河纵横交错,那次的探险赫定只发现了猎人枪下的新疆虎,据查这是最后的新疆虎。我们骑了3天骆驼,在太阳落下前发现了这座古城。第二天在东北边20多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一座很大的汉墓,回到北京,把坐标和发现的文化遗迹转给了北大博物馆---

    孙:您对于色彩的把握比较准确,光之于色的温度感触尤其敏锐。

    杨:我有一个在工作室内的作品。每天第一屡光透进屋子的时候,我在工作室画下它的痕迹,过一小时再画一些,依此类推,一直到光影从屋内消失。然后你会发现,颜色也是有生命的。每个小时的色温都会不一样,通过这些颜色可以想象当时围绕着你的色温。令人感兴趣的是,光在不同时段、不同温度内所发生的不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能控制的。我的工作就是思考和发现事物的不同形态,光和时间是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元素。

    孙:这种敏感或许是源于您之前奔赴田野的发现。在历史性与流行性、永恒与瞬间、绝对与相对之间做出选择,并赋予想象以生命。

[63楼] guest 2009-01-11 20:29:39
看过他的展览,作品很朴实,也很认真.也听过一圈里的一些朋友讨论起这个艺术家.都说他的人品 与作品一样,善良,,朴实.
现在的明星艺术家们已经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自我炒作上了.一个个财富神话诞生的同时,艺术可以给予人内心的感动缺越来越少.名利闹腾人啊!
杨茂源,很难得的艺术家.
[64楼] the7thcola 2009-01-13 12:27:54
In 60's Births  生于60年代
 

2007, In 60's Births 生于60年代, carpet 地毯, 240x280cm
 
设计草图:
 
 

动物资料待续……
[65楼] the7thcola 2009-01-13 12:43:57

普氏野马 Przewalski Horse (20世纪60年代灭绝)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
      原产蒙古西部,新疆东部,曾分布在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及玛纳斯河流域,甘肃马鬃山,内蒙古居延海附近。
  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这便是目前全球1000多匹普氏野马的祖先。这些野马在动物园精心饲养下,免遭灭绝。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1978年,国际野马还乡会议在海牙召开,认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的400匹野马正面临严重的退化,决定重返故乡,让其在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恢复物种野性。1980年,中国用野驴、白唇鹿从欧美共换回18匹野马,并在新疆和甘肃建立了两个野马保护中心。
 

陈列在国外博物馆的普氏野马标本

[66楼] the7thcola 2009-01-13 13:26:57
华南虎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的一个亚种,生活在中国南部,是虎所有种类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估计世界上少于20至30只野生华南虎,在中国的18个动物园中还有47只圈养的华南虎,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

过去在中国的范围分布很广,数量也最多。其分布远除华南以外,还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阔地区,甚至陕南陇东豫西晋南等个别地区亦曾发现过。

在20世纪中期,南岭地区是华南虎的分布中心,邻省的浙江湖北四川分布则不太均匀。目前仅在广东湖南江西福建交界的山区还可能存在不足25只。
 
保护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就进行全民性质的以消灭老虎豹子野猪等危害农业生产为主题的打虎除豹运动,物种数目于1976年由2,000急降至约200。[sup][1][/sup]1977年,中国政府对虎的政策的改变,禁止捕杀任何野生虎,但华南虎的剩余数目已经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繁衍,并且直至1986年,各地仍陆续有猎捕华南虎的现象,导致1986年后再无目击野生个体证据。

中国人工饲养的华南虎共70只,大部分在位于苏州的中国华南虎苏州培育基地,先后有5只在南非进行野化训练,其中一只已经死亡,在南非共繁殖了7只华南虎幼崽。



      
 
[67楼] the7thcola 2009-01-13 14:03:16
墨西哥灰熊 Mexican Silver Grizzly
 
 

  墨西哥灰熊棕熊的一种,它因毛色棕灰因而得名,它是棕熊中体型较小的一种,一般体长1.5米,身高0.6米,体重120公斤.

  墨西哥灰熊曾在墨西哥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是墨西哥最多的野生动物之一.它们栖息在树林中,和其他棕熊一样,夏季生活海拔较高处,春秋生活在海拔较低处,冬季进行冬眠,树洞,岩石等都是它们冬眠的场所.它们虽属食肉兽,但却已经偏离了食肉的特征,已退化成杂食性,主要以素食为主,青草,树根,种子,野果是它们吃得最多的食物,与其他棕熊一样,最喜欢吃蜂蜜.

  每年的春末夏初是墨西哥灰熊的发情季节,平时各有各的领域范围,互不干扰,此时雌雄结伴生活在一起.墨西哥灰熊每胎产2仔,刚刚出生的幼仔无毛,为粉红色.别看父母体肥胖,刚出生的幼仔却只重0.3公斤.墨西哥灰熊虽平时行动迟缓,但嗅觉和听觉灵敏,奔跑速度相当快,一有敌情便迅速逃避.

  19世纪,在墨西哥的森林中还随处可见灰熊,但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开始扩张生活范围,于是大量砍伐森林建立农场,牧场.墨西哥灰熊因失去家园而无处觅食,不得不进入农田偷食农作物.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粮食,开始了捕杀灰熊的运动,一时间,这项运动在全国上下迅速开展.随着人们的大量捕杀,到20世纪50年代,灰熊已经所剩无几.而此时贪婪的人们又注意到灰熊的胆、掌、肉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仅剩下不多的灰熊又遭到了人类新一轮的捕杀.虽野生动物保护者开始宣传保护灰熊,但是为时已晚.到1964年,墨西哥灰熊终于被人类赶尽杀绝.从此墨西哥再也见不到了灰熊的踪迹.
  墨西哥灰熊:1964年灭绝。

[68楼] the7thcola 2009-01-13 14:33:16
高鼻羚羊 Saiga Antelope (20世纪60年代灭绝)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西北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国外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高鼻羚羊又名塞加羚羊,因鼻部隆起而得名。栖息于荒漠,耐严寒,为偶蹄目,牛科,与藏羚羊同为羊亚科的高鼻羚羊族。共有两个亚种,俄罗斯亚种在一战时仅有近1000只,二战后恢复到9万只,1960年上升到130万只,近年来又下降过半。中国境内为蒙古亚种,野外已绝迹。目前重引入是从1988年开始的,在甘肃实施,未获成功。开垦农田、过度放牧、肆意猎杀、取角入药及恶劣自然条件等是其致危的主要原因。

[69楼] the7thcola 2009-01-13 16:13:42
格氏浣熊 Procyon lotor gloveralleni 
 
  


格氏浣熊又名巴岛浣熊,是浣熊已灭绝的一个亚种,1964年前生活在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巴巴多斯。

 

分类

1950年,Edward Alphonso Goldman将格氏浣熊分类为独立的物种,但在期后不断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2003年的形态学及遗传学分析发现它们其实是浣熊的亚种,且是由人类于几百年前引入的。[2]这项研究亦发现生活在西印度群岛的瓜达卢浣熊及梅氏浣熊也是浣熊的亚种。

 

描述

与浣熊相比,格氏浣熊较为细小,可能是岛内出现的侏儒化。格氏浣熊外观像瓜达卢浣熊,包括短小的头颅骨、深灰色的毛皮及颈部及肩膀呈赭色。格氏浣熊下身的绒毛上有护毛。

 

灭绝

1996年,格氏浣熊被认为自1964年后已经灭绝。唯一架起的标本现正存放在巴巴多斯博物馆。另外一种浣熊亦被引入巴巴多斯。由于格氏浣熊分布得很密集,故此相信它们只限生活在岛屿的南部。因旅游业而失去栖息地可能是它们灭绝的主因。

[70楼] the7thcola 2009-01-14 12:08:10

白头鹳 Painted Stork (灭绝年代不详)
 
  
  
    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在长江中下游、四川东部、福建、广东、海南繁殖,在云南蒙自越冬,属鹳形目、鹳科,身长100厘米左右,体羽白色,背部呈金属绿的深色纹,胸部有黑色横带,腿为红色。白头鹳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繁殖季节取决于季风条件,遇旱年不繁殖。筑巢于水中大树上,以鱼为主食。曾在滦河口、福州、西藏拉萨分别采到标本,并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可能灭绝。现在,仅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藏有标本。

[71楼] the7thcola 2009-01-14 12:20:22
斑翅秧鸡(Nesoclopeus poecilopterus

 



     斑翅秧鸡是斐济特有的一种秧鸡,标本最后于1890年在维提岛采集。它们是于19世纪发现,一些标本正存放在波士顿、伦敦及纽约。最后未确认的报告是于1973年。
     斑翅秧鸡是一种不能飞的鸟类,喜欢生活在森林或沼泽。由于岛内有獴科及猫的入侵而令它们灭绝。
[72楼] the7thcola 2009-01-14 12:30:15
爱斯基摩杓鹬 Numenius borealis

 
  
  杓鹬属行鸟亚目,鹬科,是一类体型中到大的海岸鸟。它们的长喙有些像镰刀,喙尖向下 弯曲。全球大约有8种。杓鹬的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呈灰色或者褐色,有的有斑纹。它们在北半球的温带近北极的内陆地区繁殖。一到迁徙 季节,会飞往遥远的南方。迁徙的时候,它们 一般在干燥的空地上空飞行,以寻找昆虫和种子弃饥。冬天的时候它们会在海岸边和沼泽地住宿,寻觅蠕虫和小蟹。
  爱斯基杓杓鹬是全世界最珍稀的鸟类之一。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实际上它已经绝种。原先它在北美北极圈里大量繁殖,冬天则迁徙到南美彭巴斯草原去过冬。19世纪,由于遭到猎人的大量捕杀,数量锐减。
[73楼] the7thcola 2009-01-14 12:51:32
新西兰鸫 Turnagra capensis
 
 
 
  鸫指属于雀形目,鸫科的许多种鸟。主要分成两类,一类叫鸫,也就是普通的鸫,如产于美国的鸫;另一咱叫歌鸫,如产于欧洲的鸫。歌鸫只产于欧洲,但产于北方的麦翁除外,它也叫歌鸫,现已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北方落户。

  普通鸫分布在全世界各大陆和许多岛屿上,大约有66种。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在全球的热和温带地区。但主要在旧大陆,特别是非洲。鸫食昆虫和水果,也有一些食蜗牛和蚯蚓。它们的窝像酒杯,一窝产35个白色,有时是淡蓝色的蛋。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鸫土生土长,新西兰鸫已陷入濒危状态。

  分布在我国南方的蓝枕八色鸫、蓝背八色鸫、蓝八色鸫、蓝翅八色鸫、紫蓝翅八色鸫、绿胸八色鸫、栗头八色鸫和双辫八色鸫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74楼] the7thcola 2009-01-14 13:00:00
新西兰丛异鹩 Xenicus longipes New Zealand Bush Wren

 
  

     新西兰丛异鹩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非常细小及差不多不懂得飞行的鸟类。它们只有约9厘米长及16克重。它们主要是吃无脊椎动物,多是在树枝上捕食的。它们会在或近地面上筑巢。
     新西兰丛异鹩于19世纪末时仍广泛分布新西兰,但当鼬科及大家鼠等掠食者入侵后情况后就不同了。自1900年后,确实观察到北岛亚种X. l. stokesi只有于1918年及1955年分别在瑞姆塔卡山及乌雷威拉,1949年及1911年分别在怀卡雷蒂湖及卡皮蒂岛可能观察到它们。最后生存的新西兰丛异鹩是生活在现在乌雷威拉国家公园的地方,但讽刺的是公园成立之时正是它们灭绝之时。
     新西兰丛异鹩的南岛亚种X. l. longipes于1966年及1968年分别在阿瑟通道及纳尔逊湖国家公园被观察到。另外亦有一些在菲奥德兰未确认的观察报告。
     第三个新西兰丛异鹩的亚种是X. l. variabilis,是在斯图尔特岛及附近箱岛屿发现。它们一直生活在斯图尔特岛至1951年,但可能被野猫掠食至消失。它们亦有一些生活在Kotiwhenua岛上至1960年代初。另外,它们在没有掠食者的Big South Cape Island上生活了一段时间,直至1964年黑鼠入侵之后就消失了。
     曾有尝试移离新西兰丛异鹩来保护它们,移走的6只最后于1972年被观察到。
新西兰丛异鹩可能已经灭绝。
[75楼] the7thcola 2009-01-14 13:10:56
亢爱岛导颚雀 temignathus Procerus
 
 
1969年灭绝。
[76楼] the7thcola 2009-01-15 13:57:49
现场——2008 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作品精选展, 天津

   

[77楼] the7thcola 2009-01-15 14:12:44
现 场——Art Forum Berlin 08 

  

[78楼] guest 2009-02-05 13:26:11


长贴
[79楼] guest 2009-02-05 14:04:39
值得研究
[80楼] the7thcola 2009-03-07 16:17:55
杨茂源早期素描

 


素描 1986 纸上墨水、钢笔 21×43cm
[81楼] the7thcola 2009-03-07 16:19:20
杨茂源早期素描

 

素描 1986 纸上墨水、钢笔 21×43cm
[82楼] the7thcola 2009-03-07 17:14:28
杨茂源早期素描


素描 1986 纸上墨水、钢笔
[83楼] the7thcola 2009-03-07 17:16:05
杨茂源早期素描

 

素描 1986 纸上墨水、钢笔
[84楼] the7thcola 2009-03-15 15:39:53
杨茂源早期素描

 

素描 1986 纸上墨水、钢笔 21×43cm 
[85楼] guest 2009-03-20 17:17:32

[86楼] 着火的艾达 2009-12-13 16:02:34
很喜欢第一个马和羊的系列
[87楼] guest 2009-12-13 16:45:54

很旷的作品啊
[88楼] guest 2009-12-13 17:16:11
额尔多事的房地产项目让你 西客 老艾 都致富了
[89楼] the7thcola 2009-12-17 23:50:35
没想到又看到这个帖子……
一年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