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30:旗帜,朝向南方飘扬
发起人:art-bon-bon  回复数:0   浏览数:2034   最后更新:2008/12/10 14:43:11 by art-bon-bon
[楼主] 活泼 2008-12-10 14:43:09


展览城市: 北京
策 展 人: 鲍栋
展览时间: 2008-12-20~2009-02-08
展览地点: 玛吉画廊
参展人员: 邓漪夫、郭鸿蔚、蒋建军、金江波、金石、刘窗、杨心广、苏文祥、王光乐、王思顺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备  注: 玛吉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如果说,哲学源于惊异,那么最初的惊异实际上源自于一个问题“这是什么?”,“这”的更确切的含义指的是“这个东西”,即某物(物品、符号、身体……)。因此,可以说哲学源于——甚至根本上就是——“物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已经对“我是什么”的回答。

  对物的思考几乎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当然在不同的阶段,物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定义,无法在此逐一详述。从整体上而言,从古典时期的本体论哲学一直到启蒙时期的主体性哲学,物都是被派生、被宰制的客体,一直处在某种从属结构中。这种情形一直到尼采之后的哲学中才有所改变,物逐渐获得了自身的决定性,伴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身体、能指、无意识的在场,也逐渐打破了建立主体形而上学的企图。如果说哲学史的前半段一直是在建立一种主体的同一性哲学的话,那么后半段就是在借助于物的力量去质疑、批判、颠覆这种同一性哲学。

  在艺术史中,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从现代主义以来,艺术史的历次变革与调整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与对物性的关注与投入有关,对这一现象的梳理足以形成一部艺术史专著。但是在这里,我们只能尝试性地在这一主题下讨论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而之所以选择这些艺术家,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引发以下几个与“物”相关的问题:物是什么,物如何出场,这种出场与艺术有什么关系,物与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纳到对物性(Thinghood)的抽象思考与具体呈现上。

转自:艺术国际
[沙发:1楼] guest 2008-12-13 18:03:42


[板凳:2楼] guest 2008-12-14 10:14:11
以物造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