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投资第12期个案
发起人:艺投  回复数:6   浏览数:2149   最后更新:2008/12/10 14:13:25 by 艺投
[楼主] art88 2008-12-10 14:02:36

电子请柬打印有效
[沙发:1楼] art88 2008-12-10 14:14:18
“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

开幕:2008年12月28日 16:00
时间:2008年12月28日-2009年2月8日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总 策 划:张永林
艺术总监:陈 九
展览总监:杜 放
学术主持:高名潞
策展团队:马 艳 何浦林 施勇 舒勇 黄岩
策展助理:顾佳君 鲍正源
媒 体:卢 星 王婵娟
设 计:沈 嘉
联系方式:021-65875996
E-mail: nhkbook@hotmail.com duolunmoma@126.com
网 站:www.duolunmoma.org
参展艺术家:
丁乙,胡介鸣,李山,申凡,宋涛、孙逊,徐震,杨福东,杨振忠,余友涵,张恩利,周铁海
安迪、陈丹青、蔡元+奚建军、邸乃壮、高氏兄弟、黄岩、梁克刚、区志航、舒勇+舒杰、孙原+彭禹、王广义、温普林、吴高钟、岳敏君、张大力、张洹+苍鑫+马六明+左小+朱冥、赵半狄、周春芽、朱发东等
THOMA RYSE(法)、陈文令、秦冲、单凡、苏珊娜•温特林(德)、unmask小组、尹朝阳等馆藏作品
学术讲座:2008.12.29 上午10:00-12:00 高名潞
2008.12.29 下午14:00-16:00 岛 子
2008.12.30 上午10:00-12:00 宋 妍
2008.12.30 下午14:00-16:00 朱 其
媒体支持单位:
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午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东方早报、青年报、美术报、上海证券报艺术财经、上海商报艺术投资等
电视: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文艺术频道、生活时尚频道、东方卫视、上海教育台、第一财经频道等
网站:中国网艺术中国、雅昌艺术网、东方视觉网、艺术国际网、美术同盟、今日美术网、99艺术网,中国艺术品收藏网、博艺网、艺术与艺术教育网等
杂志:艺术当代、hi艺术、画廊、艺术世界、艺术财经、艺术地图、美术焦点、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新闻、中国艺术市场、画刊、国家美术、TIMEOUT、上海采风等
鸣谢:香格纳画廊 美术同盟
主办方简介: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她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以"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当代艺术"为宗旨,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她将以前瞻的眼光、开放的姿态、发展的战略为中国当代艺术书写重要的一笔,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板凳:2楼] art88 2008-12-10 14:15:20

展览简介

2008年12月28日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五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跨年度的大型当代艺术群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三层的展厅以视觉展示形式,集中了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当代艺术家群体、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历史碎片和多伦过去五年的文本、图片、宣传资料和部分馆藏作品。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实际上是观念逐渐开放思想解放,塑造价值观的历程,同时期存在的当代文化艺术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这30年以来文化艺术异常的活跃,文化个体和团体用各种艺术的非艺术的方式,挑战着我们的传统并渗入社会进程,形成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和现象。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和中国当代艺术这五年来的发展,将以回顾展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是对走过了五年的多伦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一个让多年来支持美术馆发展的朋友在历史性的坐标上了解美术馆文化和艺术展览的良好机会。
底楼展厅以上海及周边地区当代艺术家和作品为主,艺术家有余友涵,李山,丁乙,周铁海,张恩利,申凡,胡介鸣,杨福东,杨震忠,徐震,宋涛和孙逊。他们不仅代表了上海地区当代艺术家成长的历史,也是十多年来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核心力量,让本土当代艺术的成长展脉络更清晰地呈现,既是一个回顾,又是一次新的实验。
二楼展厅以“文物”为展览主题,抛弃作品的概念,不直接去展出这些事件现象或作品,而是展出在这些事件中留下来的各种东西,准确的说是各种残留物,它们可能是一个箱子,一件衣服,一个玩具,一张照片,一张油画,一个文件,在这里所有的展品都被剥离艺术作品的绚目外衣,不再是常态当代艺术展览中的那些极具视觉张力、庞大体量、绚烂科技、高深智慧、制作精良的作品,用最为平实朴素的方式来叙述和复原一段一段的历史碎片。当这些历史碎片被我们用这些东西拼贴,并呈现出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纬度的历史时,这些东西在现场很自然的就变成了见证历史的文物,此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透过文物本身充分阅读到具有时代特质的各种艺术特征、美学特征。当然如果它们无法呈现历史时,那也很自然的变成了没有太多意义的废物。
三楼展厅在文献的部分,将主要对美术馆五年来的展览史和重要的学术讲座活动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和展示;同时还有展览画册的陈列;除了这些文本的资料外,我们还利用Video视频技术,通过口述史的方式,锁定一部分见证美术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见证人进行访谈,这样,文本和声音的双重连接,让观众对美术馆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梳理。

学术讲座

举办时间:2008.12.29-2008.12.30

艺术批评家高名潞、岛子、朱其和虹口区宣传部部长宋妍等来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4楼,针对当代艺术具有公共性、实验性、批判性和多元性特征,它所独具的审美方式与社会公民的现实处境关系进行综述,面向干部、群众和艺术爱好者。
[地板:3楼] art88 2008-12-10 14:56:27
部分参展作品大家先一睹为快吧

诸位院领导大鉴:
  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2年-2005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1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2届与 2003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5年、2006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陈丹青
  2004年10月15日

陈丹青给清华的辞职信
[4楼] art88 2008-12-10 18:58:23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随感

1994年,东村的行为艺术家们,每个人都在跃跃欲试的尝试用身体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在当年年初,做作品时与当地的警察发生了几次冲突,艺术家们不是被抓入拘留所,就是逃回老家。
在此种环境和心情的状态下,大家决定共同完成一些行为作品。
这些作品都有几个前提:
1. 以裸体的形式;
2. 表达一个理念
3. 所需费用大家AA制
经过大家几次轮番争论商议之后,决定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集体完成一件行为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时间为1995年3月。


苍鑫
2008年11月26日

[5楼] art88 2008-12-10 19:01:19

梁克刚行为艺术《房奴》上演"住交会"
  11日下午3点,在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举办的“中国住交会”上,一个戴着枷锁的人,正佝偻着、步履艰难的向前行走。沉重的枷锁让他仿佛随时都有 可能被压倒,而在枷锁之上赫然写着两个让人唏嘘不已的字——房奴。这正是观念艺术家梁克刚今天上午在国际会展中心表演的行为艺术《房奴》,而带枷锁的人正 式梁克刚本人。《房奴》的出现,立刻引起了住交会现场的“骚动”,吸引了现场许多人的眼球。
  我为什么做“房奴”这个作品?
  最近一年多来国内主要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飞速增长,而房地产价格全面高涨、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已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少数开发商 利用国家政策缺失垄断经营哄抬房价实际上已经给广大普通购房者造成巨大的经济与精神压力,因为缺乏政府补贴及平衡的机制,缺乏多元的低收入人群住房品种的 选择,迫使所有消费者只能在价格日益高涨的商品房中解决居住问题,也就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全民购房现象”,而广大“房奴”——贷款买房的普通消费者由于承 担巨大的个人信贷压力彻底失去了选择城市、工作乃至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是对于人性与人身自由最大的禁锢与压抑。因此我想到应该做一个作品来表现这些被严重 忽视的弱势群体,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提请社会各界对于这个庞大群体的关注,促使国家及行业相关政策的改善与调整。
  “房奴”这个作品已经酝酿了几个月,曾经和北京最著名的房地产专业媒体出版人蔡鸿岩先生交流过,之所以选择中国房地产界最大的行业盛会第九届“中国住交会”来表演这个作品也是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和房地产行业对相关问题更多的关注。
  这个作品借鉴中国古代用来囚禁犯人的“木枷”在其上安装了一个时下各个房地产项目都比较常见的“户型模型”,由我亲自戴枷表演,在“住交会”现 场选择典型场景拍照,使沉重压抑的具象的“房奴”与房地产全行业的浮夸、虚假繁荣、炫富心态、形成强烈对照,以期使观者产生心理震动,并引发集体反思。
  作为观念艺术家我只负责提出问题或强化问题,这些问题也并非是我个人可以解决的,从创作角度上来讲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作品,但也正是我所一 直追求的可以与非专业的普通观众直接交流互动的方式,我个人不喜欢那种文绉绉的煞有介事的创作方式,今天的中国波澜壮阔、复杂多样、鱼龙混杂的社会现实比 任何以西方艺术史体系为标准的故弄玄虚学术研究更加精彩和刺激,而我正是希望运用这些社会现象、资源、趣味、以及混乱作为创作材料和素材,借助现代传播手 段引发强大的社会效应和关注,这可能就是我所希望建树的“社会艺术”

[6楼] art88 2008-12-10 19:06:23

作为画家的丁乙,其公认的标志性风格,便是利用“十”字形的图案重复和细致的构造出他的画面。他的最简视觉理论似乎和所有别的理论及相关主题都是对立的。在这里,绘画并非是幻想,也不是呈现其对象。反倒是通过一种系统的重复和利用“十”字形最为直接的视觉效果,丁乙探索出了一种抽象的审美学。以分层的垂直交叉角度来创作,水平和斜线的构成画面,并在绘画时鼓励对直觉的跟进。远观,图像里所有的内容逐渐会聚到一起,但近看,精细的笔法和鲜活的色彩就呈现了出来。同时,就其本质而言,这些绘画也指向它们自身,而在周围围绕着的真实在此时被提炼成了各种格子图案。比起创造一种新的事实,丁乙却选择了从现有的方式里着手。他概念性的把作品的制造和接受所需的条件都整合到了作品自身之中。特别是这些绘画所具有的抽象的现实主义,成为了对作品境况的解析:重复的“十” 字图形不断地被再制造,到现在为止已仿佛无限期一般被持续了18年。在他的视觉构架中,他瞄准的似乎是一个谨慎严密的简明系统,反向于有着文人传统的夸张修辞学。因此他的绘画被描述成经过深思熟虑的对“图盲的普及教育”。
有条理的抽象作法,重复图案里的变化,使他的作品在中肯的当代艺术抽象绘画里来说是一件迷人而且能引起人好奇心的东西。他作品里那些和谐一致的“十”字形元素把严谨和动态相互之间的复杂影响以视觉方式具象呈现了出来。正如中国书法,丁乙的这些符号言外之意表达着宇宙秩序和人类秩序间的相互关系,而作为集体中个体独特的清醒,就象书法这样具有禅意的方式中所表现出的,反映了丁乙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的态度。
如今,丁乙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者,并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他的作品被各个展览和机构中广泛展出,比如:威尼斯双年展(1993),横滨三年展(2001),和广州双年展(2002)。
丁乙,1962年生于上海,那里也是他生活和工作至今的地方。1983年他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7楼] art88 2008-12-10 19:10:12

single channel video, 12’, ed. of 10 (2003)
2003年,杨振中去了位于上海近郊的西门子工厂,那里近1500位工人忙着生产供应给全球的手机。杨振中拿着录像机录下了每个工人从邓小平《南巡讲话》里挑出的一个词,并且把这1500个孤立的词重新组成那篇演讲稿的录像,这让这部长12分钟的作品看上去像是工厂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产品。杨的作品真切地解放了评论的生产力,并且是少有的能让我们参与其中,看到整个过程产生的作品之一。

杨振忠的艺术创作体现了对标准的社会行为概念的挑战愿望。他最为关注的就是中国自身内在的不调和以及强烈对比,他也常常触及一些敏感禁忌的话题,比如死亡,或是负重过大而无法发展的社会模式。比起叙事,他更常用隐喻的方式。通常他的作品都始于一个诙谐有趣的主题,然后用重复的图像配上协调合拍的声效,语言及形象化的比喻。杨振忠以他的半小时的录象“(我知道)我会死的”在2000年开始被广泛关注。在录象里,不同地方的人对着镜头清晰的说出“我会死的” 这句话——令人不安的感受,冷静的场面,使观者不得不直面关于存在的问题。杨振忠意识到,个体的参与是观念转化的切入点。在录象“922粒米”里面,展示了一只母鸡和一只公鸡在吃米,配以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数鸡吃掉的米粒数的声音——一场幽默的性别对抗,也同样是对现今竞争行为的审视。
“我吹 ”(第四届上海双年展,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这个作品则以两个相互作用的影象开头:一个年轻女孩做出吹的动作和一条繁忙的街。每当女孩呼吸的时候,街的影象就离开了观者的视野。交流的节奏和感知的角度伴随着女孩呼吸的韵律而发生变化。杨振忠那充满趣味性的录象作品并非只是视觉映像,却蕴涵着对当今社会规划的明智审视。另外,在他的照片作品“轻而易举”系列中,他意识到当城市化成为一种表象后,城市在重量上有了变化,由此利用城市的无重量作为描述的因素,他把城市的重要建筑头朝下,底朝天的举了起来。轻而易举这个系列,基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不管隔离的外部或内部,其轻是一种有意思的素材来源。作为艺术家的这些试验是成功的,他在阐述其中关联时,始终令人激动,并且真实,同时又有隐约不安。

杨振忠,1968年生于萧山,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1993毕业于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于1995年开始以录象和照片创作。他的作品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双年展和三年展里展出,比如:威尼斯双年展(2003),上海双年展(2002),广州三年展(2002),以及韩国光州双年展(2002)。

[8楼] art88 2008-12-10 19:11:50

徐震:

徐震,无题(2007),健身器,遥控
在这个展览中,徐震将展出他的改良健身器材,无题(2007)。该作品是使用遥控的健身器械引导人做重复运动。徐震想通过该作品表现控制与被控制,体育竞赛与体育锻炼,以及未来与现在之间的种种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极其理想化,不切实际的装置。这个装置模拟了一个现代人依据社会机构和媒体所设定的固定路线,毫无头脑地重复日常活动的状态。通过这个作品,艺术家对社会控制中日渐失去的个人统合提出了置疑。很有趣的是艺术家通常都会选择大家很熟悉的主题,比如健身器材,来体现社会中艺术的作用。
―摘自《明天》艺术展Artsonje中心,首尔 ,David A. Ross

徐震的作品非常广泛,包括摄影,装置及影像,并把他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其中。他的作品并非只是以述行的倾向来表达,同样有着很强的概念意义。他的作品常常非常直接的使用“身体”—— 他自己的或社会的——作为他象征性的素材。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录象“彩虹”,这部录象也参加了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在这不安的4分钟里,画面展示出了一个不知谁的也不明性别的裸体背部,并逐渐改变了其颜色。配合着有节奏的击打声,意外的,看不见的,一个无形的物击打着皮肤,随之是皮肤上出现的印记以及强烈的感伤先于下一个击打声被定义了。在对定义的扩展性上,徐震的表演是成功的,尝试也是大胆的。他的作品存在于片刻的时间里:2004上海双年展,徐震让作为上海美术馆的地标性建筑的顶楼大钟以比平常快十倍的速度转动,在视觉上利用上海时间的加速行走表达了一个关联到暂时的权利控制的结构概念——政治的即个人的。他近期的装置作品 8.848-1,86(2005)记录了他在珠穆朗玛峰的顶端成功完成了割掉1米86的壮举,并把割下的这个顶端最终完好输送回家,在一个大型的场地展出??其录象,作为对中国官方关于西藏开发的评论和回应,做得非常机智且极富幽默感。
如今,很难说当代的主题禀性是丰富的,娱乐的以及不尴尬的,他的作品清晰明白的表态着无聊,和不留情面,但又常常在多重的主题和事件里有着强烈透彻的叙事性。在他的多重角色里——策划人,艺术总监,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家,他展现了联想的能力,改造和搅乱了现有的定义。在这些年里,徐震在最前线不断创作,展示他的成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徐震,生于1977年,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徐震于2004获得中国当代艺术最高奖。2001年获邀参加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作品被广泛展出。近期展览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建筑和视觉文化, Boijman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荷兰鹿特丹(2006);十三:中国今日影像,PS1当代艺术中心,纽约长岛,美国(2006);无休无止,上海当代美术馆(2006);拿下,u空间,北京(2006);以及 “8848-1.86”徐震个展,H空间,上海香格纳画廊(2006)。

[9楼] guest 2008-12-10 22:28:48
都五年了呀
[10楼] guest 2008-12-11 01:37:34

[11楼] guest 2008-12-11 17:10:43
好多大牌艺术家
[12楼] guest 2008-12-12 00:31:52
好多化石
[13楼] guest 2008-12-17 14:04:03







我要去踢馆子~!~!~!~1
[14楼] art88 2008-12-24 11:06:49
高名潞先生是本次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的特约学术主持,这是他为我们活动写的展览前言。
“多伦五年”回顾与展望
文/高名潞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建馆五周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大型回顾展,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回顾和展望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机会。2003年12月28日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时,中国还没有一家正式的当代美术馆,而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建成则是开风气之先。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办现代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不仅在当代美术馆的制度化创新方面走在了前面,同时还通过举办众多意义重大的展览塑造了多伦的学术品牌价值。回顾近几年的中国当代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多伦经历的五年,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五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经历美术馆时代的五年。
“多伦五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基于当代艺术史的基础上,融合了区域性、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策展理念,在具体展示方式上又不仅仅单一地呈现作品,而是尝试还原艺术品产生时的上下文。正如我们将在展览开展时看到的,一楼展厅展出的是几位主要活动于上海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李山和余友涵等人参加了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他们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丁乙的作品可以说是九十年代上海极多主义的代表。更为年轻的徐震、宋涛等艺术家则是上海当代艺术界的新秀,他们多运用综合媒介作为手段,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社会环境做出批判性的反应。一楼艺术家的身份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他们延续着自上世纪初以来上海的现代美术精神。北方艺术家的作品被安排在二楼展厅。艺术家在这个展厅里展示的不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与作品有关的“文物”,比如,陈丹青展出了他的辞职信和作画时用过的画板。这些作品的附属物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比作品更有韵味,因为它们蕴涵的是艺术家、作品和社会之间相互交织而又复杂的历史情境。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这些“文物”的同时,也是用展览的形式进行当代艺术考古的一次尝试。如果说一楼和二楼是有关南北区域性的艺术,那么三楼展厅的多伦文献、藏品展又使整个回顾展聚焦到多伦自身。多伦现代美术馆自己的文献和藏品展示已经不再考虑区域性,相反,它是融合了区域性、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馆藏展,代表着多伦现代美术馆五年的发展历程。

统观多伦现代艺术馆这次举办的大型回顾展,每一部分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一种历史,从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历史到上海区域的历史,一直到艺术社会的历史。但是我们在关注历史的同时,目的不是一味地怀旧,而是要面向未来。我也相信,多伦现代美术馆将对今后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楼] guest 2008-12-24 22:52:29
很不容易,多伦居然五年了,祝贺一下。
[16楼] guest 2008-12-25 21:10:07

回首多伦5年间

多伦路上,矗立着一座红黑相间的建筑——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是上海一个文化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中心城区,多伦路曾是鲁迅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文化创新之地, 2003年12月28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这里正式成立,一晃眼,五年过去了,回首从奠基到今天的欢聚,过去的近二千个日日夜夜,这座颇具特色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为古朴典雅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续写左联以来先锋文化的崭新篇章,近百位先后任职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逾百场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五十余次的学术讲座和艺术演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以前瞻的眼光,开放的姿态,发展的战略为中国当代艺术书写重要的一笔,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立这个以当代艺术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美术馆,我们首先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觉得在非常幽静的多伦路老建筑群当中,推出这样一个非常时尚,非常前卫的美术馆来和历史对话,会产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比;其次是从区域文化建设布局出发,虹口区在1995年建立了朱屺瞻艺术馆,主要是服务于传统经典艺术,现在再建立一个非常当代、创新、前卫的美术馆,从服务功能上来说就比较配套了;此外,在文化创新上考虑,建馆伊始,我们的政府文化宣传部门包括社会舆论对传统经典的艺术样式非常有热情,而当代艺术则容易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我们通过对当代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角度观察,发现用艺术的方式来展现对社会问题和生存状态的看法,包括对社会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批评和反思,对人性丑陋、薄弱、脆弱的这一方面进行反思,当代艺术有它独特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当时对当代艺术主要是缺乏了解,当然也有一些个别搞当代艺术走火入魔了,造成了社会公众对当代艺术的不了解,而建立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正是为了提供一个平台,让真正的当代艺术走进社会、走进公众中去,让他们通过美术馆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到底带给社会什么样的启迪。所以,当时我们把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办馆理念定为“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并以“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当代艺术”为宗旨,使之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在过去的五年中,多伦通过政府背景建馆,利用社会力量办馆,这五年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肯定有更大的变化。我们美术馆以后在原创性、国际性、学术性上有更大的斩获。就目前而言,国际性展览的比重还不够高,这几年也出了一些学术性的刊物和文章,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学术性的专著,真正能在国内乃至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创性展览还不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今后的路还很长。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馆长 张永林
2008年12月
[17楼] art88 2008-12-28 01:08:02
多伦5年系列学术讲座提纲
来听的朋友最好能够提前预约一下,预约电话65875996或发邮件到duolunmoma@126.com
特别提示:原定12月29日高名潞老师上午的讲座现换成当天下午举行,岛子老师讲座在上午举行。
讲座情况如还有变化,请大家理解并见谅。
2008.12.28
欢迎大家礼拜天下午4点来多伦现代美术馆参加我们的多伦建馆5周年庆祝活动及多伦5年——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开幕酒会,届时有二十余位参展艺术家和著名批评家到场和大家交流互动。

2008.12.29(周一)上午10:00-12:00
观念摄影的演进及其新艺术史的地位
岛 子
一、摄影作为艺术
二、影像现代性
三、观念摄影的内爆和扩张
四、后摄影的新建构

2008.12.29(周一)下午14:00-16:00
前卫与错位——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和边缘
高名潞
1、“后文革时期”的学院和在野艺术(1976-1984)
2、“结构” 的和“解构”的当代艺术贯穿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艺术。这个发端是’85运动——中国第一个当代前卫艺术运动。
3、艺术产业化时代 (1999 -- )前卫的死亡;产业艺术和个人艺术

2008.12.30(周二)上午10:00-12:00
中国艺术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朱其
一、当代艺术的国际化状态
二、艺术三十年的进展和问题
三、当代艺术与本土化
四、当代艺术与传统的联系
五、超越中国符号的中国当代艺术
六、当代艺术面对人类社会的共享性问题

2008.12.30(周二)下午14:00-16:00
文化虹口的锐意进取精神
赵明
一、继承上世纪左联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开拓虹口文化的创意产业,
二、改革开放30年的大好环境,促成了多元发展的当代艺术运行模式,
三、当代艺术的有序发展,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正面引导,需要互动,
四、虹口在艺术史发展的转折点,设立多伦美术馆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讲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有自由讨论时间。
[18楼] guest 2008-12-29 23:00:30
明天是朱其、赵明的讲座,展览的跟踪报导,2009年将隆重推出。
[19楼] guest 2008-12-30 00:55:49
多伦美术馆当代艺术回顾展庆五周年
  美术报讯 12月28日,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五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跨年度的大型当代艺术群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三层的展厅以视觉展示形式,集中了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当代艺术家群体、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历史碎片和多伦过去五年的文本、图片、宣传资料和部分馆藏作品。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是思想解放、塑造价值观的历程,同时期存在的当代文化艺术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力量。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和中国当代艺术这五年来的发展,将以回顾展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是对走过了五年的多伦馆的回顾和总结,也让观者在历史性的坐标上了解美术馆文化和艺术展览的良好机会。

  底楼展厅以上海及周边地区当代艺术家和作品为主,艺术家有余友涵,李山、丁乙、周铁海、张恩利、申凡、胡介鸣、杨福东、杨震忠、徐震、宋涛和孙逊。

  二楼展厅以“文物”为展览主题,抛弃作品的概念,不直接去展出这些事件现象或作品,而是展出在这些事件中留下来的各种东西。在这里,所有的展品都被剥离艺术作品的炫目外衣,不再是常态艺术展览中的那些极具视觉张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东西在现场很自然地就变成了见证历史的文物,也可以透过他们充分阅读到具有时代特质的各种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三楼展厅是文献部分,主要对美术馆五年来的展览史和重要的学术讲座活动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和展示;同时还有展览画册的陈列;除了这些文本的资料外,还利用Video视频技术,通过口述史的方式,锁定一部分见证美术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见证人进行访谈。12月29日至30日,面向广大艺术爱好者,艺术批评家高名潞、岛子、朱其和虹口区宣传部副部长赵明等将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四楼,针对当代艺术具有公共性、实验性等特征,它所独具的审美方式与社会公民的现实处境关系进行讲演。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卢 星 王婵娟  编辑: 童丽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