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路的新个展是一场鸡贼的谎言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114   最后更新:2021/10/02 21:27:45 by 陆小果
[楼主] 蜡笔头 2021-10-02 21:27:45

来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已经开幕,展览首次系统性地展出黄小鹏生涯各阶段的重要作品,配合对文献的梳理及研究,试图勾勒出一个具代表性的轮廓。这个展览也是黄小鹏的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黄周妥、莫希亮、伍思波三位参与到了黄小鹏早年300多张画作的整理与修复,由学生写下对老师在自己学生时期的习作“简介”。这份文字,以及更多同学、朋友所撰写的文字也在展览现场的展签中出现,参观的观众不妨花点时间慢慢阅读。


谈小鹏的绘画

Notes on Xiaopeng's Paintings


黄周妥、莫希亮、伍思波



借这次展览的机会,我们得以看到小鹏从18岁到30岁期间创作的超过三百张画作。这些画作绝大部分都从未展出,可惜的是,有部分原作暂未找到下落。我们选出来在这次展览中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从中我们读到了不亚于其中后期作品的激进。


人体素描

首先,我们选取了两张人体素描习作,这是美术学院训练的重要主题。两张素描概括、简练,体现出他札实的造型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他的一张作于1981年11月的色彩人体,则看到小鹏如何将造型能力,转化成独特的表达:半个人体只占少于一半的画面,其余是一片漆黑;光线从画面左边来,背部几乎是微燃起来的橙色,而映出弱光部分的大腿和手臂则是笔触厚重的亮白色。细看之下,这个躯体似乎被抽干了生命,表面满布只应属于死物的斑驳痕迹。令人想起王肇民先生的见解:要把人当物画,把物当人画。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

黄小鹏档案


肖像

我们看到的小鹏的画作中,有大量的肖像作品,我们只选取了其中的三张,以表现在题材、风格和情感上的演变。第一张是一个穿海军服的男子。将模特打扮成各种职业身份和民族特征,为主题创作做准备,那是苏派教学的方程式,其中对象是“角色”,而画家无非是客观的观察者;第二张是两名男子,他们的卷发和光鲜的服饰,正是1980年代最酷的青年形像。与第一张不同,这张明显涉及了小鹏对自我形象的投影,在绘画技法上,也背离了严谨的写实,造型变得松动,笔触富表现性。第三张是一名女子,背景是孤孤单单的树和云、山岭和小房子,令人既想到安德鲁·怀斯,又想起格兰特·伍德,结合了温情和寂寥。这一张的技法已经完全脱离苏派传统,光影和空间关系变得暧昧。作为对象的女子,无论在身份或表情上,都无法被划入简单的分类,表现出作者对对象的一种更为微妙的感情。


风景

接下来,是一组七张的风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念中,风景不再是崇高精神的象征,更多是需要被征服的自然的面貌。纯粹的风景画不是重要的主题,顶多只是一种风格或色彩练习的形式。到了1980年代,风景在被长期忽视后,以两种新的艺术倾向,重新出现。其一,是比较流行的写实乡土题材,那是一种革命现实主义的温和替代;其二,是更小众的受存在主义影响的前卫艺术,小鹏的这组作品大致属于此类。他画出了一幅幅荒芜辽阔、人迹罕至的风景,白骨、墓碑、十字架等意象安置其间。这些作品,或可视为小鹏在艺术中初次走向了形而上的沉思。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展览现场


工人

两张以工人为主题的画作,据我们所知,是他的毕业创作。工人,当然是社会主义艺术的重要主题。特别的是,小鹏并未表现劳动中的工人,反而描绘出他们歇息的情景。第一张中,两位人物形象憨厚,让人想起梵高的《吃土豆的人》,这种描写比很多歌颂工人的作品都要真实。第二张中的人物,脸部结构俊朗立体,眼窝深陷,鼻梁高挺,目光坚毅,身穿牛仔长裤,高筒皮靴。看似美国工人的装扮,在1980年代的中国,却是新潮男女的衣着。是否“工人阶级”在小鹏的概念里有着更宽泛的涵义?或者是对工人阶级的理想化想象?


音乐/乐手

小鹏有不少以乐手及乐器为主题的画作,我们认为,小鹏对音乐、尤其是西方流行音乐的热爱,代表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及被现实中的种种枷锁困牢的痛苦;然而他并非简单地将之视为消遣,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及思想表达,甚至影响至后来的影像作品。


他的一张落款1983年的素描画,以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为对象,大门乐队的名字源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诗:“当知觉之门被打开,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穷无尽。” 画面漂浮着一些英文词汇和句子,有如“FEELING”(感觉)、“TOUCH”(触摸)、“PASSION”(激情)、“MENTAL”(精神)、“HATE!”(仇恨!)、“SEXY ORGAN”(性器官)、“KISS”(吻)、“I DON’T LIKE LUCKY”(我不喜欢侥幸)、“TO BE FREE...”(拥有自由)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组画抛弃了学院体系的所有规范,如准确的比例造型、合乎透视的空间、协调的色彩关系等等,就像一个完全没有受过绘画训练的素人画家般随心所欲。这种对迂腐教条的反思与决裂,恰好回应了18岁的自画像里坚如磐石的那句话:绝无后悔!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展览现场


自画像

一张18岁的自画像将出现在展览的终章。而在这个章节中先出现的,是两张稍晚一点的自画像。在第一张中,小鹏把自己表现得病态嶙峋,有着瘦削的指尖和惨白的肤色,目光漠然,似是对时代的蔑视。在另一张中,他更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模样,一种有意的目盲,也许代表了他对于周遭世界的抗议。


迈向抽象

最后,是一组见证他迈向抽象的作品。从人体写生大刀阔斧的用笔,到极端的红绿颜色对比,这种激烈的表现方式绝非来自学院的教学。绘画的主动性与自由度也得以显现,进而将形象归纳为线条或者平面单纯的三原色,走向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一路,演进至极简主义,预示了他1990年代的混合媒介及装置作品。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展览现场


绘画是难以言说的艺术,而小鹏常常质问我们:“你能否用一句话把你的作品说清楚?”反观其身,求学于海外之后,各种思想并进,绘画已不足以承载其思考。他的下一步,势必是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将作品从绘画性、主题性推向抽象、物质性、极简与观念主义。


伍思波和莫希亮在修复黄小鹏作品


黄周妥生于广东阳江,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参加2004年黄小鹏“当代艺术实验选修课”。曾参加展览包括:“近在眼前”(本来画廊,广州,2019年);“可触摸”(墨方画廊,北京,2017年);“可以画”(黄边站,广州,2014年)等。他喜欢半生熟的工作状态,他对绘画的思考在琐碎和曲折的日常工作中得以体现,并在静谧和滚动中展开。现生活工作于广州。


莫希亮 2001-2005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就读;2003年始受教于黄小鹏;2004年选修其首次开设的“当代艺术实验”选修课;2013年参与其主持的黄边站项目;2017年参与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课程改革,尝试实践他的部分教学理念。现居广州,继续从事教学及创作。


伍思波 200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参加过黄小鹏在油画系第一个油画课程,其后参加了其2004及2005年的“当代艺术实验”选修课。毕业后从事绘画创作至今。2021年参加由黄小鹏发起的展览“畏无所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