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阿布扎比分馆确定开幕日期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827   最后更新:2021/10/01 22:49:01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clclcl 2021-10-01 22:49:01

来源:正向艺术研究会 PARC


「魔圈之内」由三个部分构成:


"DYS_ill.210606 / 魔圈 Magic Circle"
得译工作室 DeYi Studio, 06.2021
亚契纸上钢笔和墨水 Pen and ink drawing on Arches paper, 46 x 43 cm

"Sinking Thinking Table"
得译工作室 DeYi Studio, 09.2021
不锈钢喷漆 Lacquered steel, 780 x 780 x 550 cm

“魔圈之内 Inside the Magic Circle”
得译工作室 DeYi Studio, 10.2021
无序的演讲 Random lecture, 约30分钟 approx. 30 minutes

「魔圈之内」得译工作室, 无序的演讲, 10.2021, 现场图

保罗-德沃图(Paul DEVAUTOUR)和Alice 陈的对谈

(以下简称P和A)


A:“露台计划”第七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得译工作室”,由您和夏意兰老师2008年在上海创立。所以保罗您从法国搬来上海住也十多年了?

P:是的。“得译工作室”之外,我担任上海离岸学院联合研究项目 “创造力与全球化” 负责人。该项目由法国南锡国立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发起,联合法国各大国立美院共同参与,中方合作院校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来上海之前我曾经担任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法国尼斯国立美院教授,⻢塞艺术学院研究生导师。

A:您做艺术,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家。您参加过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也被日内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收藏。不过我对您,对“得译工作室”产生兴趣并非因为您的履历和职位,而是因为听说有个外国人在上海一个“菜市场”里头做了好多年的小艺术空间!这件事实在太酷了。

兼容的盒子计划第一百四十期:粹取(构作瑕疵)

氪和奥海莉娅-巴胡, 01/18 - 01/29, 2017

安顺路98号小商品市场内26号铺


P:那是2011-2017年,“得译工作室”在上海一条小商品市场弄堂内开了一个名为“兼容的盒子”的杂货铺实验空间。以平均两周更新的速度,五年半做了152期,参与的不仅有离岸学院的学生,也有外边的艺术家。空间刚开的时候,菜场的街坊邻居跟我们说,你们找错地方了,这里的人看不懂艺术的。可是开了以后,他们常常会跑来看看,谈谈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什么的。2017年那个地方拆迁了,要不然还会持续。我曾经就此写过一段书面的介绍:现当代艺术史以“白立方”(画廊/艺术空间)和对特立独行的孜孜以求作为特性标志,而新新的艺术实践活动则借由各种手段,无孔不入,渗透浸润于日常生活,人群以互相懂得的密码沟通。兼容性已经成为下载形式美学的第一个标准。得译工作室推出此项计划的目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邀请艺术家来考察,发掘,发展出新的、与社会环境相融的"兼容格式"。

A:您们做的项目应该说很接地气的了,也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但与此同时您们和上海的艺术界似乎总有一丝若即若离。我每次见到您都是和夏老师一起出现,您不说中文,只说法语,由夏老师翻译。您们一起工作,就像连体婴一般默契。

P:这种距离也有好的方面的。


A:在上海艺术界,您们实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带着疑惑、好奇与兴奋,我邀请您们参加露台计划。通过多次的拜访与沟通,我慢慢地开始理解您和您的艺术。在露台计划,  通过以“得译工作室”之名所做的作品「魔圈之内」,您阐释和展现了您的艺术理念。也就是说:您的艺术理念才是这件作品的真身。我尝试来介绍一些要点:

     多年以来,您通过做艺术、教学、发起和组织艺术项目等多种方式展开艺术工作。您认为艺术可以只是以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出现,并且越来越把您的教学实践等同于您的艺术实践本身

Yoonja & 保罗-德沃图(Paul Devautour)收藏,
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 MAMCO, 日内瓦


    基于对现代艺术的产物:盘踞当今艺术运作系统中心统治地位的“白立方-画廊-展览”体系的深思, 您认为艺术家应该警惕并远离它的垄断、专权以及禁锢。您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可实现的出走之路:艺术可以借此脱离展览的形式,而走入交谈和交流的形式。艺术家们可以在网上独立自主地发布作品,像组兴趣小组那样,超越时间地点限制,找到志同道合的“游戏”伙伴,形成一个个艺术“魔圈” 。白立方渐渐沉没于“魔圈”之中,才更应该是理想中的艺术世界的样貌。出于这样的理念,尽管在此体系内的的1985-2005年间,您非常成功地举办过55次个人作品展览及85次合展,您还是毅然决然地结束“做艺术为展览/为展览做艺术”的阶段,转而致力于探索和实践艺术在“白立方-画廊-展览”体系的“展览”空间以及“展览”形式之外生发的可能性。

    您认为做艺术家不应该是一种职业,艺术家不应该主动去迎合艺术产销链,像一名艺术产业工那样去制造艺术产品。艺术家做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无法泯灭的真切需要。照此推理,不以销售自己的艺术作品作为谋生手段成为先决条件。您在宣传和教学这个理念的同时,自己也是一贯的严格奉行者。以艺术教学谋生的您,在离开“白立方-画廊-展览”系统之后的十多年来,您的配文绘画作品只送不卖。只为心中觉得合适的人而画,赠送予他/她,画作放置于该友人的非公共空间(往往是家里),并使用互联网公布该作品。

Martin Tupper "Access Privilege" 1994

Stand de la galerie Roger Pailhas,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从您的艺术生涯之初,您就已经确信艺术并非由某个艺术家单独完成,而是由策展人,艺术家,制作者,评论家,等等各艺术工种集体合作而生成的产物。为了表达这一观念,您的艺术成果的签名从未使用过自己的本名,您甚至拒绝别人以艺术家来称呼您。  在“白立方-画廊-展览”体系内的的1985-2005年间,您对自己的定位是operator (操作者),因为您觉得在生成艺术的集体合作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操作者。  您创造出16个分身,分别对应16种“艺术家工种”:绘画、摄影、装置,概念等分门别类各起一个专属假名字。曾经有一个个展,因为您使用了多个分身签名,导致它看起来像是个群展。自2008 年创立“得译工作室”后,您所有的艺术工作的署名是“得译工作室”。

   然而最终,您并不认为自己是“白立方 - 画廊-展览”体系的对立面与反对者;您只是站出来告诉大家,这并非是唯一的道路,艺术家可以去尝试别的选择。喊口号并不算太难,难的是身体力行一路坚持。而您做到了,以一种谦逊实作的风范。

P:谢谢。


A:保罗,介绍完这些之后我很好奇,请问是否有一些人物或事件影响到您的艺术理念?

P:杨-威尔森(Yan Wilson),1960年代概念艺术最早的的先驱者之一。我在上世纪末就被他的“圈”以及“艺术可以只是一小群人的不公开不记录的讨论”的观点吸引。

      “魔圈”这个名词引自杰出的文史学家,荷兰的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写于1938年的著作《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 院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这本书已经成为讨论游戏与文化问题无法绕过的注脚。对于赫伊津哈来说,游戏本质上就是文化,而且处于一个被清晰界定的空间—这个空间有别于日常世界,带有特殊性的、临时性的规则。一个魔圈,一个仿佛突然被施了魔法的充满魔力的“场”:这类空间可以是一个象棋期盘,也可以是一个网球场。这类魔圈都有一些原始的仪式:一群玩家共同承认一些简单的约定,从而创造了一个特别的世界:艺术也是如此。

     另外我在「魔圈之内」的演讲中引用了布莱恩-奥尔多蒂(Brian O’Dohety)《白立方之内:画廊空间及其意识形态》的段落。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游戏的人》


A:对您的艺术理念有了全局了解后,再来看您具体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找到统一的内在逻辑,对很多细节也容易心领神会多了。

这次您们的作品「魔圈之内」由三个组件联合构成:

一张画:「DYS_ill.210606 / 魔圈」;

一个雕塑:「Sinking Thinking Table」;

以及几次带表演性的互动演讲:「魔圈之内」。

"Sinking Thinking Table," 得译工作室, 09.2021

不锈钢喷漆, 780 x 780 x 550 cm


P:在露台地上的马赛克圆圈内,我们放置了那个雕塑。我们希望用直观的视觉来传达这样一个意向:一个白立方渐渐沉没于“魔圈”之中。  表演讲座以我和夏意兰把这个雕塑支起来铺上“魔毯”变身成为游戏桌开始。我们拿出来很多卡片大部分是我们搜集的各类艺术展览相关的宣传卡,里头也有些印了我们的文字的卡片。卡片的内容是关于我们对艺术的观点和讨论。我们邀请两位观众和我们一起玩这个随机抽牌的搭建游戏:用这些卡片在这个游戏桌上搭起一座“西班牙城堡”(不可能的建筑),越高越好。这整个表演过程中,我和夏意兰会轮流大声朗读那些印字的卡片。

A:现在我比较能够理解您们在做方案之初写的介绍短文了:

坐在露台的马赛克圆圈里,得译工作室(夏意兰和保罗·德沃图)邀请大家围着桌子一起来玩游戏:这桌子同时也是雕塑、道具和插图;这插图同时也是道具、雕塑和游戏桌:作为一个寓言、作为一种对新艺术状态的假设。

P:我猜这段法语翻译成中文会很不容易吧?

「魔圈之内」得译工作室, 无序的演讲, 10.2021, 现场图


A:您画了露台,凸显了地面上的圆圈图案。画框大小和棋盘一致,提示着“魔圈”的游戏性质。从您的“插画系列”作品里可以解读出很多讯息,特别有意思。

P:我们写过一段总介:

“这是一个类似每日静心的练习,或者说是冥想的练习。完成后会赠送给心里觉得合适的朋友。或者是感谢一起的合作,或者是纪念一段曾经的友谊。不是作为一个完成展览任务的艺术家,不批量生产,不公众展出系列作品(警惕被作为系列收藏/购买),不交换交易,只是赠予想要赠予的人(之后他们可以自行处理)。是用很业余的美术创作手法,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出来的插画,钢笔和线条的重复练习。模糊,难界定其性质正是我们想要的。它可能出现在朋友家的墙面上,有人做客时,主人会介绍一下。”


A:采用不被古典绘画视为正统的插画形式,以及使用互联网而非权威的“白立方-画廊-展览”体系,往往会和“大众”,“去中心”,“自治”这些方向的词汇连上关系。这些画作不是为“白立方-画廊-展览”体系而制作, 拒绝被白立方展示(非展示non exposé), 拒绝进白立方被加冕成当代艺术,拒绝白立方式的强加于人的可见性(不可见),与艺术品买卖无关。因此这些画作从功利性行为模式中解脱,从白立方式的“是不是艺术品”,“是不是好的艺术品”这样的魔咒中解脱,从艺术品的商品属性中解脱,从而成为了您们与兴趣相投,能互相理解的友人们,与艺术“魔圈”之友之间的交流互动的产物与见证。

我理解到:您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了通往您所信奉和追求的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所写的境界:真正的和纯粹的游戏,人类文明的基石。

"DYS_ill.210606 / 魔圈," 得译工作室, 06.2021

亚契纸上钢笔和墨水, 46 x 43 cm


P:谢谢。为这期“露台计划”特别做的这张画,我们也写过一段文字:

“得译工作室的一幅绘画(有机玻璃盒子装框),挂在通往露台的房间一隅,一面空墙上,不改变任何屋内原有陈设。

尽管我们的展期还要过好几个月后才轮到,现在还是别的艺术家的展期,但是我们希望这幅画现在就挂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然后在随后的所有“露台计划”项目期间都挂在那里。这幅画可以被来往“露台”的人看到,也可以被视而不⻅;然后大家可能在我们的展期内关注一段时间,过后也许也就淡忘了。这是我们想要的。”

A:这张画不仅是您们的表演讲座的组成部分和旁白,您们这是也要让它成为“露台计划”的旁白啊!

我把「魔圈之内」这个作品看作是您们对艺术运作系统的提示和宣言。这也是我特别把您们这一期安排在上海的艺博会档期(11月上旬)的原因。届时“露台计划”里表达您的艺术理念的作品将和当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博会的场景相映衬,这将会形成有趣的比照。

我也想请问您们,自从主动从“白立方-画廊-展览”系统出走之后,当您们还是收到这个系统的展览或策展邀约时,您们是如何回应的呢?

P:我们会谨慎地,非常有选择性参加。比如我们会优先考虑好友的邀请、有意思的展览理念或展示场景等。我们会尽量将展览转化,使其具有非展览性质,让它往非声明性艺术的方向走。非声明性艺术的兴趣主要不在于对作品状态的研判(是不是艺术,什么级别的艺术的等),而在于艺术本身令人感动之处。

「魔圈之内」得译工作室, 无序的演讲, 10.2021, 作品细节


A:请问得译工作室的「魔圈之内」,和这个露台的关系?

P:我们认为“露台计划”很符合我们的“魔圈”理念,而且看到露台地面上正好就有这么一个圆圈图案,所以就做了这个作品。


A:最后问一个“露台计划”一定会问的问题:请问您们此次的作品和“正向”的关系?

P:「魔圈之内」是一个积极的寓言,它描绘的是一幅美好的理想图景。


正艺会出品

2021年09月30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