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一个二胎妈妈对艺术的冒犯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812   最后更新:2021/09/06 10:44:16 by babyqueen
[楼主] 蜡笔头 2021-09-06 10:44:16

来源:Hi艺术  舒元


闫冰,他有着现代人难得的稚拙与踏实,总是朴素而自重。


看闫冰的画,那里有着稳固的结构与宁谧的氛围,是清澈感与神圣感的结合。


听闫冰的故事,你或许可以忽略“内卷”“躺平”等当下的流行词,意识到人应该去正视自己生存过的地方、正在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个人的精神史。

艺术家闫冰(摄影:董林)


恋恋于乡邦


要画出闫冰画中熠熠生辉的开花馒头,厚重庄严的土豆,遗世而独立的蘑菇需要无限的耐心,需要像闫冰这样在面对生活任何一面的馈赠时都能发现其中的闪光,也需要在一些执拗的、怕生的孤独中孕育作品。要像他一样,在看见世界的同时躲开世界,既在场又不在场,时刻准备好迎接秘密的出现

闫冰个展“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香格纳画廊展览现场,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那如何躲开世界?如何撬开秘密?闫冰的答案是——在画面背后实施行为比如我们看到他会砍断树木并且画树木被砍断的样子;比如他会严肃地切分土豆并端正地画切好的土豆;比如今年春天,他完成了长达50天的一个人的驱车之旅后完成了在香格纳画廊的最新个展“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


4月,在西北还很孤寂萧瑟的时候,他又一次回甘肃了,再次去到那个他远离又折返,总是回望着的、无法割舍的西北。万物不会今在、昔在、永在,三里屯狂欢的夜里不会像戈壁里的生命那样直面四面楚歌的境地,所以生活在城市的闫冰又回到了他的“庇护所”,这段旅程也让他多了些可爱的、自我纾解的时刻,就像是这次新展览的标题“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

闫冰个展“突然,一切晰了起来”,香格纳画廊展览现场,©️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旅程的计划上,闫冰绕开了之前熟悉的村庄与人,去往了更原生态的戈壁与荒原。他说画了十年的家乡,眼睛聚焦的都是些具体的事物,画着画着终于远离了内心的某些悬宕着的东西。但是,他还是得再去一次,再把自己设置在那个环境中,去接受风吹日晒,在真实的土地上行走,然后把故乡的范围再扩大些。

闫冰于甘肃旅行中完成的摄影,2021


新系列的画视域更为开阔,作品中有了沙的味道、有了风的速度,没有了从前作品中一贯的古典主义的氛围,现在画面中的光更加轻薄了。我们无法找到光的过渡,而是感受到它正消隐在流沙的世界中。路上野草最为有趣,闫冰这次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去触及它们真实的生命力,那种隐蔽的、秘密的并且鲜活的生命力。

闫冰《风声No.1》66×91cm 布面油画 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风声No.1》细节

闫冰《风声No.2》66×91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偶尔遇到一些动物的骨骼,他会用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去给予观者一些悲壮感。他还抓住了流逝的时间中转瞬即逝的环境氛围,抓住沙丘和天空中一闪而过的太阳光,抓住了生命的无常。

闫冰《忧伤之城》200×340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忧伤之城》细节

闫冰《空城》130×180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上一次闫冰画人物是2012年的作品《天色》,画里四个人物沉默着也没有对视,消瘦的背影中透露着辛劳和无奈,有种认命了的感觉,画面昏沉沉的,说不上来的苦涩。

闫冰《天色》80×125cm 布面油画2012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很少画人物的闫冰今年又找到了画人物的理由,荒原上寻野菜的农妇们的勤劳与质朴打动了他。广袤荒原上出现的星星点点的艳丽服装,竟成为了重新照亮闫冰的火源,成为了冒着火星的炉膛。也许是心境上相对于9年前更加通顺和宽阔,这次闫冰画面中的人物一点也不悲剧,色调明亮通透,五颜六色的衣服给人充满朝气的感觉。她们寻觅的尽管是最不起眼的野菜,但好像也充满志气。毕竟野菜也是西北最难得的蔬菜啊,普通人的智慧永远比我们能意识到的、甚至他们自己能意识到的要深刻得多。

闫冰《寻菜者》200×340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喜欢这幅画,因为它让我觉得生活在得与失相抵消后依然很甜,我们也可以在麻木的现实里去竭力寻找珍贵之物。

闫冰《寻菜者》细节


他的底色


当我们面对新作中的荒原与野草时,仿佛面前就是呼呼作响的戈壁风沙。这时我们再回头看闫冰的旧作,望向那些被高洁光晕围绕着的的土豆、蘑菇、杏花,我们似乎又闻到了远处春泥清透的味道。不过尽管题材再变,他的画中却总是可以发现一种同根同源的脉络,那是让一个人变得独一无二并且不可能被人偷走的底色。闫冰的底色就是他的故乡西北。那里的土壤,那里的劳作,那里扎根于风土的精气神造就了闫冰的底色。底色不属于社会范畴也无法被社会规范同化,它们令外人眩晕和着迷,也最能触及艺术的坦诚和善良。

闫冰《堆起来的开花馒头》50×70cm 布面油画 2016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No.5 杏花》100×80cm 布面油画2019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出生于甘肃天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前的生活大部分是与土地与庄稼为伴,那里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与戈壁,萧瑟和凛冽是身处大自然中最直观的感受。风一刮,沙土一飞,从生存的痕迹到人的记忆什么都不会留下。荒原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最简单而直接的,一切都毫**饰,也不卑不亢。

闫冰《倒木》165×340cm 布面油画2019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墙上的纸片》70×50cm 布面油画2016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懂得敬畏,也知道珍惜。他会记得偶尔有山谷中的风带来的凉意,偶尔有一抬头就撞见的乡间夕阳。西北的萧瑟荒凉和温柔大气都是难以磨灭的,这些体验慢慢地成为了闫冰的骨骼与肌肉,又潜伏在他的意识里,在未来的某一天找到了他,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日后面对世界的姿态

闫冰《天涯》150×400cm 布面油画2018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立木》220×150cm 布面油画2019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黑虎6》40×50cm 布面油画2016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尽管毕业后闫冰暂且搁置了绘画一段时间,但这段缓冲给了他找到自己最好的机会。2011年在舅舅的铁匠铺,用最熟悉的画具不停歇地创作了几天后,他的手感回来了,他找到了最应该表达的东西——平凡事物上凝结的荣光。画完的时候他形容那是一种“解渴”的感觉。从“铁匠铺”系列开始,闫冰从最质朴的食物和农具入手,将它们至于黑暗深邃的背景中,又面朝神秘的光,作为观者的我们第一次觉得,土豆、蘑菇、杏花、树根从未如此生动、恢宏而神圣。

闫冰《铁匠铺5》36×68cm 布面油画201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铁钩》50×70cm 布面油画2015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来自仰视


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有鲜红色截面的树干,荒野中的野菜和干草,优雅凝重的土豆和自由挺拔的蘑菇……对于这些画面中的主体我们都有迹可循,我们知道它们来源于艺术家不断回望又牵挂着的故乡。但为什么是这些?也许,艺术家也是被选择的那个。闫冰在某一个时刻被这些农作物召唤,然后笔跟着心的指引,作为一个执行者虔诚地把它们肖像化。

闫冰《接受治疗的树干》70×50cm 布面油画2016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两堆土》80×60cm 布面油画201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红苹果》30×40cm 布面油画2015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土豆”是闫冰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系列,他一画就是8年。他不仅仅画单一注视的土豆,同时他也在孜孜不倦地审视着他和土豆的关系,物体内在的奥秘,探究其表面光晕下的世界,追寻这平常食物的魅力来源。画面中,土豆上的每一个沟壑和斑点都有了存在感,每一处泥土的痕迹都被关照,它们沉重的体量是因为背负了太多西北人生存果腹的责任吗?他一边触摸着手中的土豆,一边将这种可以信赖的触感与温度传递到画笔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落笔的速度和方向,斩钉截铁又洒脱率意,毫无半点轻浮。

闫冰《分土豆No.1》120×180cm 布面油画2012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半个土豆》80×100cm 布面油画2018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但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眼前被放大和塑造的物体,分明还看到了更辽阔和高远的精神性和仪式感。“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凝视土豆并赋予土豆如此巨大恢宏的气度,也没人像他一样将土豆上升到经典肖像画的地位”。我想,那是光造成的,是幽暗混沌中冲出的光,是从黑夜中赢得的白昼。这些光表现得像委拉斯凯兹(Velazquez)或者伦勃朗(Rembrandt )画中也会见到的金褐色,引领观者不自觉地捕捉画中神秘而影影绰绰的氛围,对于那些没有明确来历的光源,闫冰解释说是源自内心的目光。

闫冰《分土豆No.5》80×220cm 布面油画2013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一个土豆》100×100cm 布面油画2016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两个土豆》100×130cm 布面油画2017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所以,当我们试图窥探闫冰的目光时,发现那是一种仰视。土豆从最开始的俯视或者平视的静物出场方式再到后来,“某一刻,桌子的边沿突然跌宕起伏,大山一样的阴影出现在画面。而那些土豆,在仰视的视角中,宛如巨大的圆石或者是山岳一样矗立在天地之间。”这样的仰视,到了2018年开始创作的“蘑菇系列”更为明显。

闫冰《蘑菇No.10》150×130cm 布面油画2018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蘑菇No.16》250×200cm 布面油画2019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一簇或者一株蘑菇被端庄地摆放在高处,它们被表现得沉重又轻盈,呈现昏沉和飘逸兼具的状态,你可以通过它随风的动态产生幻觉。硕大的蘑菇团一定是穿过了很深的黑暗才能拥有炫目的动感和生机,才能在这样一片嘈杂混沌中显现出来。蘑菇在画中早已超脱了本来的属性,描绘它是令人变得谦卑的过程。

艺术家闫冰(摄影:董林)


一闪而过的力量


Hi艺术(以下简称为Hi):这次个展的契机非常有趣,作品来源于你在甘肃长达50天的驱车旅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计划?

闫冰(以下简称为闫):我前十多年的工作大多都跟少年时期的乡村生活和土地记忆有关,我有意无意地通过作品回应了那片土地对我深层的影响。近两年来逐渐意识到了我在一点点远离,我似乎要关上那扇门了,在这之前,我想再次深入进去,通过行走和游荡,重新理解和触摸这些年对我影响至深的到底是什么。在封闭单调的生活里,那些一闪而过不易觉察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为何给我启示。


到了四十岁,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一些认识,有一些问题要解决,也许无解,但这一趟路程我必须要去走。我比较注重肉身的体验,人在广袤的大地上走,风吹日晒,总能给我以启发

闫冰于甘肃旅行中完成的摄影,2021


Hi关于这次展览标题“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上次个展标题“起初,起初天气很好”,两个标题都出自契诃夫的小说。对比来看,两个标题给人的感觉和隐喻性很不同,两个创作阶段心境上有什么变化?

“起初天气很好”那个展览能够概括我很长一个阶段的工作状态,即比较长时间的沉浸在一种幽深凝重的精神氛围里。近期的作品,源于我从之前的状态里走出,更趋于开阔明亮。这次展览标题“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也是偶然得来,在美国作家卡佛的文章中我发现了这句话,而他则摘自契诃夫的某篇小说,我喜欢这句话的神秘性和启示性。在路途中好几次有豁然的瞬间感觉,就像这句话,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

闫冰《行走的云》66×91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行走的云》 细节


犹如闪电


Hi:为什么从不写生?

我所画的物象只是一个载体和通道,而不是内容,内容是通过这些物象到达的东西。写生的方式不适合我,它容易停留在具体的现实。

闫冰《风中的野菜2》180×270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风中的野菜2》细节

闫冰《风中的野菜5》180×270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Hi:你觉得绘画最美妙的时刻是什么样的?

深刻而短暂,犹如闪电,福至心灵。

闫冰《杏花 No.2》100×80cm 布面油画 2019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黑太阳》100×130cm 布面油画 2017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Hi:完成一幅画是什么感受?

独自爬山,趟出一条路爬到山顶,啊,原来是这样。然后看到不远处又有一座山


Hi:你有某种更宏大的、艺术上的使命感吗?

我有命运感,没有使命感。

闫冰《白梨花》150×130cm 布面油画202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白梨花》细节


Hi:回看自己的全部作品,是什么感受?

我才工作了十多年,还远远不够。把以往所有的作品放在一起看,有些模糊的东西更能客观清晰地显现,让你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自己。也庆幸自己每一阶段都足够坦荡,隔着时间,也能面对。

闫冰《粮食》尺寸可变 泥土、麦壳 2009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铁匠铺4》39.5×22cm 布面油画 2011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闫冰 “起初天气很好” 2019 香格纳北京个展现场图 ©️艺术家闫冰,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