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观点|刘小东:你的朋友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065   最后更新:2021/08/27 10:18:12 by 蜡笔头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21-08-27 10:18:1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非工业化机器人演出的“肥皂剧”


陆家嘴中心L+MALL一层,并列的白色圆柱随着展台的弧度蜿蜒伸展,形成一条通道,地面的彩色贴纸与商场店铺和谐相融的同时也将展览空间隔绝开来。走进通道,入口处的机械臂正从旁边的原盒里网起肥皂液,再以不同的姿势“吹”出形状各异的泡泡

AATB,"肥皂泡",2019,图片来源:APSMUSEUM

"肥皂泡"在"彩色玻璃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这件名为“肥皂剧”(Soap Opera)的装置是APSMUSEUM正在展出的“彩色玻璃窗”中在商场一层空间内呈现的作品。此次展览结合了瑞士知名艺术家组合AATB和中国著名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的艺术作品,以机械臂、影像、摄影、装置的艺术形式展现“艺术与人工智能”的主题,探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可能性。

瑞士艺术家组合AATB


成立于2018年的双人组AATB由Andrea Anner和Thibault Brevet组成,他们致力于开发非工业化机器人更具想象力的使用模式,试图描绘一种人机交互的未来。在创作中,他们通常将机器人想象为舞者、将自己的工作当成编舞,摒弃科技工作中结果导向的习惯,实验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法,赋予机器人更为生动、灵活的特质。

在“肥皂剧”中,两只机械臂代替了人类的手臂,精准完美地挥舞着、制造出短暂易碎的空壳。整个情境变得富有娱乐性,打破了观者对机器在传统中理性、冰冷的形象,在吹泡泡这一动作中实现自然、轻松、有趣的呈现。机器人的数字操控与气泡的有机特性互相对抗,令我们每次都无法预判会发生什么。气泡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只存在于展示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Andrea说他们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来确定肥皂的完美配方——“我不知道我们尝试了多少不同品牌的肥皂”,并且先用手尝试和了解了每一个动作,以便用机器人再现它。“建造这样一个装置(以及观看它)真的让你思考人类的身体和它的所有能力。”

"肥皂泡"在"彩色玻璃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肥皂剧”(soap opera)一词最早出现于1920年代,原意是指“播放肥皂等洗涤产品广告的情节剧”,其娱乐消费品本质及其替代品如偶像剧、真人秀等纷纷映证了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中的观点——商业可行性决定内容。而肥皂剧的衰落也正如肥皂泡的消逝,“它们像我的梦一样枯萎和死亡”(Then like my dreams they fade and die),装置背景墙上这样重复出现的语句使机械臂更加拟人化,关于梦境与情感的描述也使氛围显得沉静,在商业化的场景中隔绝出一块虚拟、抽象的空间。

AATB透露,地面的贴纸图案实际上源于他们的新作“路径”,原作材料为综合性砖,两种主要纹路交错,中间有规律地打孔并覆盖上泥土,使得其中可生长植物。这种图案在本次展览中则作为“肥皂剧”的展示路径,加强了实际存在于商业空间中的公园式娱乐场景。

"握手"在"彩色玻璃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AATB的另一件作品“握手”则是由两只巨大的机械臂组成的交互式机器人装置,通过访问艺术家制作的网址,观众可控制其中一只机械臂,使两个人产生真实的接触:“参观者加入网站时是成对的,然后他们彼此互动,握手和触摸,网站的所有访客也可以通过现场直播观察两个机器人之间的互动。”独特的互动使得观者成为一种感性的主体,在虚拟的亲密关系中获得移情的体验。在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所扮演的潜在角色逐渐清晰,AATB也希望通过这个集机器人系统、网络开发和互动装置为一体的作品想象未来与机器人的共同生活。


“在商场里的冥想”


胡介鸣,"寻像器",2021,图片来源:APSMUSEUM


步入二楼,APSMUSEUM的展示空间内陈列着艺术家胡介鸣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摄影系列作品“寻像器”和装置“冥想工具车”。独具戏剧性和吸引力的色彩与光影在画面中交错,同时呈现着被重组后的非典型商场景观与更具象的元素。7月20日至7月22日,艺术家在展览空间所在的商场内进行在地创作:“在商场里的冥想是一次特别的体验,这里充满了绚丽的色彩和繁复的时尚元素,这些因素不断地干扰着内心的运行轨迹,同时这种干扰也带来了很多想象助力”。

胡介鸣,"寻像器",2021,图片来源:APSMUSEUM


在疫情后的创作中,相比胡介鸣此前对人以及人在社会中存在状态的关注,创作的焦点变成了物与景,及其上附着的人的状态。在去年展出的《七彩》系列摄影作品中,艺术家通过使用使用大光圈、50毫米定焦和全手动拍摄还原了一种被迫与最普通、最日常的静物相处的状态。这次的创作也使用了类似的方法,在拍摄完成后,他再通过电脑PS,对画面做减法,把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大,纯化画面的核心。在“寻像器”中,他还选取了部分作品,在冲洗前的底片上加入绘画创作,计划为未来的摄影与绘画结合的实践打下基础。内容上,新系列的关注点从物转向了同样静态的空间,在其中进行冥想,捕捉、加工、再次呈现,共同组成“关于商场的信息”。

冥想作为艺术家此次三组作品的主题,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不明确的、非理性的不合逻辑推理的想象经验”,正如科学家对于正念冥想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结果,类似的过程有助于引发洞察力而培养注意力,自然对于创作也颇有助益。冥想作为修炼方法的宗教性不言而喻,也与常见于教堂、清真寺中的“彩色玻璃窗”形成呼应。

胡介鸣,"寻像器",2021,图片来源:APSMUSEUM


三天的在地创作中,透过照相机的取景框,艺术家在“玻璃窗”中获取图像,同时受到天窗的强烈吸引力:“巨大的玻璃穹顶看上去是一个时尚消费的标志性容器,交互传递着内与外的信息,毫无疑问这里可以被看作‘玻璃窗’的发源之处,彩色的……我感到重组这些元素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是有效的。”这些在地性的元素帮助创作者在物质的、繁杂的、多彩而喧闹的商场空间中专注、思考,将其转化为冥想中的视觉符号。同时,作为摄影系列作品的“寻像器”再次转化为素材,进入到装置与影像的创作中。

"冥想工具车"在"彩色玻璃窗"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PSMUSEUM


“冥想工具车”则是一辆由胡介鸣设计并定制的近似床的大小的工具车,安放三层共12块屏幕,用于播放由“寻像器”系列摄影作品衍生出的影像作品,并请徐程制作声音,创造多感官的体验。对于工具车的想法来自日常经验,被视作提供工作保障的工具车是艺术家最熟悉、依赖、安心的存在。他认为冥想就像窗户一样无处不在,所以将工具车想象成与窗相关联的记忆也能为观者提供一种助力,“工具车的结构是开放的,没有遮拦,但我们无法同时看全窗口的内容,要靠多视角的观看和想象来获得完整的感受。”

胡介鸣,"寻像器",2021,图片来源:APSMUSEUM


绕回商场外部,影像装置“一日冥想”将以镶嵌在橱窗里的巨大屏幕的形式呈现,内容由计算机程序随机截取“商场信息”即《寻像器》中的图像内容与自然中的实时天气信息(通过将摄像机架设在行船上获得),将其中的元素进行整合,“在程序平台上这两组元素联手演绎名为‘一日冥想’的视觉景象,无序地产生不同的图像流。”据胡介鸣说,在程序最初开始运行时,他激动得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如果有一种很漂亮的图像出现,你就想要等待下一张的出现,但这里面永远不会有重复的画面。”


艺术与技术关系就像铁路上的两根铁轨,相辅相成

胡介鸣,"寻像器",2021,图片来源:APSMUSEUM


从玻璃天窗到橱窗再到冥想的“窗”,艺术家尝试通过在无序的演绎过程中感受到“外部”和“内部”维度,这也是通常“窗口”给我们的带来的最为本质的启示。橱窗中呈现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是一个没有约定的来临,像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下一秒的来临一般,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观看、想象和遗忘。

"握手"的互动网页显示正在调试


在“肥皂剧”和“一日冥想”所呈现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外,新媒体艺术中各项科技的不稳定因素也依然存在。展览开幕时,由于软件系统出错装置“握手”并未展出,互动网站上显示“正在调试”,同时,在早些时间试运行成功的“冥想工具车”也由于技术原因暂未开始运行。就像AATB在讨论机器人的精确性时说过的那样,做科技艺术的难点正是在于它们的完美,“它意味着周围一切不精确的东西,你没有控制的每一个变量,都会成为一个问题,”Thibault说。“如果有哪怕一毫米的偏差,一切都会变得很糟糕。”新科技的精准变成了一个放大镜,照亮周围所有不受控制的东西。

胡介鸣在谈论新媒体艺术时也曾说过,在世界进入数字化进程、计算机技术主宰生活的前提与背景下,艺术的表现样式甚至于美学标准都会发生一些无法避免的变化。同理,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创作模式也会面临调整。“艺术与技术时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就像铁路上的两根铁轨,永远是并行存在的,你没办法比较左边的重要还是右边的重要,拿掉哪根都失去它的价值。”

AATB在"Ones to Watch"2020上的形象


将机器人技术作为创作的核心部分的AATB,他们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这个新的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未来。在他们看来,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先进,非工业化的进程充满可能,机器人已经能够做几乎所有设计师或艺术家想要的事情,“只是用户体验还没有被磨练出来——艺术的可能性还没有被探索出来。”Thibault认为,“机器人技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由技术科学解决的。它们是由艺术来解决的。而这真的很令人兴奋。”


在21世纪的拱廊街中,“彩色玻璃窗”留下了怎样的“碎片特写”

拱廊街,图片来源:The Architects Newspaper


当一场名为“彩色玻璃窗”的展览出现在商场中,似乎就为后者蒙上了一层类于宗教场所的幻影。当马克思提出“商品拜物教”时,这一概念即被视作理解资本主义商业机体的构成秘密;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笔下的拱廊街对应的是则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微型世界”。当代的shopping-mall沿用的穹顶构建与本雅明笔下的拱廊街、古罗马的万神殿产生了建筑和心理上的呼应,shopping-mall也具有了“商品拜物教”在现代叙事中的“教堂”象征。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从shopping-mall中巨大的玻璃穹顶收集图像,并在介于空间“外部”和“内部”维度交点的橱窗中展示,这不仅是“窗口”带来的启示,也同样暗含着消费主义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在《拱廊街计划》中,本雅明还研究了影像生产中伴随而来的碎片化,他认为人们通过选择碎片的特写镜头或从整体中采集“一个或大或小的样本”,对影像的“一个严格政治的或一个过滤历史的照明”,胡介鸣在“寻像器”系列中的创作方式亦与本雅明所说的“碎片特写”及其样品采集方式不谋而合。

新的展览场合、创作方法和观看方式在上海这样的新的当代艺术中心城市方兴未艾,一方面淮海中路的K11到TX淮海这样配备了艺术展示空间的新型复合型商业文化环境的兴起,另一方面,网红与手机屏幕生成的掌中景观带制造了新的注意力经济,21世纪的拱廊街带来的幻影已经不仅仅是“彩色玻璃窗”中的拜物教神话,新的文化生产模式与艺术生态,也在商业、技术与媒体的升级洪流中裹挟、迭代。

无疑的是,在21世纪的拱廊街中,当代艺术带来的“肥皂剧”还将以更加怎样日新月异的方式上演。撰文/杨曜;编辑/叶滢)


彩色玻璃窗

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

APSMUSEUM

2021年8月18日至11月30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