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良雨被任命为光州双年展基金会主席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631   最后更新:2021/08/23 11:09:58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colin2010 2021-08-23 11:09:58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西海美术馆外景

青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自19世纪起就经历了非同一般的历史洗礼。除了美丽的海滨风光、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个重要的现代化城市港口更因为多样的建筑样式遗存而吸引着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的频繁探访。而今,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南岸的综合艺术社区——西海艺术湾(The Artists’ Garden)内,一座全新的非营利艺术机构西海美术馆(TAG Art Museum)崛起。这个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占地面积5837.5㎡,主体建筑17000㎡的美术馆自8月12日起,携首展“超越”正式对公众开放。

西海美术馆“超越”展览现场

“超越”汇聚了亚力克斯·卡茨(Alex Katz)、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大卫·霍克尼(D**id Hockney)、刘小东、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理查德·迪肯(Richard Deacon)、宋冬、隋建国、徐冰、尹秀珍、喻红、张晓刚共14位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大多为国内首次展出,更不乏专为该展览和空间量身定做的作品,分置于9个彼此联通的展厅里。而面朝大海的西海美术馆是让·努维尔建筑的唯一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理念的新实践,立面大量的使用巨型超白玻璃,让光影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隋建国《云中花园/40个瞬间》在展览现场


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金丝雀群岛》在展览现场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岛籍艺术家隋建国以《云中花园/40个瞬间》重回故里,作品贯穿着美术馆的双层空间,让方寸间的创作以超出想象的体量展现在观众面前,“雕塑媒介就是雕塑家行为与动作的场域;最终完成的雕塑作品则是雕塑家的身体与雕塑行为(动作)在场的证明。”隋建国曾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这样说道。比利时艺术家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的作品《金丝雀群岛》同样以超乎寻常的尺寸,在巨大天平的两端,两只金丝雀笼与其中的12只鸟暗示着生命自身沿着无尽的“分割法则”进行,既将事物分离又使它们连结,而科学与自然亦具备着竞争的关系,甚至会被强加于后者之上,这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宋冬的作品《方圆济》与尹秀珍的作品《圆缺》共同放置在3号展厅

宋冬的作品《方圆济》与尹秀珍的作品《圆缺》是两位艺术家为外方内圆的3号展厅量身定制,也延续了他们善于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创作媒介的方式。尹秀珍作品材料包含海滩上赶海的青岛大姨所喜爱的鲜艳头巾,获捐赠的白色旧衣服等。宋冬则利用曲面镜的反射,用日常的家具物品组成一个全新的空间,甚至容纳了四艘颇似跷跷板的船。这也是他们继“筷子”“筷道”等作品之后的再一次合作。

刘小东作品在展览现场

漫步在展厅里,因肖像作品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的花卉;曾在太庙举办过个展的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装置作品;以描绘自然在人们焦虑之上泼洒春色的大卫·霍克尼(D**id Hockney)作品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刚刚在上海UCCA Edge举办个展的刘小东于疫情期间描绘下的对美墨边境社会问题的观察、张晓刚于全民隔离时期创作的新作等也与空间产生着新的碰撞与磨合。

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作品在展览现场

“后疫情所提供的不确定和危机感赋予了艺术家们回归本体并实现再创造的契机——在危机开辟的新时代到来之时,艺术家更有可能于其中实现自我超越,并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找艺术的新语言和新问题。”策展人张子康表示。而这个历时近十年时间打造的社区,更希望以美术馆建筑与花园为核心,让当代艺术助力城市发展,《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青岛西海艺术湾的创始人孟宪伟,讲述一个海滨历史名城将如何与当代艺术碰撞出新的未来。


Q =艺术新闻/中文版
A = 孟宪伟
青岛西海艺术湾创始人

青岛西海艺术湾创始人孟宪伟(左)与让·努维尔


Q:青岛的当代艺术环境原本是怎样的?有没有本地的艺术家、艺术机构或藏家?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是怎样的?

A:青岛是一座有着优美海滨景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的城市基因、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定位都具备了当代艺术发展的环境。与城市发展水平相比,当代艺术展示空间和艺术活动是相对薄弱的。

青岛籍的艺术家有很多,隋建国、王音、臧坤坤等,同时也出现了以收藏当代艺术为主的群体。但因为缺少这些艺术家能够展示和交流的当代艺术空间,艺术家走出去之后就很少再为艺术活动而回来。西海美术馆恰恰填补了这个缺憾,正如此次参展艺术家隋建国所说:这是他40年来在青岛举办的真正意义上的展览,就足以说明这点。随着西海美术馆开放和运营日渐成熟,让走出青岛的艺术家因为西海美术馆而回,也会为成长中的当地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展示和交流机会。

关于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从这次展览来看,是出乎意料的高。在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限流规定的情况下,平均每天都有上千人进馆观展,很多都是家庭出行。而且青岛观众素质都很高,都在努力为彼此营造着更好的观展环境和体验。

西海美术馆外景

Q:这一美术馆的建立是如何形成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经历了哪些阶段?为什么会请让·努维尔来设计?

A:西海美术馆是在2012年完成了项目设计任务书的策划,并委托了让·努维尔进行了相关设计工作。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注册为一家非营利艺术机构,2021年8月 12日开馆,期间经过近10年的筹划、设计和建设。

西海美术馆是文化建筑,需要独特的建筑语言来强化它的文化属性。我们选择建筑师的标准,就是要拒绝风格化和克隆的建筑设计,这一要求也恰恰和努维尔所强调的建筑要有差异性和唯一性,并与周围环境、场所精神的主张高度契合。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青岛有很多欧式建筑的遗存,选择法国的建筑师来设计这个项目也是与城市建筑风貌的一种延续和契合。

张晓刚作品在展览现场

Q:为什么会定位于当代艺术,又希望给本地带来什么?

A:山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定位于传统与经典的艺术机构数量很多,系统也非常完善。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并以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为城市定位,当代艺术以其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对推动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同时,无论是当代艺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还是反映当下的思想观念,艺术家和当代艺术都将赋予一个城市无限能量。希望定位于当代艺术,能使城市居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为文化发展、创意经济注入活力,通过西海美术馆打造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将对青岛的城市形象提升和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烟江叠嶂图》在展览现场

Q:首展的艺术家是怎样挑选的?看到宣传片有“以艺术之名,向全球发声”的字样,这是否代表了美术馆的一种态度?

A:选择艺术家是在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范迪安先生、策展人张子康先生的主导下与和西海美术馆共同确定的。邀请了14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坚艺术家,同时,所选作品,尤其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全新的创作也是从来没在国内展出过的。艺术家们以艺术之思与语言方式展现出对全球共同文化命题的视觉探求,也展现出中国艺术与全球艺术越来越宽广的交流与交融。

作为一座新馆,首展也是美术馆的定位展和盛大官宣,也代表着一种态度。我们想通过汇聚的国内外中坚艺术家传递新的声音,通过艺术家与作品、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创建一个与世界对话的新空间。“以艺术之名,向全球发声”,无论是邀请世界知名建筑大师参与设计,还是国际水准的建造,以及如此有影响力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阵容所呈现的“超越”大展,都是希望在这个不确定的环境下,向世界传递一种无形的能量,以艺术安抚人心,产生一种精神的共情。当然,“超越”也是本馆的一个宣言,希望在艺术的领域实现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比尔·维奥拉《木筏》在展览现场


Q:近两年,国内定位于当代的美术馆此起彼伏,西海美术馆的独特性是什么?


A:西海美术馆的规划从10年前就开始了,今天的启动正赶上了当代美术馆这波此起彼伏的大潮。

西海美术馆的最大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座以艺术社区为依托的美术馆。一开始就希望把美术馆落在好的自然环境里,同时也希望给它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以在所在社区考虑到了无论是小朋友的艺术启蒙、艺术高校的写生、还是艺术家工作室的落户以及国际级大师的驻留,都在为美术馆营造一个人文环境和资源的聚集。同时也为企业在这里设置了机构美术馆,为和公益美术馆互动互补提供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社区化的体系,也为美术馆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基础。央美青岛校区的落户更是极大丰富了社区的艺术生态,并将新型专业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打造以“艺术为主体、以艺术教育为支撑”的世界一流艺术湾区,为来到这里的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西海美术馆的另一个独特性就是12间展厅极具包容性,为当代艺术的展示、艺术家能量的释放提供了更大空间。比如说这次展览中隋建国、宋冬、尹秀珍、徐冰、理查德·迪肯几位艺术家都是根据展厅空间特点而创作的全新的作品,这种创作方式、展示方式以及给观众带来的体验大大超越了预期,同时也是对我们近10年规划、建设和落成的美术馆空间的一次检阅。正如范迪安院长所说这是一次“在全球当代艺术发展中追求对已有美术馆型态的超越”。

理查德·迪肯作品在展览现场

Q:目前美术馆配备的专业条件是怎样的?人员配备又是怎样的情况?未来预计的展览计划和频率是怎样的?

A:作为一座国家级规模、国际建造水准的当代艺术馆,除了不同空间形态的展厅外,还设有音乐厅、餐厅、酒吧,在美术馆里就可以看到完美生活情景的再现。7月28号,由谭盾作为艺术总监在美术馆音乐厅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揭开了美术馆开幕序曲。演出后,谭盾更是“觉得西海美术馆不只是个美术馆,而是原创基地”,美术馆多元的艺术生态也在通过艺术活动日益显现。

美术馆分为4个的部门,同事们多为艺术、设计、博物馆等相关专业毕业,几乎都有海外学习经历,是一支拥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管理团队。大家互相配合,来共同完成美术馆的展览、日常管理和运营。

美术馆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将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机构积极合作,希望为艺术家提供一个新的服务理念、新的展场环境,为策展人带来新的可能,为观众带来新的体验。

“超越”展之后,确定的有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建筑展,还有几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大型个展。同时,已经启动与法国艺术机构、基金会的一系列的合作。除此以外,我们也更关注青年策展人、青年艺术家等计划,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与年轻艺术家一起成长,共同探索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

Q:在疫情仍肆虐的环境下,西海美术馆从筹备到开幕,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A:建筑形态如此多样、内容如此丰富的美术馆在整个建设和筹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因为疫情给项目带来了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进口供应商的供货时间、设计师团队驻场、项目完成时间、美术馆开馆时间等等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还有这次的开馆,本来在开馆当天的开幕活动,也因为疫情的相关规定暂时取消。但我们举行了一个有意义的升旗仪式,希望给开幕展增加一份仪式感,由隋建国老师升国旗,子康馆长升馆旗,我升社区的区旗。隋老师升完国旗是很激动的,说:“这是我第一次升国旗啊,我的名字是建国啊。”活动虽然简单,但很有寓意和意义。

Q:西海美术馆是否有自己的收藏?如果有,今后是否会展出?如果没有,是否有逐步收藏的计划?会青睐于哪种类型的作品?

A:美术馆目前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并将在收藏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美术馆的定位与美术馆所处的环境和建筑空间特点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还会通过艺术社区的驻留项目、委托艺术家进行的独特创作形成专属的收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