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蔡国强 著名策展人宣布辞职 大型公共艺术展也宣告取消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0   浏览数:849   最后更新:2021/08/13 11:37:27 by 欧卖疙瘩
[楼主] 蜡笔头 2021-08-13 11:37:27

来源:Artsy官方   Runzhi Lou


艺术家黄宇兴

图片致谢艺术家


“我们的时代,用一些亮色和荧光色,还有化学颜色,可以让颜料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保留在画面里。”

黄宇兴


在 Artsy “HOW I GOT MY START”栏目的第十期中,我们和艺术家黄宇兴进行了对话。


对青年艺术家黄宇兴而言,探索与尝试是贯穿其艺术生涯的关键词。这种钻研既触及了他的创作方式,也渲染了他对于主题的选择。从童年的艺术环境、一开始对于现成图像的挪用,到发展出成熟的调色板与主题,艺术家始终做到了对个人经验的忠诚。美院壁画系的背景仍然使其不由地回望中国艺术史的过去,但当代人的身份又让他在旅行中不断搜寻生活的线索,对话河流、宝藏、气泡,糅合拼接出新的作品。


黄宇兴不追求一对一的象征,过于文学或书面的解读很难囊括他作品的意味。具象与抽象的概念分野在他寄情的山水面前,已然显得过于呆板——水流的急缓也好,矿石肌理的疏密也罢,均无需囿于特定的符号关系。它们更多的是对回忆的收纳与珍藏,是艺术家对于当今时代动态且个人的捕捉。黄宇兴的创作,正摆脱外在的物的框架,以更自在的方式前行。

黄宇兴,《蓬莱》,120 x 9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对艺术的兴趣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否和我们聊聊最开始你投身艺术的原因?


我从小学幼儿园时期就喜欢画画,一直出于兴趣。到了小学时,因为班里同学的父亲、爷爷,家里面都是绘画世家,所以接触了画家的生活。画家的生活方式比较吸引我。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走上这条路。

黄宇兴,《陨石收藏家的宝盒》,60 x 8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所以说家庭背景以及一直以来整体的环境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在“锦灰堆”展览中,你将锦视作童年的回忆,童年是否于你有特殊的意义?


我并没有说过锦是和童年有关。这个可能是一个误读。


如果不以锦灰堆为出发点,童年对你来说是否也在你的创作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呢?


对,因为它是我艺术生涯的最开始。我觉得“锦灰堆”的锦如果非要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话,那它是一个生命中很多美好的细节。它们都可以成为锦,就可以理解为《锦灰堆》的锦,而不仅仅是童年。

HUANG YUXING

INSTALLATION VIEW ARGB 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从学院中走出去之后,您曾经有过一段探索或者实验的过程,也尝试了多种多样的媒介,探索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寻求突破的?然后又有什么契机让你开始转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呢?


就是尝试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然后在这种尝试中寻找某些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一些点,进一步摸索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可以给我们举个例子吗?比如说你早期的时候尝试过怎么样的一些艺术道路,而如今为何就不想再从事这方面的创作了?或者说有否想要回归当年的主题呢?


其实主要的创作线索就是人物和风景这两条线,但一开始有段时间观念就是借助一些现成的图片进行创作。后来觉得它其实对个人的抒发不是很直接的一种方式,太隐晦了,太受制于图像。你在尝试不同的东西时,它们会传递给你不同的信息,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得出来的信息,来修正自己的道路。

黄宇兴,《大气的边缘》,100 x 20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的作品后期好似更加抽象。具象或者是人物,在你的作品中是否仍然会占有一席之地?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回答。具象和抽象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纠结很长时间的对子,或者说作为一个纠结的线索。因为现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在表达自我的过程当中被拿来使用,以前曾经纠结过这个问题,具象或者是抽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曾经纠结过的问题到最后都不是问题,你可以把很多的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是无心在研究的东西,通过种种的尝试排解掉。


所以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你个人的经验?


是这样的。

HUANG YUXING

INSTALLATION VIEW ARGB 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曾经说过,自己的创作风格是比较随性、无序的,这种自由创作过程如何塑造了你的工作室日常。可以跟我们聊一聊你的工作室日常吗?比如说,你在工作室的一天一般是怎么开始的?


什么样的方式都有,比如说有时候在在早晨的时候开始工作,有的时候就可能像一个上班族一样,每天就是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方式来工作。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比如有的时候你可能在工作的时候要听音乐,有的时候放空自己的头脑。这种工作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心态而异,其实也是一种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状态。


所以你最近的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


最近的时间比较像上班一样,相对稳定。以前曾经熬夜,在晚上画得很晚,也曾尝试过在一大早起早画画。结果发现,熬夜画画的话,你的绘画会变得更加的感性、无序,画出来的画当时会觉得很好,但是第二天马上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会否定很多内容。

比如像听音乐的时候画,可能会被音乐带走,然后画会跟着音乐的方向来走,而自己的绘画就不够纯粹了。不依赖音乐,不依赖时间,是我现在的工作方式。

黄宇兴,《暖松》,30 x 4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对色彩的选择十分吸引大家的眼球,也是作品的非常大的特色之一。选择这种亮色调色板的来龙去脉大致是怎样的?


其实荧光色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最开始的时候不是这么多,到后来越来越多,其实我就是想用一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这个时代的特色的颜料夹杂在里面。就跟古人用矿物质颜色,是因为这些颜色本身就赋予了他们时代的特征,我觉得我们的时代,用一些亮色和荧光色,还有化学颜色,可以让颜料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保留在画面里。但是画中也有一些对传统的继承,所以说荧光色并不能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而是把荧光色和普通的颜色融合在一起。


你是如何把色彩应用到画布之上的,可以跟我们谈谈你在颜料上的实践方式吗?


这个需要做很多的尝试、很多的选择,经历很多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再寻找。比如说荧光色,将其和普通的油画颜料放在一起,编到一个整体来使用,是个很难的事儿。只用单一的荧光色,在我看来是很简单的。把现在我们的体系里属于现代的这些颜色和比较传统的色彩用到一起去,并且让它们在画面里面发生关联,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有很多当代艺术家画面里都会出现很多荧光色,但却没有传统色调,所以就不用解决很多颜色之间的协调和配比的关系。

黄宇兴,《日落前打开的隧道》,60 x 8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如果你要想着进行选择颜色的话,是否是有一个流程?


我觉得颜色始终是靠直觉,但这种直觉本身来自于你的生活。因为我学的是壁画专业,所以很早以前就接触了很多传统的壁画,那种用矿物质颜色画的那种壁画的感觉,以及时间赋予的特殊质感——比如敦煌的壁画,颜色产生变化以后,很多时候的人物就变成了灰黑色,这其实是因为当时使用了铅,这个颜料时间长了以后便会变黑,所以让人物从一开始白色的皮肤变成了现在的颜色。时间赋予作品的特质,以及颜料本身的变化,这对于我色彩方面的影响其实很大。我的颜色应用,与当代的涂鸦很不一样。

黄宇兴,《黄山》,70 x 9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自然和宇宙,或者说山水在你的作品中有很大的占比,你如何从自然中获取灵感?


来自于记忆,来自于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来源于一些看的图片与视频,总的来说是来自于视觉的经验。


可以举个例子吗?比如说 《Gyatso's Palace》(2019)这幅作品,是否是因为你在旅行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是特别的印象,激发你对灵性的兴趣?


一张画里面的某个部分,可能来自于某个场景,或者某种记忆。比如说,天空来自于记忆,岩石的纹理则来自于别处。对其的选择和判断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时间段。比如说到拉萨,西藏有着明媚的阳光,人处在阳光下,周围景物有着特殊的光感,这结合上当时的心情,便会影响你的创作。

黄宇兴,《信仰 2》,30 x 40cm,2019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曾经说过河流是你非常喜欢的主题之一,对你来说,河流有哪些特质让你特别着迷?


河流是我曾经对时间的一个认识。我认为,河流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载体,有那种一旦流过了,就无法再回去的遗憾。与此同时,它也是磅礴的,给我另一种震撼。

河流由水分子构成,这些水分子从河流蒸发出去后,就成为了雨。如果我们把自己假想为一条河流里的一个水分子,那么我们可以变成雨,然后以雨的形式重新回到河流里。所以说,我对时间、对生命的这些东西深一步的理解,其实都能在河流里面找到对应的答案。

黄宇兴,《雨》,45 x 65cm,2015—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在你的作品中,河流的背景有时看似是山,而矿石亦是你作品的一条主线。以水为对照,你如何理解山的角色?两者是否在进行某种对话?


对,它们有对方所不具备的一些特质或者是因素,形成了互补。


如果水对你或者说河流对你来说是时间的话,山对你来说更像什么?


我觉得“宝藏”这个系列其实是关于智慧的命题,我把山定义为人类的智慧,与自我冥想的灵性智慧紧密相连。

黄宇兴,《黑河》,50 x 60cm,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


圆或者气泡,是你作品中常出现的元素。以《河流》(River,2015)为例,大量的圆圈有着强烈的动感,既是一种反射,也是一种吸纳。在你看来,这些圆是否是生活的隐喻?它们有什么样的象征含义?


它们其实表达的是并非那么静止的河流,在波澜下的一个状态,具有动感。但这一切不能一对一地等同于某个东西。它必须要给观众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不像是文学作品那样一对一传达。

黄宇兴,《河滨的营地》,120 x 9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所以你画笔下的山水跟中国传统画史上的山水有什么异同?你是否会觉得你现在是在当代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山水的主题进行再演绎?还是说他们两者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我觉得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处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的一个人,观测出来的或者反映出来的那些山水,就和古人完全不同。因为古人的生活环境,还有对于时空,对于好多事物的认知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因此产生他们那样的山水。但是我们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生活节奏、经历等等,可能会催生出我们自己的山水面貌。这是属于我们时代的山水,而不是刻意的去进行延续。

黄宇兴,《粉海边的松树》,70 x 90cm,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是否也想关注都市?


都市和人文,它们影响的是我。我接受了这些都市或者说城市对我的作用力之后,将其消化,并完成了作品。但我并不一定要直接去描绘一些关于都市的场景。比如说都市的繁华与多元,可能在山水作品里面就表现为丰富的岩层、波动的线条,或是繁杂的颜色。

黄宇兴,《松涛》,100 x 65cm,2016—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锦灰堆”是对各色文物的杂糅拼贴。你的艺术创作是否也可以寻觅到这种交融的脉络?你如何在东西方的绘画技艺中进行糅合、找到平衡?


我觉得这个工作不是主观上能去糅合的。我自己是东方人,但接受的却是西方体系的教育。以此为例,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杂糅出来的东西方的产物。我们只要表达自己,就足以表达东西方的关系。这无需刻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HUANG YUXING

INSTALLATION VIEW ARGB 2021

图片致谢艺术家


你热爱旅行,最近有什么新的景观吸引到你的注意?


最近想把我不同主题的创作再往前推一步。比如气泡系列或是河流系列,我希望催生出新的东西、新的表现。创作里可以融入我对颜色、绘画技法或是主题本身的全新感悟。这其中既有抽象也有具象,但我不限于这两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