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共代谢 Co-METABOLISM」——持续建立并拓展“公私合用”全新生态场域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004   最后更新:2021/08/03 11:48:25 by 叮当猫
[楼主] 宁静海 2021-08-03 11:48:25

来源:Hi艺术  朝贝、罗颖


毛卫东

译者

主要从事摄影史和摄影文论的译介工作,

关注该领域重要著作的引入。

曾策划和参与策划过若干摄影展览。


7月31日,

一场小型的摄影展览

在武汉汉口一个老社区内的L.A.P.画廊举行,

展览的策展人毛卫东没有到场。

这一天传来的是

他在北京家中因病去世的消息,

享年53岁。


1968年出生于西安的毛卫东,

曾在国营单位任职20余年,

期间接触到摄影艺术并从1995年开始从事艺术文献的翻译引介。

2009年,毛卫东加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担任艺术总监、出版总监;

2013年,他开始主持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影像文丛”系列图书编译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极具前沿性的世界摄影理论专著,

面对国内摄影理论滞后的现状,

以一己之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人称他是中国摄影理论的桥梁、摆渡人,

是值得铭记的里程碑式人物。

然而这些不可忽视的翻译出版工作,

与他生前低调的生存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刺痛着业内人士的神经。

我们邀请到6位嘉宾

重谈毛卫东关于摄影理论的治学工作,

以及他身处的中国当代摄影的生态。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影像文丛”系列丛书

毛卫东译

荣荣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


我在90年代的时候通过好朋友刘铮介绍认识了毛卫东。那时候他在一个国营单位里工作,做的是审计,但是喜欢艺术,我们经常一起交流艺术的内容,他还送给我一些自己翻译的基督教的书。


真正跟他有艺术往来是在2003年,巫鸿当时在芝加哥用英文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书《荣荣的东村》,想看看国内有没有人可以翻译。我跟卫东说起这件事,就把文章交给他试一下。后来看他翻译出来的文章,我看到了另外一个角度的我,非常感动,巫鸿也觉得翻译得特别贴切到位。从那时开始,我们的往来变得非常密切,他下了班之后经常来我这里谈艺术,谈他对摄影的见解。在2007年三影堂筹建的过程中,他经常过来帮忙,给我们提意见和交流。

巫鸿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毛卫东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热心、无私的人,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精力特别旺盛。他随时都背着一个包,里面有相机、电脑、硬盘和自己翻译的东西,很重,但从不离身。到了2009年,他决定辞职全力到三影堂工作,在随后的五年中,他参与和组织了多届三影堂摄影奖等重要展览项目,并开拓三影堂的当代摄影的公共教育项目,策划摄影策展课程,作为三影堂的出版总监翻译并出版了《摄影对话录》《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等书籍。

保罗·希尔、
托马斯·库珀
《摄影对话录》
毛卫东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4

大卫·希克勒巴克

《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

毛卫东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那时候卫东的翻译工作开始侧重理论和批评,国内很少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当他跟我谈起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要做一系列的出版计划,我虽然很不舍,却仍然特别赞成他的选择。这些年陆陆续续看到他出版了不少书。如今,卫东的突然去世对中国摄影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虽然不是摄影家,但是在国内摄影理论缺失的现实下,他的工作是摄影传播非常重要的一个触点。


其实从中国的摄影生态来看,我们的制度和土壤都不成熟和肥沃,这是真实现状。我们的摄影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空白,我们需要更多的摄影空间和展览,但除此之外,我觉得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我们不可能走得很远。像毛卫东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奉献和付出,让我们可以去补课。所以中国摄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很多人做出奉献,卫东就是一个个案,他的工作让我们这个行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毛卫东(右一)与荣荣、刘铮、蔡萌、顾铮,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毛卫东(左二)于展览现场与艺术家骆丹、丘交流,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冯博一

策展人

7月31日下午,获知毛卫东兄走了。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悲戚的感慨。他的译著就是价值;他的生存境遇,不言而喻。

这些年,我和他间有交集。最早的合作是2011年7月,那时他工作于三影堂,我们一起在何香凝美术馆策划了“一重影事——三影堂摄影奖”的展览。之后,他主要从事摄影理论的研究、翻译和出版,可谓功莫大焉!我还清楚地记得2012年,当他翻译完谢丽·瑞德(Shirley Read)著的《摄影展览指南》一书时,与我兴奋地电话沟通的情景。

由冯博一、毛卫东(图一上排左二)、王东策划的“一重影事——三影堂摄影奖”,何香凝美术馆展览现场,2011,图片来源:何香凝美术馆


谢丽·瑞德

《摄影展览指南》
毛卫东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据说,毛卫东兄走得凄惨,当天只是发现了他的离世,还不知道何时、何病地忽焉而去?因为,周围没有任何人。

毛卫东多舛的一生,好像是我们不断所听、所见的轮回,而功利、鸡贼的人却还活着。尤其是当今的国内,所有的坏人、烂人……都联合起来了。

人生不过如此,当生命大限来临之际,有谁又能超然度之?所求不过是我对他质朴的人生态度,执著的理想情怀和对中国摄影艺术的贡献,在此刻祭奠与记忆中存留罢了。而翻检他诸多的译著,我仍然,或一直可以触摸到他真实的存在。

毛卫东在浙江丽水,2017年他担任丽水摄影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图片来源:丽水摄影博物馆


王璜生

艺术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2009年,我刚来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毛卫东在三影堂担任艺术总监。当时央美美术馆做摄影展览比较少,那时候我们做了“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后来随着策展人蔡萌入职央美美术馆,有了更多摄影相关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毛卫东和他的团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有过比较密切的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翻译工作,既包括关于摄影文字的翻译,也包括跟国外艺术家的对接和交流。比如后来我们在做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一些国际活动的时候,毛卫东参与了很多工作。

“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中央美术馆学院美术馆,2009,图片来源:中央美术馆学院美术馆


我们在学术上的交流非常真诚,也一直有很深的彼此认同。我总能感到他对于摄影问题,在保持严肃态度的同时,又时常流露出一些忧郁,他的身上有着这样一种纠结和矛盾。他在摄影理论的引介和翻译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不必多言,这是一个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因为国内的摄影理论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有了他的工作存在,我们才能与国际的摄影理论接轨,这点贡献是非常大的。


虽然有很多和他一样做翻译工作的人,但是他主要集中在摄影理论的方向持续深耕,非常难得。如今他离开后,我们应该如何发现或者鼓励更年轻的人去认真做这件事情,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都需要大家的努力。

由毛卫东担任策展人的“实相:2013年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现场,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王璜生(右一)在“实相:2013年第五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现场,图片来源: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胡斌

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我和毛卫东老师并无多少交往。最初是校对首届广州三年展图录时看到作为译者的他的名字。再后来在研讨会上遇到他,他谈到自己所做的关于摄影著作方面的翻译,并向我推荐了《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一书,他细致地说到此书版权的问题,文字版权获得了,图片版权还很麻烦,真是艰辛的过程。他还拿出一些《摄影文论》小册页,问我是否感兴趣,得到肯定答复后才送给我。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册子是他自费印的,如果只是拿了不看真是辜负其一片苦心。我对摄影没有研究,但是讨论美术作品,自然也经常涉及摄影,《摄影理论》一书全面而精要,在将摄影与绘画、电影等艺术、数字艺术等进行比较中揭示其媒介属性,也讨论了再现、纪实、元摄影、元绘画等艺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读了以后让我获益良多。


时间就这样流逝,直至突然惊闻他去世。我们长期地浸泡在艺术圈的喧嚣中,而有些人却在做着沉默而踏实的工作,这些工作势必日益显示其价值。朋友圈有人为译者的工作境遇感到不公。这在国内的确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严肃的写作和翻译都不值钱,甚至与写作相比,翻译还因为在体制内不太算“科研成果”而更显廉价。然而这不是仅靠哪一方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系统的认知。希望随着集体呼声的加剧而多少改变这个系统,而有点实力的机构能够给予长期而具建设性的学术工作以支持,而不是一味沉溺于表面的喧哗吧。

希尔达·凡·吉尔德、海伦·维斯特杰斯特

《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

毛卫东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5


段煜婷

连州国际摄影节创始人、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


现在人手一台相机,很多人都喜欢摄影,但大多流于大众的业余爱好层面,繁荣的只是摄影器材行业,从学术角度来看,不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建设方面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书店里看到的摄影类书籍,大多是关于相机使用和拍摄技巧的,再有就是各种画册,鲜有严肃的理论专著。


对于大多数以拍照为娱乐的人而言,理论类阅读难免艰深,结合国民的读书习惯,摄影理论书是个相对冷门的出版物。国内的相关研究原本就薄弱,引进翻译国外的专著是最主要的出版来源,可就因为市场太小,出版社不愿意做这些书,很多译者也不愿碰。


翻译这行当原本就冷门,再做小众的摄影理论,不论是从传播价值和经济价值来看都有些不划算。但毛卫东去做了,当年民族摄影出版社前社长、已经去世的殷德俭先生也支持他做,由此他们成了国内在这个领域走得最深的合作者。有朋友称毛卫东是这方面的“普罗米修斯”,初听夸张,仔细想想也不过分,老毛坐上这张“冷板凳中的冷板凳”,拿着相对微薄的稿费,他的付出确实很大。他这些年做的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为中国摄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系统丰富的理论养料,另一方面也开了摄影理论文献的翻译先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点是至为重要的。


他和已故的殷德俭先生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人,但他们心底里都存有大善,能富有远见地身体力行,两个人都太操劳了,希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译者能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

露西·苏特
《为什么是艺术摄影?》
毛卫东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威廉·弗卢塞尔

《摄影哲学的思考》

毛卫东/丁君君译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郑闻

策展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对于毛卫东先生的去世,我作为一位当代艺术的策展者和美术馆人——尤其也是一位影像艺术的研究者,感到十分遗憾与惋惜。我本人与毛卫东的译著发生直接关联,是2018年我与策展人海杰策划一个大型摄影展览期间。当时我与影像研究者郑梓煜等圈内好友进行理论梳理与资料准备,接触了由毛卫东主持翻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当代摄影理论丛书。这套书在技术思潮、视觉原理、图像政治、影像理论等方面具有非常前沿性的学术价值,近年来非常难得一见,也可以说在相关领域无出其右。我本人在给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开设的《影像与当代艺术思潮》课程中也将译丛中的多部图书列入必读书目。

雅尼娜·斯特鲁克

《历史照片的解读》

毛卫东译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2021年7月

这是毛卫东生前翻译并出版的最后一本书


毛卫东先生去世的详情我尚不十分清楚,也很可惜在他生前未能有见面之缘。引发我感慨的,是全社会对特定学术领域的重视与认知问题,这实际上真正反应了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高低。当下社会的文化资金,大量的国家经费被消耗在了空有虚名的所谓科研项目中,大量的商业资金则消耗在肤浅空洞的艺术展当中,所有这些开支实际上无法留下任何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与思想成果。


在政治正确与资本市场的双重主导下,当下艺术界文字工作者们的话语权异常薄弱,工作酬劳普遍低廉,也是行业真相。我个人作为文字工作者之一,一直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微薄之力帮助同行。在惋惜和纪念之余,我希望从行业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引起对学术工作的重视与尊重,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否则,真正的文化发展与行业繁荣只是空谈。

由本尾久子、毛卫东、王莲策划的“荒木经惟:感伤之旅/堕乐园 1971-2012”,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2013,图片来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