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禁忌、情欲 | 空山基:被潮流追赶的宠儿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2195   最后更新:2021/07/29 11:32:28 by 叮当猫
[楼主] 小白小白 2021-07-29 11:32:28

来源:Art Ba Ba


朋友圈通过点赞👍完成评选的首届“明日视线奖Hyper Youth Award”在300位评委历时26天的评选后于7月23日公布了10组创作者的入围提名,分别是林雨晴(b.1997)、松郎(b.1998)、孙培瑾(b.2000)、合作实验组——孙雪怡(b.1999)、石悦洋(b.1999)、姚纯纯(b.1995)、俞菲尔(b.1995)、张珂(b.1996)、章晟(b.1995)、张艺琳(b.1998)、赵润东 (b.1998)。不久前,X美术馆宣布与“明日视线奖”达成合作👏,入围该奖项前十名的创作者将优先进入X美术馆墨西哥卫星空间(Lulu by X Museum)驻地展览项目的候选名单。


“明日视线奖”最终前三名获奖者将在7月29日,也就是今天下午⏰的颁奖典礼上公布。作为一个开启了去中心化评奖模式的奖项,获奖者的奖杯是一枚由 TCHA(察)tcha.world 铸造的NFT——由702design担任设计、艺术家李明贡献了一条鱼🐟游过来“亲吻”相机的镜头。在评选确定最终名次后,会将获奖者的名字“镌刻”上去,再铸成一枚Nft“奖杯”🏆。


此次奖项共收到了411份作品征集,在去除因重复提交、信息缺失、内容不符合参赛要求的无效投稿后,最终共确定了302位/组入选者。用评委芬雷(出版与艺术策划人)的话来说,“300多个人用朋友圈点赞的方式,给另外的300多个人做评选,这像是一次集体涌现行为的模拟。”


在最终获奖者公布之际,我们联系了10位评委,邀请他们谈了谈对“明日视线奖”的看法和对参与其中的“Z世代”创作者的个人观察,也希望能借此去打开我们对更多“Z世代”创作者的好奇。


702design担任了大奖奖杯的设计,设计师梅数植提出:我们在尝试去中心化的评奖方式时,奖杯是否也应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物”。梅数植拨通了艺术家李明的电话。李明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他一次海岛艺术驻地项目中,划船拍摄作品,却不慎把录像机掉到海里。他花了4个小时寻找,最终找到了。打开机器,发现里面多了一段十多秒的视频,记录了摄像机在水中,一条鱼🐟游过来“亲吻”了摄像机的镜头。李明说这是一个奇迹,他想把这个奇迹贡献出来,作为这次明日视线奖大奖获得者的奖杯。

702design为“明日视线奖”设计的l艺术家入围证书


芬雷

(出版与艺术策划人)



300多个人用朋友圈点赞的方式,给另外的300多个人做评选,这像是一次集体涌现行为的模拟。这里面可能有个博弈模型,类似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啥的,比如没能及时点赞,在评奖截止最后一天紧急点赞,以致没能仔细体会作品,这样的一旦多了,紧急点赞就会影响结果。但既然是“朋友圈”,就带有普遍日常的注意力生产方式:较强话题性,侧重个人趣味,受其他人点赞或留言的影响等


摄影、绘画要比视频、影像类较有优势,但比较意外的是,行为作品竟然脱颖而出。松郎的几个行为,难得的轻盈,看似简单,却透露出复杂的、一言难尽的感受,感谢她。还有俞菲尔、林雨晴、赵润东等的作品,启发很多想象。


没有入围的作品有更多值得被注意的:166号的即兴手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画画是唯一能讲出话的方式”。203号的“偷生”系列。82号的摄影身姿生成。07号的阿富汗“类战地写生”。03号的“非·常日记”,用雕塑行为做日记,我还留言说“不用太计较意义,快乐就做给自己看”。视频的有一个忘记编号了,自己的鞋子丢了,把一个盒子穿在脚上走回住处,让朋友拍摄自己,通过模拟一次行为艺术来掩盖窘态。太多了,恕不一一列举。不管入围与否,都非常想看到大家持续的探索。

“明日视线奖”No.84,松朗节选


如图所示

“明日视线奖”No.166作品节选


我的作品都是手绘的,媒介是彩铅,水彩笔,圆珠笔等,材质是纸张,尺寸大约是A/4或A/3大小的纸。


作品展现的是我的心情和状态,现实世界给我的感受。通过画这些画我可以更好的直面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欲望,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只有当纸上出现那些四面发射的线条,干燥的出血的颜色,我觉的自己像一个细胞被封在玻璃切片,是唯一他人也能看到我的方式。画画也是唯一我能讲出话的方式,通常都很好玩,但是有的时候画着画流眼泪,大叫,冲出去跑到街上,因为有的情绪可能是被关在意识的很深处的,通过画画慢慢的浮上来,让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节选自作品说明)

“明日视线奖”No.203作品节选


“生命结束了,偷生开始了”

个人世界是梦幻,混乱,主观,重点不明的,望保持隐秘的完整性以发挥它的最大效力。抱有差错和怀疑现实的倾向,在绘画语言中希望使人察觉到一种诡异,以绘画本身接近个人所深信的真相,在稳定的混乱和下挫中反映混沌力量和现实秩序的斗争。尝试以虚构的童话视角反观现实世界,对现实进行反刍,在荒诞的图景中努力以一种孩童式的天真而锐利的失望揭示世界富丽堂皇的表象之下吊诡荒唐的背面——以天真推翻一种天真。(节选自作品说明)


毛文采

(罗浮紫公共艺术)

这是一个全新的评奖模式。说实话个人认为有待探讨的空间还很大!这么多的作品数量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相信每位评委不可能对每件作品都专心专注的过!肯定有遗漏或错过或不够仔细…..这样就有失公平和严谨的原则!


12、14、22、25、43、84、88、107、118、231、248、266、290比较有印象。绘画作品290、231、43相对成熟;影像作品22、25、248、118比较成熟,尤其是22号作品概念表达更完整些;84号“如图所示”作品相对而言是比较有意思的作品!举重若轻,有趣有观点。

“明日视线奖”No.231作品节选


《物·语》系列

布面油画/尺寸可变/2020-2021

他们诉说着自身,又存在于阴翳的波纹与明暗之中。

这些物是属于我个人的浪漫。

“明日视线奖”No.22作品静帧


作品媒介、材质、尺寸:一个视频;

作品时长:2分59秒

作品描述:摄影机在“假装”拍摄这个行走的人,过路人注意到了这个人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正在拍摄他的摄影机,在镜头煞有介事的“注视”下这个人的行为像是一种表演。


而实际上这是个由于落水丢失了鞋、不得不套着盒子走路的人,这个形容狼狈的人需要摄影机的“注视”持续发挥某种作用。这种作用,使窘态被伪装成有意为之,令人迷惑;也使这个人的行为在消极的掩饰与积极的展示之间不知何属。

“明日视线奖”No.25作品静帧


《覆盖》

行为形象

2'35''


乔丹  

(油罐艺术中心吉祥物)

“明日视线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新颖。正如主办方所言,评奖方式去掉了中心化,而过程也是一个很日常的在朋友圈点赞中进行的。这是之前都还未出现过的奖项评选方式。同时,这次的评选机制完全不受限,也就是说对评委点赞的次数没有限制,那么评委也就不用在所选作品之间进行取舍。同时因为是以点赞的形式,所以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作品相应点赞的人数。当然,300多位创作者让我一饱眼福,看到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认识了很多艺术家。我也邀请了其中几位艺术家,让他们在油罐的玩家艺术节上进行呈现。


“明日视线奖”No.266,张艺琳作品节选


艺术家和占星师,出生于中国,目前在杭州和上海工作和生活,她在中国美术学院获得版画专业学士学位,她 的工作涉及绘画,版画,表演,装置和文字等方面。在最近的研究中,她探索了如何在激进社会中体现对他人的“关怀”, 并思考后现代背景下“治愈”的含义。


我的工作旨在创造一种参与性的环境来讨论无形的创伤。正如Johnna Hedva在Sick Woman Theory当中所提到的那样,大多数政治抗议方式都是内在的,生活的,体现的,痛苦的,并且无疑是看不见的。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面对死亡、 疾病和生命的脆弱性,除了吃药我们还能做什么?通过收集真实的个人经验,我希望指出私人叙事对于生命逻格斯建构的重要性,并观察公共权力(政治,宗教,经济,司法等)与个体自我技术之间的交叉点。


娟娟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执行总监)

感谢“明日视线奖”让我看到非常纯粹的“初生的”当代艺术生态。从这届的302位95后年轻人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作为青年的真实、对艺术的热情、在生活中的敏锐以及该有的焦虑和愤怒,这些都是他们可以在日后真正成就自己,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的起点,也是我在看年轻艺术家时最期待看到的部分!赞


“明日视线奖”No.38,姚纯纯作品节选


我尝试让种子在嘴里发芽。我把种子含在嘴里,依靠含有葡萄糖的水不断滴入嘴里来维持我和种子的生命,期间种子慢慢生长,作者的身体状态数据(心跳/体温/血糖/血压/血氧)也随着她的状态变化。期间种子在口腔环境中经历了被误吞,唾液消化,磕碰等损坏,最终生长停止,发芽结束,历时30小时。而后我把一颗种子放入树脂中封存,种子在封入树脂中的那一刻发生某种未知反应突然迸发出高温和大量气泡,燃烧至枯萎,它的形态也被定格在那一刻。


后续的实验型仪式至今仍在进行中。


《发芽 》
雕塑,树脂、嘴中发出的豆芽,253mmx88mmx55mm,1件 |
行为纪录照片,激光打印、艺术纸,81mm×54mm,4847 件 |
影像,单屏、彩色、无声,15’23’’,1 件 |


《发芽-嫁接》
摄影,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无酸纸,20cm×30cm,1 件


杨振中  

(艺术家)

艺术是没法评奖的。但是这种在朋友圈点赞的方式倒是轻松一点,因为反正是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我只需要点赞几个看得明白觉得不错的。如果有什么毛病,那是因为网络传达有局限,或者有些作品就正好适合网络传播。得奖没得奖的,参与了其实都可以很高兴。组织工作的朋友们辛苦了。


“明日视线奖”No.14,俞菲尔作品节选


「角斗士、棋子、零件」 / 60x60cmx9p 综合材料 /


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排列组合:角斗士、棋子、零件、灯管、金属饼干模具、黄鳝、雪峰山峦......但它们的形状是流动中的。就像没有被焊死,它们也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形状”都可以是起点/或终点,它像无尽涟漪,或者是一条没有起点/终点的螺旋线。一个核心形状,其相似物就像捏着陶土的手,在为它塑形,而陶土不正也在重塑着抚摸它的手。

所有相似物都在不断地流逝、重新生成,互相改变。


Btr

作家,艺术评论人)

“明日视线奖”发明的“大数据评委点赞评奖法”非常新鲜有创意,颇为有效,又带着些许的反讽意味。我觉得这个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升级:(1)建立从“长名单”到“短名单”到“获奖者”的透明淘汰机制——既可以多次传播,又能激发起评委们对具体作品的关注,毕竟一下子看300多件作品会有“注意力的偶然性”;(2)设立官方网站——毕竟手机端对很多视频而言(尤其是创作时并未清晰意识到评委/观众要从手机端观看的艺术家作品而言)并不友好,网站界面也便于奖项延续多届之后的归档整理。


很难说出这一世代的创作者究竟有什么共性,但可以谈谈我最喜欢的作品,第84号:它展现出一种很多其他作品都缺乏的幽默感,而这种幽默感又来自于都市的日常经验;这使得他/她的作品既显得异想天开,又似乎是与我们的平常生活很近。或者说,简洁有效地同时展现了观念性和美学。


“明日视线奖”No.84,松朗节选


如图所示


周佚伦  

(艺术家)

这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索,这么多人在手机上分这么久时间看这么多作品,最后选的前几位的都不错,硬要评出1、2、3之类还是看个人的造化了。还有视频类作品还是由于综合原因不便与最好的展示出来,比较受忽视,好多我都没看完,或错过没看到。喜欢的作品还是特别多的,那些朴实,真诚,不做作,不成熟甚至生涩的。绘画上220、166、148、43等几位都不错,印象深刻。前十名单里相对喜欢松郎和林雨晴,像合作实验组的穿戴乐器就觉得比较一般,类似的穿戴乐器作品已有过很多做的特别好的。


“明日视线奖”No.59,林雨晴作品节选


我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包括雕塑,绘画,诗歌,装置以及跨学科合作等等,创作实践围绕人与植物,动物的边界,灵性宇宙的世界观与技术的交叠等主题展开。我试图去绘制一张沟通矿物,植物,天体的通路地图。(作品说明节选)


梅数植

(业余设计师)

这是我参与过评审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有点像“大选”,大家都有公平的给每个艺术作品投票的权义,似乎评委和参与者都站在了平等的角度。但换个角度,因为是线上朋友点赞评审,所以也会存在很多的不平等性,个人刷朋友圈的时机,朋友圈的其他信息干扰,发布的先后顺序等等,这样看来也蛮有意思,其中的“不平等性”也成了公平评审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作品我都有刷到,除了部分视频没看完,但我是一个赞都没点,这也是为了我个人的公平,因为确实我有漏看的几个,所以干脆都没点。所有的作品我是都很喜欢,甚至很惊讶!我把他们看成一个团体,年轻、新鲜、激情的一股新浪潮,令人捉摸不透的期待,我为这个团体点个集体赞吧!


“明日视线奖”No.11,孙培瑾作品节选

降临 Advent, 2019-2021

摄影,可变尺寸


这组作品中我试图展示人造物与人类社会的共生关系。人造物以一种类生物学形式的拟态(Mimicry)造型容纳于自然环境,如异星来客般降临大地,形成独属于人类纪的风景。


李振华  

(独立策展人)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在微信朋友圈,真的就是一个三百人的朋友圈,有时候会有一些关于公共和私人界限的幻觉。作品有时候适应这样的方式,有时候因为网速或素材的原因,有些就不是很适用于这个方式。还有就是时间上的,我在欧洲,会有时差,比如有时候组委会说投票在晚上12点结束,对于我就是晚上6点。作品和艺术家的情况很多样丰富,有些很难评断,所幸有三百多评委,各有各的道理和洞见,所以评审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共识的结果。


我喜欢前面评审的规则和讨论,接近尾声的补票也很热闹。因为量大,可能缺少对具体作品的深度理解和讨论,有些遗憾。但都在网络和社群媒体的环境中评选,有效也环保。


我针对一些作品如涉及到环保、游戏等领域的,有评论和推荐。有些有趣的作品,如多媒体类的,我会有更多推荐。社会议题,新一些的媒介是我更多会关注的,也是对社会责任,技术主导下的现实的反思。


“明日视线奖”No.05作品节选


《DKN骨骼重塑手术室》

“明日视线奖”No.88,合作实验组(孙雪怡、石悦洋)作品节选


作品介绍:作品名称:亲爱的请演奏我吧

作品年限:2021
作品尺寸:尺寸不限
作品材质:影像 音乐 铜 树脂 银 不锈钢
作品简介:制作一件由暴力发声的乐器,收集乐音编排成一首曲子,并记录发声过程。

作品理念:
我为您制作一件可穿戴乐器,乐器的发声来自于外部击打,强烈的摇晃以及穿戴者呼喊,我收集并编排这些声音,制作成一首曲子,为您播放演绎。

由暴力编织一首乐曲是非常荒唐难以接受的行为。但是您仔细听这首曲子,您一定听过,它就在你耳旁响彻,它出现在您家,您朋友家,您亲戚家,您邻居家。在家庭暴力中无数人正穿戴着这一身装置,随时被演奏着,这首曲子从未停歇过,这难道不是更荒唐的事。


杨健

(“艺术家批评艺术家”公众号发起人)

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也该这么做,看谁的专业赞多。有很多有趣的作品,但作品发布的时间间隔短数量特别大。常常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我目前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女生的系列行为作品中的一件:她设法让蚊虫在她脚上叮一条直线。大部分作品制作都很考究,我个人喜欢糙一点的。


“明日视线奖”No.93


我从地上抓起一把土,等待他与我的回应

我用左手一直举着

235小时从未放下

它发了芽

交错生长像我的头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