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琪将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743   最后更新:2021/06/25 10:46:34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橡皮擦 2021-06-25 10:46:34

来源:佩斯画廊


影像能记录世界
也能改变我们的世界吗?


影像不仅仅可以记录世界,更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媒介。V&A博物馆的摄影收藏中就有一件来自中国艺术家洪浩的作品——《我的东西之一》(My Things No. 1),它不仅仅直观展现了当今社会让人瞠目结舌的消费能力,更让我们认真考虑如何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世界。本期“我的V&A”栏目,我们邀请艺术家洪浩与我们分享他的创作以及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

洪浩作品展览现场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你看到了什么?

户口**、电视遥控器
**、香烟、瓶盖
一次性餐盒、创可贴
手表、钥匙、麻将
啤酒、苹果、花生

这是艺术家洪浩的东西
也许也是你我的东西

洪浩,《我的东西1号》,扫描拼贴,2001,V&A博物馆编号FE.10-2016 © Hong Hao



档案式生活记录:我的消费


扫描自己的消费,让我看到自己其实也是被消费人群中的一员。


“我的东西”这一系列作品是一个档案式项目。我从2001年开始,一直做到2012年,一共做了12年。12年在中国属相的概念里正好是一个轮回,就像一个生命的周期。《我的东西之一》创作于2001年,亦是该系列的首件作品。


2000年,电脑已经在中国普及,相关的硬件设备,比如打印机、扫描仪,也逐渐进入普通家庭,我想或许可以用扫描仪进行创作。和照相机不同,你无法把扫描仪带到街头,去捕捉社会的流动或风景,扫描仪大多时候只能在室内使用,尤其当时的台式机还很厚重,我的创作就这样被限制在了室内。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越来越国际化,这种与国际的接轨不仅在经济和贸易的层面,还包括生活方式。面对城市的巨大变化,以及消费主义和现代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开始转向对自身生活的观察。

洪浩,《我的东西1号》作品细节,扫描拼贴,2001,博物馆编号FE.10-2016 © Hong Hao


这一系列创作就像我图像式的账本。我把每天买的东西先在扫描仪上扫一下。我并不收集这些东西,而是依然正常使用,用完也会扔掉,这也并不影响我正常生活。渐渐地我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生活和物质的联结是多么密切,我开始思考人在社会中的需求与欲望,思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但现在的很多消费完全超越了人的基本需求。无论你是否真的需要一件东西,整个社会都在说服着你,让你感觉自己真的有这样的需求,比如广告无处不在的推销宣传,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都会消费刺激。尤其在中国,物联网的方便使得物欲被满足得更快,而这是无止境的。


为观众提供一个切入现实的角度


我的创作并不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很难做到。但它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切入现实的角度。如果没有艺术,人们也就失去了一次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机会。

我创作的观念是在创作过程中慢慢发展、完善起来的。最初我并不是打算扫描每一天的消费物,只是当时扫描仪刚被推行,我对它呈现的视觉效果比较好奇而已;另外我的创作是一种对自我和现实的观察,去发现我们是怎么生活的,我们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这一系列作品呈现出的大量、密集型的表现方式蕴含着很大力量。“扫描”这一创作手法把这些具象的排列平面化,抹平了我们在现实中对物品进行的价值高低判断。无论是昂贵还是日常的物品,都被排列在一起。后来我发现,这种自我记录不仅我感兴趣,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很喜欢,他们会使用相机把包里的东西拍一张照片分享到网上,比如在Flickr上就有一些国外的网友受到我作品的启发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消费。我觉得这种通过观察自己再反思世界的形式很好,虽然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一种消费娱乐了。


“反”摄影的过程


实物扫描这种获取影像的途径吸引我的是一种“反摄影”的呈现,因为我觉得这是对摄影概念的颠覆,它拓展了我对摄影的认识。


《我的东西》系列是通过扫描仪扫描实物完成的。摄影与扫描的差异之一是人与被摄取物的关系:扫描仪的工作方式要求人的身体与扫描物必须在一种零距离的接触中完成,“触”的过程会有感受与态度的发生。所以作品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自己亲手拿过和放过的,拿起放下也是我们每天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动作,工作与生活在这里保持了一种一致性。但照相机获取图像过程却会让我们失去了对对象的“体验”。在观看上,扫描仪工作时镜头与人眼看到的视觉正好相反,我们不能同时看到一件物品的同一部分。在摄影中,摄影师必须和被摄物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扫描时,创作者必须去触碰物品。也就是说“我的东西”系列中所有被扫描的物品都是我身体触摸过的,由此产生了一种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凝聚力。同时,扫描仪是等比例还原的,比起人们常说的摄影的客观性,扫描的客观性更加绝对,它甚至有一种证据感。扫描我们的消费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证据。

洪浩,《我的东西1号》作品细节,扫描拼贴,2001,博物馆编号FE.10-2016 © Hong Hao


但由于景深小,扫描后的图像只有表面,无法产生相机拍摄的立体效果,我觉得这开辟了一个扫描自身独立的美学体系。扫描作为一种媒介,一种工作方法,从它的结构或者观看方式中,可以看到一种反相机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我发展出一系列绘画作品。直接把一件物品放在画布上,然后比着物品的边缘画一圈,形成一个来自具体的物的抽象形状,然后再在上面添加笔触。我的创作从摄影又一步步转向绘画,这是我的创作深化的结果。

洪浩作品于V&A博物馆中国展厅展出


V&A博物馆

跨越时间维度的展示


V&A博物馆收藏的丰富性以及开放性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局限于古代艺术品的收藏,还包括很多当代的设计,可以说是把最古老的和最时髦的混搭在一起。

古代和当代、高雅和流行也可以在一起,不一定是对立的。博物馆跨越时间的维度,把古代与当代并置,让观众既能看到我们的过去,也看到我们今天。

V&A博物馆

期待与你相遇


关于艺术家

洪浩

生于1965年,中国北京


洪浩198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北京。自三十年前的成名作“藏经”系列开始,洪浩以敏锐的艺术直觉与恰当的距离感保持着对当代社会的冷静观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员,洪浩的艺术探索与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在认识与表达层面与社会变化保持实时的共振。无论是洪浩早期作品中针对全球格局下本土文化价值及身份认同的思考,还是自 2001 年延续至今的对于消费社会的档案学式的研究,均反映出洪浩冷静而节制的美学趣味背后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介入愿望,并在持续三十年的创作探索中构建出一套稳定而自洽的价值认定系统及视觉系统。洪浩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即频繁地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洪浩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广泛收藏,包括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