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计划第六期: “江南基栈第二季”之第二回:金锋「巴塞的忒修斯」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818   最后更新:2021/06/19 23:31:09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babyqueen 2021-06-19 23:31:09

来源:NYLON尼龙



越过了一万七千多公里的旅程,前后花费了七个月,艺术家刘娃及鲍杨在实地探究并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后,带来了一场只有三种植物出镜的展览。


向日葵、风滚草、骆驼草,这几种与核辐射有指向联系的植物通过一支13分钟长的视频和4件绘画及声音装置作品诗意化呈现。这是一个在画面中并无人类出席,却又同人类相关的感知入口。



在人类群体的缺席中

植物以自身的角色

去讲述它们背后「人」的故事


由南向北,从荒漠到雪原,刘娃和鲍杨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北美大陆上越过了一万七千多公里的旅程,穿越不同海拔,仿佛高浓度的历经了四季。旅程的终点亦是这对同为艺术家的情侣正式共同创作的起点:五月底在上海Cc基金会&艺术中心开幕的一场名为《午夜魑魅》的狂欢,它记录着在人类视野之外沿途植物的绽放与凋零。(展览由影像与绘画及声音装置两个空间构成,将在Cc基金会&艺术中心持续至8月29日)其中的意识流双屏声音与影像作品让人不禁想到Godfrey Reggio的《失衡生活》或Ron Fricke的《天地玄黄》。不同的是,这些长片冷峻、疏离而宏大,而时长13分钟的《午夜魑魅》则更显诗意。

向日葵、风滚草和骆驼草这三种植物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在平静而荒蛮的美国西部风景中暗涌着的,是被埋藏的历史和至今仍被其所影响的人们。三种植物中的每一个都和冷战时期中国、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和军事核基地息息相关。

风滚草原本生长在苏联,被早期移民带入美国后肆意生长,成为西部一患。于是在美国甚至有它们是苏联故意移植过来捣乱的这种介于阴谋论和玩笑之间的说法。如同影像作品所展示的,在植物本身死亡后,风滚草的根会断裂,然后被风卷走,翻滚着在所到之处播撒自己的种子。虽说总是招人嫌恶,在美国还是有人以风滚草之名注册了一个公司,专门制造可迁移的便携式木屋,也算是对这种植物漂泊精神的一种致敬。


生长在华盛顿州核基地的风滚草会吸收核辐射,在播撒种子的过程中给净化核反应区带来麻烦,而向日葵则被很多科学家在切尔诺贝利种植来吸收土壤里面的重金属元素。在根茎吸收核污染物以后,它们将被集体铲除,算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核清洁手段。在甘肃的嘉峪关,也有一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核反应堆,而当地的骆驼草难以避免的存在一种政治的身份,被誉为一代代人扎根大西北的奉献精神之体现。


刘娃与鲍杨将这三个冷战时期的不同阵营串联在一起,用其中的共性去重新思考国界、思想体系等人为设置的差异中的荒谬。在人的缺席中,植物作为植物本身去讲述它们背后人的故事。

刘娃及鲍杨的旅途拍摄花絮


而在这段旅途中,两位艺术家每天与植物生活在一起,仿佛建立了一种精神连结,不知不觉中将一场原本计划更加学术的研究转译为了诗意的视觉与音乐语言。对于两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也是去击破视觉与音乐间、不同媒介间,以及人类想象的壁垒。世上有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无形的核辐射。作品所拍摄的区域是美国核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这也在意指着:在温柔平静的画面外,植物亦历经着自己的生与死,日语夜的与漫长旅程。

退到一个观察者的位置

回避人类中心化的描绘

产生一次溯源式的自省


对刘娃和鲍杨来说,这次所呈现的作品最让他们欣喜的地方莫过于听到观众评论说视觉与音乐像是由同一人制作。即使各自之前都尝试过跨界创作,但按照这次合作的经历与体验来看,两个人携手创作之下的命题与形式也确实比一个人更为宽广。

艺术家刘娃

跨媒介艺术家及钢琴家鲍杨


在这场前后长达七个月的创作中,在耶鲁和麻省理工学习过艺术的刘娃尝试了唱歌,而在茱莉亚⾳乐学院与新英格兰⾳乐学院学习钢琴的鲍杨也举起了相机。“我们特别喜欢这种多感官的融合,因为这也是我们沉下心来对这个世界所感受到的一种真实的体验。那些我们看见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去听到它,而不是只单凭眼睛看到再去做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心、眼睛、耳朵和头脑,本就应该是共同工作的。”刘娃说,“希望观众看到这个展览的时候,即便没能跟随我们亲身踏上旅程,也能稍稍有些触动。就好像自己也能跟这些植物变成朋友,在某种层面上自己也变成了植物。而植物也是人类的一种指代,植物同人之间的这种界限也可以被消解掉。

《器官捐献者》,刘娃&鲍杨合作创作的绘画及声音装置


而对鲍杨来说,他的音乐是绵延的,构架在古典基石上的对自然的复兴。某种层面上来说,音乐像是整个展览的主角,但同时音乐与画面又是共生的,就好像他和刘娃共同旅行和创作的过程一样。同为艺术家,大概更容易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听这个世界,然后璧合为一。而植物则是一群无名的演员,与他们相互见证着彼此的短暂交集。


《午夜魑魅》音乐专辑收录曲目,于各音乐平台搜索“Yang Bao”或“Late Night S**age”即可收听完整专辑


在遇见鲍杨之前,刘娃自己的创作一直围绕着人类学与脑科学进行,又或者说是在探讨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做出自由选择。刘娃觉得这两个学科之间是矛盾的,相互挑战的,却又其实在说同一个问题:人类学认为我们的选择很多都被社会、文化或教育所影响;脑科学则觉得我们做出的选择和喜好可以被量化、预测或者通过药物影响。二者在最终方向上达成了部分同化。


这次对植物的记录之旅则是艺术家退到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回避人类中心化的描绘后产生的一次溯源式的自省。他们的拍摄方式有点近似纪录片:与观察对象朝夕相处,采集大量素材;而剪辑方式又近似于诗歌:靠灵机一动,随遇而安。

刘娃&鲍杨合作创作的绘画及声音装置《猫眼愉悦》

刘娃&鲍杨合作创作的绘画及声音装置《神速》

刘娃&鲍杨合作创作的绘画及声音装置《取悦者》


在随着创作过程逐渐放弃开始制定的客观视角之后,二人创作中对植物的秘密生活最主观的描绘来自于夜晚。与视频影像共同展出的几幅配有声音的绘画装置亦是单独描绘了这几种植物在夜晚霓虹般透出柔光的色彩。在白昼它们沉默着担负人类或自身物种赋予的职责,而当夜幕降临,则开始展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大概这也正是刘娃凭本能想出的展览标题冥冥中所代表的深意。植物生存状况的多变时而打乱原有的拍摄计划,时而又创造不期而遇的惊喜。

一场追逐植物的旅行就仿佛唯资本论的社会下微如草芥的生命本身:不知明天将何去何往,便只有狂舞在今夜。而最终我们都将回到时间开始之前,就像影片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略去工业的画面:天地之间,白雪皑皑。万籁俱寂,一片苍茫。


撰文:Tansy Xiao

编辑:E2

图片由刘娃&鲍杨及没顶画廊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