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全球作品征集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802   最后更新:2021/05/24 11:32:39 by 服务员
[楼主] clclcl 2021-05-24 11:32:39

来源:绝对艺术


印度艺术家吉提斯·卡拉特(Jitish Kallat)以其超大尺幅的绘画和骷髅车雕塑而为人熟知。他的早期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性。它们脱胎于他生活的城市孟买,以艺术家自己和家人为对象。再诉诸社会的,政治的新闻事件和流行文化等主题。他的绘画多以照片为基础,辅以涂画、拼贴等手段。这种多层次、广告化的创作方式一如涂鸦般粗糙繁杂,不禁让人想起孟买喧嚣的街头那些斑驳的墙皮。

印度艺术家吉提斯·卡拉特(Jitish Kallat)

吉提斯·卡拉特197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印度孟买。曾参展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吉提斯·卡拉特是印度当代艺术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横跨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等多种媒体,反映了他对出生地(孟买)的深度参与,并从他所处的城市环境中获得了许多视觉语言。他的主题曾被描述为“肮脏、古老、可回收、拼凑在一起的印度城市肌理”。更涉及包括,印度试图通过谈判进入全球化经济,解决住房和交通危机,城市规划,种姓和社区紧张关系,以及政府问责制。卡拉特的许多作品关注的是孟买被压迫者或被剥夺了财产的居民,尽管以一种大胆、丰富和高度生动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Cenotaph (A Deed of Transfer), 2007

Collidonthus 2007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实行经济开放之后,社会开始了电视、影像爆发的时代。在卡拉特青少年时期的印象中,在1991年到1992年期间,印度最初只有两条国营电视频道,几个月之后,就达到90多条,从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国民的思想品味。这种普及大众的文化现象,启发了卡拉特的作品,并以媒体为题,在创作之中巧妙地将流行文化转换为当代艺术的创作语言。不管是借用印度传统的文化符号,与复制的历史遗迹拼贴、并置成半抽象的画面,还是在影响中缀以文本或文字来阐释某种意义,这些介于文字、影像、传统和当代的密切关系都是卡拉特作品的核心概念,他善于选择清晰易读的影像为手法,画面语汇常常表现出流行文化与硬边(hard-edge)艺术的双重谱系。他的代表作就是《无题(日蚀)》系列,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孟买街头稚气未脱的青少年形象,在阳光四射的条纹背景上,以他们的头部和肩膀为画心,以一种波普艺术图像展现出广告式的鲜明的色彩。重点是堆叠而成的孩子的头发,那是由密密麻麻的孟买街道和交通工具拼贴而成的整个城市,被缠在这些青少年的头发之中。作为印度的大都会,孟买密集的人口和巨大的生存压力可见一斑,这种对当代生存压力紧迫性主题的描绘可谓达到视觉上的一种极致。而以天真无邪的孩子为载体,不能不让人觉得其中蕴含着的社会讽喻意义。此外,这些画面上还常有一些泼洒、滴溅的色块点缀其间,似乎在提醒观者这不是肖像画,而是一幅记录现实社会事件的影像。

Carbon Milk 9 2007

Shoot 1999

wo works: i) Analgesic Studies 13; ii) Analgesic Studies 5

2005- 2007.

他的首次个人展于1999年在纽约举办。近年,在印度最负盛名的场馆,国家现代美术馆回顾展中卡拉特展出了超过100件不同形式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作品成为了卡拉特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也将他置于定义印度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地位。这些作品包括“公告”(“Public Notice”)系列(以历史人物例如圣雄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演讲为主的装置艺术)以及“附信”(“Covering Letter”)(甘地于1939年写给阿道夫·希特勒一封私人信件,写于二战开始的前几周,以此恳请他重新考虑他的行为会带来的影响)等。

Circadian Rhyme 2012-13

“公告”三部曲以及“附信”,回归到历史话语的角度,通过将历史的文字置于当下以此重新思考当下。“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们从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来获取画画的灵感而那些存在于每天人们思考中的问题开始在作品中找到答案。所以去预测或是提前构想对现在所发生的一切的回应是很困难的,这些只会在以后被揭示。”艺术家如是说。

Public Notice 3, 2009

Covering letter (Terranum Nuncius), 2020

Covering letter, 2012

Public Notice 1, 2003

Sightings, 2016-1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