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洛朗·格拉索“未来植物集” | 贝浩登香港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182   最后更新:2021/03/23 11:54:07 by colin2010
[楼主] 开平方根 2021-03-23 11:54:07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女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身份会对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

当女性艺术被越来越多谈论时,女性艺术家如何看待身份被“标签化”的问题?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女性特质”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女性特质”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受到更多关注?

女性艺术家为什么会给收藏家带来不一样的“安全感”?


3月14日,《艺术新闻/中文版》与香奈儿共同举办的《故事新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主题论坛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启。论坛由《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策划和主持,艺术家彭薇、陈哲,策展人付了了,以及四方美术馆创始人和收藏家陆寻,从创作、策展到收藏的不同维度,对以上问题展开了回应和阐述。

“故事新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论坛现场


“关于女性与艺术,是‘故事’,而时代环境与个人表达又在变化,才会有‘新说’。我们希望以艺术激发女性的内在力量,生发和联结新的发展空间,促成更为平等的交流和更深层的理解。”叶滢如此介绍本次活动的初衷。

《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


继2020年11月聚焦当代女性设计师和艺术家、由香奈儿特别支持的论坛活动之后,此次论坛是2021年度系列论坛“创意赋能女性”首场讨论,“创意赋能女性”系列论坛旨在开启艺术和创意领域中更广泛的女性议题。


她的身体,她的感知,她的创造


“为什么我们不会特别提示一个男性艺术家的性别,但在称呼女性艺术家时,却往往会做出这样一个额外的性别定语?”在陈哲的艺术生涯初期,她曾一度陷入困扰,标签不仅限于此,“80后艺术家”、“海归艺术家”等等,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陈哲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思考和理解这种现实,以及如何与之共处。

艺术家陈哲


2019年,陈哲参加了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的群展“精神与政治”,一件来自海德堡大学普林茨霍恩收藏(Sammlung Prinzhorn Collection)的作品被放置在她的展区附近。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因从20世纪初开始收藏精神病患者的艺术作品著名于世,他也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这场群展中,策展人让作品相互对话的方式带给陈哲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在她看来,自己的创作常常如这件作品所呈现的,是一种从身体内部向外观看的姿态。“身为女性,很多时候其实有点像泡在浴缸里,身处其中、被水围绕,它往往不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能够显化的经验。”陈哲说。

左:陈哲作品在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2019年群展“精神与政治”中

右:路德维希·贝特霍尔德(Ludwig Berthold)1925年作品《无题》(Untitled),海德堡大学普林茨霍恩收藏(Sammlung Prinzhorn Collection)


陈哲的作品项目往往持续多年,如何建立并理解这些项目间的关系是她常被问到的问题,在她看来,如果对个人体验挖掘得足够深入,这些都是相连的,她尝试带着强烈的女性身份的认知去回看自己到目前为止的艺术实践,从“女性的经期”“女性身份对于感知时间的影响”“对语言的关注”三个部分分享了她三个创作案例早期项目《可承受的》与《蜜蜂》、从2012年开始的长期研究性项目《向晚六章》和《唯一问题是如何度过》。

陈哲,“蜜蜂&可承受的”项目

“精神与政治”展览现场,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2019年

陈哲,“蜜蜂&可承受的”项目

“精神与政治”展览现场,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2019年


对身体的影响带来每年合计约一个月时间的被迫停摆。这给陈哲带来对身体知觉的格外关注,以及工作节奏上的突然中断和某种被迫放空。生理上的变化让她开始思考对于时间的感知,当身体具有不可撤销的时间性,另一种内化也出现在创作中。而试图传达自身体验又令她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付出了额外的注意力。“现在看来,我的这种工作方式很像不断地重写,借由这个过程去激活和发现一些新的理解。不断地去迎向一个看似熟悉的东西,可是在每一次的迎接里,它们又有一些不一样的新东西产生。这就是我个人创作中的周期。”陈哲说。

陈哲,《向晚时记》,2017年

陈哲,《向晚六章》 (restoration site)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16年


陈哲曾一度回避参加展览,也不想被纳入与女性摄影师有关的讨论中。“当时我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为什么我不能像我喜欢的诗人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那样,一辈子都不走出他的里斯本,他的道拉多雷斯大街呢?我是否可以像个安静的诗人一样,把诗作放在抽屉里,每天睡觉前拿出来看一看就会很快乐呢?”当陈哲意识到自己的创作还是需要观众的,只是自己不好意思去承认对回应的期待,“为了与这些少数人相遇,我需要先把纸从抽屉里拿出来。当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这样的沟通和交流,那种潜在的欢乐其实也非常棒。”


她的空间,她的梦境,

她重新书写的“故事”


艺术家彭薇曾以《那不勒斯四部曲》作为自己的“女性之书”向《艺术新闻/中文版》做推荐,而她在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推出的个展也陆续展现出对女性在“她的空间”里的穿行颇具文学性。彭薇坦言自己创作最初的动机是无意识的,而所有的解释、回应,都是在作品完成后的梳理,“它们不是作品的全部”。

艺术家彭薇


彭薇以2020年在广东美术馆的个展“女性空间”举例,策展人巫鸿从研究者角度认为彭薇的作品从女性出发,再回到女性本身,从平面绘画的叙事到立体装置,具备以女性为主体的各种心理空间或物质空间,“女性空间”这一题目代表了他者的眼光。而在彭薇创作时不会想到“女性”这个词,在一具身体模型上绘画时,也没想过要做个“女性艺术”,这个身体模型只是适合她想要的感觉。彭薇说自己在创作中不甘于只做平面,如《这就是她》中来自欧洲的镜框、佛手装置、录像《器世间》,这源于迷恋一种复杂的、难以被讲述的叙事。

“彭薇:女性空间”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2020年

“彭薇:女性空间”展览现场,广东美术馆,2020年


“也许是因为我带着女性才有的敏感,当感受变得难以被讲述,我才觉得有意思,但是,只有当我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讲述,这样的作品才值得被展示。”从纸塑的身体《Hi-Ne-Ni》(希伯来文“我就在这里”)到《七个夜晚》中7组院落所叙述一夜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彭薇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叙述感受,它们互为因果,彼此影响,慢慢生成。“这些身体是残缺的,也像重生,上面的画面内容也跟每个夜晚的情绪对应。我每完成一个夜晚,就做一件身体。”

彭薇,《七个夜晚——第一夜》,2017年

彭薇,《七个夜晚——第一夜》,局部,2017年


“《七个夜晚》做了4年多,不少灵感来自我和一个朋友的梦境。我们经常交流各自的梦,把它记录下来。这些没逻辑的意象,既现实又魔幻。我用白描来画,是因为梦都是黑白的,白描又很像一种独白,梦有时也像独白。为什么要画的那么淡呢?我也觉得就像梦,一场梦如果不及时记下,就淡忘了,一片奇怪的空白。”彭薇说这些作品仿佛内心独白与《Hi-Ne-Ni》互相依存,《窥》系列则将《七个夜晚》中的各种细节放大,“特别像我们谈论事情的感觉,片面、局部、主观、随性,所以这个系列是彩色的,半透明的,模模糊糊。”

彭薇,《Hi-Ne-Ni  V》,2018年

彭薇,《这就是她》,2019年


与明代一本由男性书写的,讲述女德故事、规范女性道德的书《闺范》相遇,让彭薇决心一改以往工笔的绘画方式,转而用奔放的写意去宣泄情绪,也将书中的插图通过画笔再现于巨大的卷轴之上,展现出愤怒女性的力量,她以某种讽刺、戏谑、批判的眼光来看所谓“道德正确”之事。书中女性所具有的庞大历史脉络影响至今,而后的《故事新编》系列,《梦中人》系列均延续了彭薇的思考:“我们在生命的关键时刻,随时随地遭遇外来的、社会的道德判断,你要不要屈服于这样的道德判断?”

彭薇,《故事新编》,2018年

“彭薇:故事新编”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19年

彭薇,《故事新编》,局部,2018年


彭薇说,展览中绘画与装置能够和谐共存,遵循的是情绪的逻辑,正因为自己天然是女性,作品必然具备“女性的特质”,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超越性别,甚至超越时间。


为什么“女性特质”在新的时代环境中

受到更多关注?


“今天我们讨论女性主义或者女性身份,应该摒弃一些二元对立的观念,从而在关注女性的议题的基础上建立更广泛的连结,它连结的是一些被社会所压抑的、不被了解的、不被言说的和不可见的的主体,无论这些主体是男性、女性或是其他性别,甚至非人类的。”策展人付了了说。

策展人付了了


当谈到为什么“女性特质”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受到更多关注时,付了了从自己的工作和观察出发,表示艺术家自身的性别往往并非首要的考虑因素。但与此同时,她也的确注意到过去几年的策展研究和实践当中所呈现迹象:“即当我们处于一个混乱或动荡的历史时期——例如从去年我们开始经历的全球疫情,当我们面临危机、他者的时刻,女性艺术家或者说具有‘女性特质’的作品会更多地浮现在我的面前。它们都更倾向于关注某些关于他者的、非秩序性的主体或状态。”

“流动者会议”展览现场,由付了了策展,明当代美术馆,2017年


付了了从自己的工作出发,以墨西哥艺术家Abraham Cruzvillegas的作品《水之三部曲1》和郑波的《稊派:亲缘》举例,呈现2017年明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流动者会议”所讨论的社会流动性和不稳定阶层,包括边缘性的群体和个体在今天的社会秩序、权力关系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在结构性的隐形控制中自治性的可能。

“流动者会议”展览现场,由付了了策展,明当代美术馆,2017年


目前正在昊美术馆展出的“暗光”则讨论了“他者”和异质性空间与时间的问题。Bunny Rogers的《曼迪在科隆比纳咖啡馆的钢琴独奏》试图厘清社会如何处理集体创伤。Ull***on Brandenburg 的作品《无人画境》将观众投射到一个水下的世界,虽然人类的形象在此间是缺席的,身体却借助各种参照物,例如镜子、**、裙子、布料等实现了在场。付了了表示这些作品都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女性主义的、或具有“女性特质”的言说。

“暗光”展览现场,由付了了策展,昊美术馆,2020/2021年


通过引述波伏娃、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莫尼克·维蒂格等性别理论哲学家的表达,付了了阐释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女性特质”三个角度,随着时代发展,生理性别也是政治性的,也是被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塑造的。

“暗光”展览现场,由付了了策展,昊美术馆,2020/2021年


她提到,陈哲所说的循环性的时间就是一种女性特质的时间。而回看中国历史上关于女性或女性主义的思想和文学,儒家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忽视的,但是其他的哲学流派中并不乏对女性重要性的表述,例如老子把女性和到家的核心思想“空”和“无为而治”相关联,女性逐渐成为被社会制度和主流思想所规训的对象,彭薇提到的《闺训》、《聊斋志异》等文本都展现出作为个体的男性和女性,都是被父权或父权体系不断的规训和压抑的主体。


“她”之灵:

艺术收藏与展览中“女性”之维


“收藏与做展览,很多时候是一个本能反应。”收藏家、四方美术馆创始人陆寻在为本次论坛做准备,梳理自己收藏时,惊讶地发现其中女性艺术家所占比例之高。回顾收藏不同性别艺术家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他也发现“在收藏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会特别快,一看到好像一下子就会去购买或去收藏。”

收藏家、四方美术馆创始人陆寻


在陆寻的收藏中,德国女摄影师康迪达·赫弗(Candida Höfer)在空无一人的古典建筑中拍出的大尺幅照片、中国年轻艺术家毕蓉蓉4年前在四方美术馆的委托项目都展现出艺术家对空间做出的理性反应。

陆寻提到的康迪达·赫弗(Candida Höfer)和毕蓉蓉在四方美术馆的委托项目现场


韩国艺术家梁慧圭以日常物为材料创作的雕塑和代表性的“百叶窗”雕塑,曾两次被他放置在四方美术馆的主展厅中。Laura Owens、Sarah Crowner、Shara Hughes、Donna Huanca、Issy Wood、Miriam Cahn、Sabine Moritz等等,从70后到90后的女性艺术家作品都在陆寻的收藏中出现,而中国艺术家崔洁、段建宇等的创作也并未离开他的视线。

梁慧圭,《俗世手记与无常日子》,2013年

四方美术馆展览现场


正在四方美术馆呈现个展的米利亚姆·卡恩(Miriam Cahn),工作室位于瑞士和意大利边境的一个无人区,她独居在这个水泥堡垒般的工作室,“她的作品不需要什么解释,但那种持之以恒的能量和精神性是特别使人感动的。”陆寻说两年前他与策展人翁笑雨分享了彼此对于绘画的共同兴趣,几个月后当两人恰巧都身处欧洲,便相约拜访了艺术家的工作室,为其策划展览的念头也愈演愈烈。而秘鲁艺术家克劳迪娅·马丁内斯·加拉伊(Claudia Martinez Garay)的作品在展厅中以来自另一种不同文化语境的艺术语言,与米利亚姆产生对话。

四方美术馆2020年-2021年展览“灵与景”中米利亚姆·卡恩(Miriam Cahn)的作品

四方美术馆2020年-2021年展览“灵与景”中克劳迪娅·马丁内斯·加拉伊(Claudia MartinezGaray)的作品


除了南京四方美术馆,一所位于上海的老公寓也被陆寻用作展览空间,这是面对年轻艺术家展出空间日渐被大型美术馆挤压的现状而产生的想法。张如怡、于吉作为参与这个系列项目的艺术家,展现出优秀的空间把握和处理能力,“这或是出于女性先天对空间的感知和敏感性”,陆寻说相较于男性艺术家常常偏重的在创作上的策略性,女性艺术家强大的信心和坚持令他作为藏家产生更多“安全感”。

“装修:碎石”,张如怡,2020年

陆寻用展览支持青年女性艺术家的临时空间

“觅食者”,于吉,2020年

陆寻用展览支持青年女性艺术家的临时空间


正在改变的现实

与超越性别的联结与共情


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女性参与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而近年全球性的女性运动也一再推进了女性对自身处境的觉察和社会的整体认知。尤其在中国,70%的中国女性是参加社会工作的,这个数字超过了欧美国家,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58%,也超过日本两倍,艺术界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也处于整体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中。


女性的行业地位的改变,在现实中并非至上而下发生,在《艺术新闻/中文版》近期所做的年轻策展人调查之中,出生于1985年之后的策展人中,涌现的大半都是受到过海外教育的女性从业者——变化正在年轻一代中发生。

“故事新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论坛现场


而在陆寻这样新一代收藏家的藏品名单及其创办的美术馆的展览中,女性艺术家的名字也更为活跃的出现,这样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个案。


在这一轮对于女性艺术的讨论与关注更为聚焦的时候,对于艺术家自身而***如陈哲在论坛中所说,“如果回到一个艺术家身份,无论是浪潮中还是之后,当我得到一些额外的机会的时候,希望是因为我自己(的创作)而不只是因为女性的身份。”


彭薇也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与自身的感受力和身份有关,“最终的目的是要超越性别,甚至超越时间”。


由于性别所遭遇的被边缘化的处境、不平等待遇等等,带来的内在感受和心理经验,激发出的带有“女性特质”的创造,所带来的应该是更广大的人性联结和共情。 整理 / 何佩莲

“故事新说——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身份”论坛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艺术家彭薇、艺术家陈哲、策展人付了了、《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收藏家陆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