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戈登,“唤起”观众内心的悬疑剧场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296   最后更新:2021/02/04 10:43:55 by colin2010
[楼主] 橡皮擦 2021-02-04 10:43:5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展览‘已经成了大多数艺术为人所知的主要管道,近年来,不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一日千里……展览是艺术的政治经济价值的首要交易所,意义在这里构建、维系乃至结构。展览(特别是当代艺术展)既是景观,又是社会历史事件和建构手段,它创建和支配了艺术的文化意蕴。”克里斯托夫·舍里(Christophe Cherix)为《策展简史》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对于展览的论断,也同样作用于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在我们所表彰的这份年度策展名单中,可以看到张恩利、杨福东、刘韡和丁乙这样的艺术长跑者各自独具的艺术创造力和美学特质,在他们的艺术内核和语言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与中国当代社会的演进之间,保持的同行乃至先行的艺术向度。


新的艺术聚落正在弥合四分五裂的现实困境,这些聚落展开的迷人的内在世界与心理空间(“神秘参与”),有机生长的艺术环境(More, More, More),以及当代艺术对历史与寓言的创造性探索(“缪斯、愚公与指南针”)、东亚文化对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现代性的反思(“传统的频率”)……在隔离成为新的常态,新的文化对立滋长的现实之中,构建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乌托邦。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展览,不仅仅是一种美学景观,尽管目前中国大量生产的展览是以制造奇观和吸引注意力作为主要驱动,进而转化成可供消费的流量价值,文化消费型的展览不在我们这份名单的表述范畴之内。


一个出现在当年艺术活动日历中的展览,如何最终成为展览史乃至艺术史值得铭记的一笔,需要的不仅仅是策展人、参展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的团队合作,甚至也不仅仅是在这个时代经常提到的专业化出品,而是它们是否能够提供独特的美学和艺术价值,切入我们真实的文化处境,乃至能够跳脱艺术机制的惯性操作,带来新的路径与启发。


策展及其延展的艺术新维度,也许才刚开始——策展人、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更需要“创建互联宣言纽带”,如克里斯托夫·舍里所言,“仍有一大片处女地未曾开发”。


从这个意义上,后2020时代带来的脱轨与偏离,也许意味着对新可能的更大期待。


策划:《艺术新闻/中文版》编辑团队

撰文:叶滢、童亚琦、孟宪晖


十大当代艺术年度策展在中国



张恩利:会动的房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侯瀚如
2020.11.07至2021.03.07

艺术家张恩利在“会动的房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2020年11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的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是艺术家艺术生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个展,展览集中呈现了其过往近30年艺术生涯各阶段的百余件绘画作品,以及根据PSA建筑空间全新创作的多件沉浸式绘画装置“空间绘画”。展览对于PSA不同空间的利用,展现了艺术家从架上绘画到“空间绘画”的不断位移,而这种移动的内部,却是艺术家对于绘画本身的信心和执著。作为历经了中国当代艺术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的艺术家,张恩利以他持久的创造性与耐力,成为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为数不多的长跑者。


没有亲临上海展览现场的策展人侯瀚如认为,“当今画家越来越被‘宏大题材’和‘科技奇观’所吸引,而张恩利则选择了专注凝视日常生活中……他试图通过‘写作’以及描绘‘无意义’的要素……暗示了一种无限的开放性。”对于现实意义的放弃与对于绘画语言的迷恋,及其所展示的“纯粹”艺术魅力,也许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行至今日的一种普遍状态。


神秘参与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策展人:钱诗怡
2020.06.27至2020.11.15

陈哲的作品《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2020),图片来源:明当代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

唐纳天(Nadim Abbas)、卡德尔·阿提亚(Kader Attia)、鸟头(Birdhead) 、薇薇安·卡库里(Vivian Caccuri)、弗朗西斯科·卡马乔·埃雷拉(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陈哲(Chen Zhe) 、 梁志和 + 黄志恒(Leung Chi Wo + Sara Wong)、密封博物馆(Museum Clausum)、米约翰·鲁贝托(Miljohn Ruperto)、玛丽安娜·西姆内特(Marianna Simnett)、田村友一郎(Yuichiro Tamura)、王翰林(Wang Hanlin)、余政达(Yu Cheng-Ta)、张哲熙 (Gary Zhexi Zhang)


在2020延续至今的疫情、社会运动和信息洪流之中,明当代美术馆借“神秘参与”这一心理学概念,将诸如幻象、梦境、欲望、移情、投射、集体无意识、身份认同等精神分析学中的现象透过层层视觉图像和感官体验汇聚于一场展览之中。展览的理论框架来自于脑科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策展人钱诗怡试图通过展览还原一系列人类情感的复杂连接,让艺术作品成为触发此连接的刺激物。在因疫情而相互隔离的情况下,呈现国内外艺术家表现特殊心理状态的新作,无论是哥伦比亚艺术家卡马乔受明当代美术馆委任为展览创作多媒体影像装置《清醒梦》,或是吸引观众或坐或躺在地面上感受的陈哲2020年作品《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回应了在生态危机发生之后的现实世界的变化,也将观众带入到了对于自身状况探索的深处。


在充满隔离与孤立现实状态中,“神秘参与”打开了一个通往“梦境“和”自我深处”的超现实之门。


刘韡:散场/OVER

龙美术馆(西岸馆)

2020.11.11至2021.01.17

刘韡,《暗物质》,木板、铁、钢板、黑色涂料,1022.2×110.9×1010.6cm,每边长650cm,2008/2020,图片由刘韡工作室提供


从2015年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颜色”开始,刘韡将整个展览看作一个作品的形式构架就已确定。2020年龙美术馆(西岸馆)带来的刘韡个展“散场/OVER”,根据场地特制的空间装置《暗物质》以一锤定音的方式定义了龙美术馆的巨型空间。在诸多进入过这个极难驾驭的展览空间的艺术家中,刘韡对于空间的把控能力与极具天赋的艺术表现力,是毫无疑问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在2020年创作的《1098.1吨沙漠》(2020年)、与同名的作品组合《散场/OVER》(2020年)则是因疫情之后的感受和启发而作,多件2020年的新画作和一件创作于2017年的影像作品《水果当早餐》分布在总计2800平米的展厅中。


突发的疫情、停顿的世界,也对艺术家的创作施加了影响,刘韡说,“一个停顿对艺术来说是一种美感。”从哲学思想、政治冲突到现实变化,刘韡吸收到的“营养”不可谓不庞杂,而他如美学处理器一样的艺术家大脑,始终有一种将这些外来的启发或者刺激演变为自身美学语言的消化能力并付之于他独特的充满冲击力的艺术表现。



More, More, More

油罐艺术中心
2020.07.16至2021.01.31

“More, More, More"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

菲亚·阿尔—玛丽亚(Sophia Al-Maria),艺术劳动组织(Art Labor),塞西莉亚·本戈利亚(Cecilia Bengolea),多拉·布多尔(Dora Budor),程心怡,克劳蒂亚·孔德(Claudia Comte),切尔西·卡普利特(Chelsea Culprit),杰西·达林(Jesse Darling),伊莲娜·海杜克(Irena Haiduk),艾莉森·珍娜·汉密尔顿(Allison Janae Hamilton),郝量,黄河,许鹤溪 (Brook Hsu),迪文·肯尼(Devin Kenny),李美来(Mire Lee),梁芝兰(Ghislaine Leung),艾德·米诺里提(Ad Minoliti),若塔·蒙巴萨(Jota Mombaça), 山河跳!,丽莎·纳夫托林(Lisa Naftolin),彭薇,劳拉·普罗沃斯特(Laure Prouvost),帕梅拉·罗森克朗茨(Pamela Rosenkranz),单慧乾(Victoria Sin),珍娜·苏特拉(Jenna Sutela),谭婧,塞西莉亚·维库尼亚(Cecili***icuña),妮可·沃尔莫斯(Nicole Wermers),黄洁宜,张如怡和赵要


这是一个在半年中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展览,也是一个接一个不断演进的乐章(phrasing)。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展览“More, More, More”在展期中以从包括水、土、微生物等在内的“元素”的第一乐章,进化到第二乐章中对于语言表层形象与深层含义的探讨,内容维度上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而改变。如策展人弗雷德里克·诺维尔(Frederick Nowell)和朱筱蕤在展览后记中所提到的,“‘More,More, More’展览带有事件性的基础构架采纳了一种永恒演化以及不断随机应变的特性。”


展览创造出了多感官的场域,探索“去人类化”的另类生态。2013年透纳奖得主劳拉·普罗沃斯特融合影像和装置的迷幻世界,瑞士艺术家克劳蒂亚·孔德(Claudia Comte)的创作的《死亡之舞》(La Danse Macabre)也正与2020年的世界新冠病毒大流行相互回应。此外,女性或跨性别女性主义者占据了展览中超过半数的艺术家,ta们以独特的视角带来对性别和身份的不同解读。从全球危机下的心理映射,到艺术针对生态问题的回应与创造,再到对于身份议题的多元讨论,“More, More, More”的展览形态是有机而灵变的,也是疫情以来,回应全球艺术议题最为活跃的的一个展览。


杨福东:无限的山峰

香格纳画廊(上海)

2020.11.08至2021.01.24

杨福东,《无限的山峰—天台之上 之二》(局部),摄影,65(H)×43.3(W)cm,2020,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2020年在香格纳画廊西岸空间开幕的杨福东个展“无限的山峰”不仅展示出了他少为人知的绘画功底,以及艺术家在不同媒介中进行创造性组合的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黑白世界里,通过绘画电影构建出来了一个丰神俊逸的精神世界。

进入展厅的观众,会被杨福东用摄影、素描、丙烯绘画、多种透明度的镀膜镜面玻璃所构成的罗汉世界所浸润和包围。这次展览是他提出的图书馆电影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核心都是围绕着“精神思考的各项状态”。2018年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个展“明日早朝”,他将展厅幻化成片场,还原的是一个戏剧化的宋朝朝政现场,再向上追溯2005年至2014年间的多部黑白影片——《我感受到的光》、《新女性I》、《竹林七贤》,不论进入的是何种题材,杨福东的作品浸透的美学的精神纯度,始终令人神迷。


传统的频率

广东时代美术馆

策展人:金炫辰

2020.12.12至2021.02.07

南和延,《半岛的舞者》,2019,多频道影像装置,尺寸可变,3031秒,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参展艺术家

约里·格平、何子彦、许家维、郑恩瑛、简·金·凯森、亚历山大·基夫与阿肖克·查特吉及丽丝·菲利普斯、菊地智子、金雅瑛、南和延、酒井高与滨口龙介、志贺理江子、孙先勇与斯特拉及罗杰·尼尔森、斯蒂芬妮·斯普雷和帕乔·维莱斯、陈丽可、菲奥纳·谭、王伊茯苓韬程、黄汉明、余多函、郑国谷


直到今天,传统仍是亚洲人民生活的日常,将共同的价值世代相传,为未来文化的萌生存留档案。另一方面,传统也因被认为是父权制、威权主义和陈规陋习的根源而遭受冷遇。展览以“亚洲”为论述整体,涉及亚洲的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纠葛,作品呈现的话题通过展现亚洲各国日常传统文化(如传统舞蹈、祭祀、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社会矛盾的碰撞(酷儿文化、性别平等、自然灾害等),立体而饱满。“传统的频率”呈现了19位国际艺术家、团体、电影人和学者的作品以及新委任作品,项目是韩国策展人金炫辰自2012年起的长期研究的成果,展览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和卡蒂斯特(巴黎和旧金山)共同举办。

为期三天的线上研讨会,则带来了年度最高规格的智识对话,将艺术家的探索与学术研究联系起来,以对传统的论辩反思亚洲现代化以及西方正典的缺失。这些研究探讨亚洲与现代遭遇时的诸多分歧,包括传统精神性领域与数字科技之间的交叉,以及亚洲传统表演艺术未被记载且颇具性别颠覆性的历史。



丁乙:十字体

龙美术馆(重庆馆)

策展人:卢迎华

2020.09.19至2020.12.20

丁乙,《十示 2010-2》,成品布面丙烯,2010年,图片来源:丁乙工作室,龙美术馆


丁乙的创作路径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英与世俗的共荣共生在这个“海派”城市留下深深的烙印,也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在2020年龙美术馆(重庆馆)开幕的丁乙大型个展 “十字体”跨越35年的50余组作品,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和展现丁乙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 “十字”作为一个基本的图像元素而发展至今的创作体系。他的“十字”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抽象,事实上,却经历了从纯粹的形式主义走向用“荧光”反映城市的过程,在材料上则不拘一格地涉及了粉笔、瓦楞纸、纸、椴木等不同媒介。策展人卢迎华认为,“在不同的时期,艺术家在创作上不断尝试新手法,多维度地进行实验并从中获得鲜明的语汇、笔法、语法和修辞方式,使‘十字’从一个基本符号生长为一个包容多种文法的表达体系。”


不断演进的社会变迁,如何被艺术家转化为创作的资源?从现实中演化而来的中国“抽象”艺术,如何与西方的“抽象”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全球脱钩的今天,艺术如何跨越新的现实鸿沟,成为超越国际的对话语言?从重庆、伦敦到即将开展的墨西哥艺术之旅,丁乙正在以作品本身以及作品的行进进行回答。



缪斯、愚公与指南针

坪山美术馆

策展人:鲁明军

2020.06.20至2020.08.30

郑国谷 《种鹅》1994,47 ' 04 '' 单频影像、4:3、彩色、有声,图片来源:GL


参展艺术家

约翰·亚康法、褚秉超、段建宇、方迪、龚剑、何子彦、鸟头、瑞秋·罗斯、杨福东、郑国谷


在疫情之后做出迅速反馈往往容易失之深度,而“缪斯、愚公与指南针”所做的并非是对紧急状态的片断式回应。策展人鲁明君将我们带入到了寓言与历史的密林里,当代艺术的创作被置入一个历史的情景和时空,呈现出一部有关迁徙和旅途、记忆和哀悼、知识和身份、自然与政治的复调。从亚康法的《谟涅摩绪涅》、何子彦的《无知之云》到杨福东的《愚公移山》、郑国谷的《种鹅》,展览沿着古今史诗的想象和叙事方式,续写了一部由神话、传说和魔法锤炼而成的醒世寓言。

在突变的现实面前,如何寻找艺术的依据?对神话与历史返身找寻和重新解读,也许是进入未来的另一个途径,这个途径需要审慎地找到入口,也需要想象力与探索的激情。策展人鲁明君写道:“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再次将人类逼进了一个神话、传说和魔法盛行的迷狂时代。”迷狂的探索终究会消失,这之后,留下的是历史循环论的虚无,还是能找到进入新时代的秘匙?



策展课Ⅱ

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

发起人:崔灿灿

艺术总监:冯峰
2020.12.30至2021年5月7日

“策展课 II”现场,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策展课II:一个馆群的抽样案例
OCAT 深圳馆


参展展览和项目

“小说艺术” OCAT 深圳馆
“另一种设计”华・美术馆
“影像放映计划” OCAT 上海馆
“西安角”和“沣水研究计划” OCAT 西安馆
“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 OCAT 研究中心(北京馆)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 2007-2016 OCAT 上海浦江展区


参展艺术家

陈侗、段建宇、冯冰伊、冯峰、谷文达、高伟刚、贺天琪、胡安、蒋志、啾小组、厉槟源、刘港顺、罗斌、娜布其、倪有鱼、潘剑、彭德、秦晋、沈少民、石真、谭红宇、王鲁炎、邬建安、夏小万、许刚、易连、袁可如、展望、张文心、朱岚清


策展课II:故事与结构

华·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

陈彧凡、陈彧君、段建宇、方力钧、谷文达、韩建宇、胡介鸣、黄一山、姜杰、李华生、李燎、刘建华、刘庆元、陆平原、马可鲁、缪晓春、娜布其、倪有鱼、彭薇、屏幕间、仇晓飞、史国威、手机玩我、沈瑞筠、陶辉、汪建伟、王功新、王广义、王思顺、邬建安、吴山专&英格、吴杉、夏小万、徐小国、薛峰、杨诘苍、翟倞、周力、周啸虎、朱金石、宗宁


参展策展人

第一期:冯兮、李佳、李杰、缪子衿、王澈、王将、王麟、王慰慰

第二期:陈立、海杰、姜俊、李泊岩、林书传、龙星如、宋振熙、王晓松、魏颖、翁笑雨、杨鉴


崔灿灿可能是2020年最为忙碌的当代艺术策展人,在积累了大量艺术家个案的策展经验之后,他对于“展览何为”与“何为展览”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策展课”就是这样一个基于本地经验和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展开的自主实验和创造的系列展览计划。“策展课”以推动新策展、新语言为主要目的,展览不再关注某个文化议题,而是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策展本身,引向对艺术的生产——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展览类型,以讨论“技术、工具、方式”为核心。

仍在进行中的“策展课Ⅱ”分为两部分。“策展课Ⅱ:故事与结构”在华·美术馆展开,邀请了42位(组)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项目,以及19位策展人参与进来,用不同的结构创作19个全新的故事;“策展课Ⅱ:一个馆群的抽样案例”在OCAT深圳馆A展厅,是策展课的全新举措,它选取了近几年OCAT馆群的5个分馆和1个展区中,策展语言最为典型和实验的项目进行梳理,回顾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馆群和策展之间的丰富关系,策展的不同类型和处境,以及作出的创新与回应。



木构的复兴

上海chi K11美术馆

策展人:李翔宁、左靖“木之迷思”分展策展人

建筑师:王灏/建造学社

2020.08.15至2020.10.18

《K11天空街秀场》,王灏设计团队,2017


木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营造技法,历史上辉煌发展千年。而今全球化、大数据、工业化生产、以及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已然式微的木构将以怎样的姿态回归?由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学社及新世界中国联合主办、策展人李翔宁策划的K11建筑艺术节“木构的复兴”展览,结合以“木”为主题的当代设计与艺术作品,展示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新陈代谢的潜能,并展现王灏建筑师近些年的木构实践,为木构复兴做出新的可能性探索。建筑师王灏在整个展区内以流水为路径,引导观者进入其木构的桃花源般的畅想之中。如何搭建传统与当代的通道,如何将建筑实验带入到公共展览的视野之中?“木构的复兴”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范本。


在以当代艺术为主流的展览谱系中,近年来建筑、设计等专业背景的研究型展览的加入与活跃,无论对策展人的思考与展现能力,还是对于观众的理解和参与,都带来了新的视野与挑战。我们值得将关注的眼光,投向这样新的可能和探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