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婉京:为什么艺术圈盛产混子?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144   最后更新:2021/01/07 12:43:04 by 点蚊香
[楼主] 小白小白 2021-01-07 12:43:04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与C-LAB&ACC合作


网站横幅:“韧性艺术”(ResiliArt)线上讨论会(2020年4月15日)©UNESCO


2020年4月15日世界艺术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运动——“韧性艺术”(ResiliArt),并与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CISAC)合作举办了一场线上讨论。会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在这个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时代,我们需要那些使我们团结一致的东西——那些向我们展示丰富多***的东西——为此,我们需要艺术家。”[1] 当时(截至2020年4月14日)128国的文化机构已全部关闭,32国的文化机构已部分关闭;全球电影业已损失70亿美元的收入。


由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起、2016年起交由韩国亚洲文化殿堂(ACC)主办组织的AASN(Asia Art Space Network,亚洲艺术空间网路),每年都会邀请亚洲范围内30间规模不一的非营利机构代表到场与会交流。2020年,AASN因为新冠疫情之故,在多次考虑后,在2020年10月23日由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以下简称C-LAB)、韩国亚洲文化殿堂与韩国亚洲文化机构(ACI)共同主办,Ocula和非池中艺术网作为媒体合作伙伴的情况下,以跨时区跨海的线上论坛方式,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的单词“韧性艺术”(ResiliArt)为题,延续结合“韧性”(resilience)和“艺术”(art)的线上活动。

展览现场:“犬儒共和国”,C-LAB,台北(2020年5月1日至7月5日)。图片提供:C-LAB。


分为上下场的“韧性艺术”论坛,尽管组织方已经事先测试过,但为了串联来自不同国家的网路讯号,总是有些不可预见的状况,使得这样的线上聚集显得珍贵与艰辛,算是“韧性艺术”的注脚,也在提醒我们人跟人见面讨论的可贵与稳定。


除去不可预见的问题,从内容本身与策划上,更说明了台韩两地之间对于新冠肺炎的反应与思考。由于台湾疫情管控到位,大多数艺术活动都能如期举行。尽管如此,出于控管疫情与防疫标准流程之故,艺术机构都要求观者以实名制、量体温、全程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方式观展,而韩国遭受多次群聚感染造成单日确诊人数超过50位、100位的情况,学校乃至艺术机构都遭遇过长时间的关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韩国的艺术专业人士对于疫情的反应与思考因此更显得迫切与焦灼。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屏幕截屏。图片提供:Ocula。


上午场由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C-LAB)主持,会上C-LAB执行长赖香伶谈及C-LAB在2020年所组织的展览与活动:累积到2020年,总共有166个展览,有200组创作者,进行290场展览/活动,累积了264525参观人次,且由于2020年的无围墙计划将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所在地——旧空军总部——的围墙拆除,宣告了这片土地的性质从政治性转为“开放”的艺术性。


在这些大型展览之外,C-LAB也迅速地针对疫情做出反应与调整。除了此次联合主办AASN之外,C-Lab因推出了“线上直播空间”项目“#Stream C-LAB”,而可被视为全台面对疫情反应与调整最为快速的艺术机构——以线上虚拟空间作为文化实验的平台,提供创作者使用场地与相关的技术支援。

林沛莹,《病毒之爱》,2020。展览直播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C-LAB。


不仅如此,因为疫情而遭到延后的展览,也因为这个直播平台项目,得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曲线救国,其中包括线上项目“虚幻生命:混种、转殖与创生 线上计划”(Fictional Life: Hybridity, Trangenetics, Innovation,展期:2020年6月20日至7月26日)。


在这个项目中,C-LAB通过线上平台联结了国内外学界与民间相关生物艺术的实验室,还邀请了艺术家针对疫情、病毒做相关的线上表演,以及相关议题的线上讨论。其中艺术家林沛莹(Lin Pei-Ying)的作品《病毒之爱》(virus meal,2020),艺术家在线上引导参与者以非常规的方式体验“病毒餐”——所有人靠视讯软体群聚一堂,聆听艺术家的指示,按照顺序吃艺术家设计的“病毒”食物——是体会、理解病毒最适合的距离与方式。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屏幕截屏。图片提供:Ocula。


由跨越表演与视觉艺术场域的艺术家/策展人林人中主持的交流讨论环节以“在后疫情时代,艺术机构如何再聚集”为题,邀请来自亚洲其他国家与地区,包括日本横滨三年策展人木村绘理子(Eriko Kimura)、墨尔本艺术之家(Art House)艺术总监Emily Sexton、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策展与研究部总监Russell Storer、香港西九文化表演艺术(剧场部门)主管刘祺丰(Kee-Hong Low)在线讨论。来自不同地区的与会人员非常细致地分享自己身处机构的“韧性艺术”。


在香港大部分戏剧剧场已经关闭快要一年的情况下,表演艺术或现场表演领域的艺术家与工作者,每天要遭遇的就是表演延后或者取消的情况。刘祺丰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所给与的压力,“对我来说,新冠疫情让我放缓脚步,从这个角度来看,让我颇感慰藉。跟过往不一样的是,这提供我、其他工作者与策展人空间与时间,重新去思考与想象现场表演在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烦恼‘如何恢复到过往的常态或者何时可以重新开始国际旅游’,这样的问题,并不会在短期得到解决。当下,我们如何去处理‘孤独性’?”

韦罗莎,“一个邀请:人约吉场后”,线上项目,西九文化区YouTube频道。静帧截屏。图片提供:Ocula。


在刘祺丰邀请林奕华构思的项目“一个邀请:人约吉场后”中,他们共邀了30位剧场与电影表演者,分别面对空荡荡的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中做出单人表演。由于镜头是放在表演者的背后,于是,观者的视角也就跟表演者一致,一样面对着空荡荡的现场,观看聆听表演者诉说真实的感受。如此的项目,不仅邀请观众共同感受,实际上,这些暂时没有表演工作的工作者也因此而聚在一起——围绕着新冠病毒而生发的项目,反而将此刻特殊的、个人化的感受变成了表演内容,如韦罗莎在这个项目里,质问“社交距离”的可笑与人境况的荒谬。


横滨美术馆策展人木村绘里子,以横滨三年展为例,谈及项目的“韧性”。和其他双年展会遭遇的情况一样,2020年由Raqs小组担任策展人的横滨三年展,也面临过暂缓的考量,但,在预测疫情会放缓的情况,将展览执行出来。在这样的决定背后是巨大的沟通成本,与不能到场布展的艺术家协同工作。同时,因应疫情,策展人也发展出线上展览项目“Episõdo: Beyond the exhibition”,连贯线下与线上观众,如日本艺术家岩井优(Masaru Iwai)的线上线下项目“扫把彗星”(Broom star),邀请了50多位参与者带着覆有石墨的牛皮纸面具,打扫公共空间。这样的洁净过程,被艺术家集结在相应的页面与社交平台,以此来探讨日本在经历福岛事件、新冠病毒后对于“洁净”的定义。

岩井优,“扫把彗星”,线上项目。Instagram截屏。图片提供:Ocula。


已经在家工作8个月的Emily Sexton,分享了在疫情开始前,与Campbelltown Arts Centre的双年合作项目"BLEED"(流血)艺术节(展期:2020年6月22日至8月30日)。因为疫情缘故,这个艺术节长达10个星期,汇集了23位作者,70位艺术家,99件新作。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艺术节在线上十分受欢迎,因为大部分观众都知道这个艺术节或者认识某些参展艺术家,于是,就从线上连过来观看。而10周的展期,是因为疫情原因,事情的推进不会那么快。但是,这也让人开始考虑是不是未来可以有长达三个月的艺术节。”Emily分享自身的观察时表示:“所谓‘现场’,就是有人在的场合,而这样的经验是多层次的,可能是交谈或者观赏。不是说表演者在别处表演,而是表演者在此刻表演。但在策展时,要小心,不要把一个作品从它原本的形态强制地带到另一个形态去。”

Hannah Brontë,mi$$-Eupnea,2020。线上派对,“BLEED”艺术节。屏幕截屏。图片提供:Ocula。


从2020年4月开始持续两个月,新加坡的艺术机构不对外开放。对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来说,平时有一半的观者是观光客,因为疫情缘故,现在的观者都是本地居民。这样的情况使得美术馆得以放缓脚步,重新思考展览内容,回顾从开馆到现在这5年时间中,美术馆扮演的角色。


其中“在数位的平台上,到底要放什么内容?”,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在疫情期间首当其冲要去回答的问题。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中,美术馆线上项目‘Gallery Anywhere’(随处都是美术馆)从概念成形到落实——不仅把展览内容、藏品转化到上线,还发展了亲子项目与360度环景看展的功能。此外,新加坡政府给予美术馆额外的经费,增益发展线上平台的能力。

Russell Storer思考的问题。屏幕截屏。图片提供:Ocula。


而在取消两个国际大展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更在5月构想,连同新加坡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于7月推出与该国其它10家艺术机构,如Coda Culture和soft/Wall/studs,成立的艺术项目“Proposal for novel ways of being”(提案:新存在方式,在此的“Novel”跟新冠肺炎的“新”是一样的,展期: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共同探索在线上线下艺术体验的新方法。


其中,2020年9月初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开幕的展览“An Exercise of Meaning in a Glitch Season”(展期:2020年9月4日至2021年2月21日)就是最好的例子。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与考古研究所就读的Syaheedah Iskandar,认为艺术一直都是通过内省来建立身体直觉的肌肉记忆。通过策展这个展览,邀请许多新加坡年轻艺术家参与,集体回应、揭示因为新冠疫情所光照出的真相。90后艺术家Clara Lim的作品《3 GHz》(2020)搜集了从1980年代至今科技发展方向的广告,用以说明新加坡对科技进步的长期追求。

Clara Lim,《3 GHz》,2020。展览现场:“An Exercise of Meaning in a Glitch Season”,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2020年9月4日至2021年2月21日)。图片提供:艺术家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时刻,世界各地的策展人倒也有些看见。横滨三年展策展人木村绘理子分享了自身对日本现况的观察:“不只是艺术圈,日本社会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变得更为保守。也许这不单单是日本的情况,对全球来说也是如此。有两个极端现象的发生:对日本的艺术机构来说,未来尽可能展出在地、本土的作品;一些艺术家则朝着自己的作品能更跨国的方式创作。那对机构来说,又该如何去支持这些展览呢?我们该更多思考本地的观众。”又或者,Emily提到:“机构工作者如何在与表演、舞蹈艺术家在见不到面时,拿捏沟通的程度,避免为了沟通而过度沟通?我希望未来能协助更多的艺术家去表达他们的困难和处境。”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屏幕截屏。图片提供:Ocula。


“那在这样的时刻,机构乃至个人到底可以做什么?”,刘祺丰表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斥着艺术,我们看剧听歌,这都是艺术。那些质疑在疫情时代,艺术不是必需品的论调,根本就是扯淡。重要的是我们要去保护这些(艺术)空间,因为人类会永远活下去,但如果没有艺术,人类将会有很大的问题。


是的,没有艺术会是一个大问题,在这里,借用木村绘理子的回应:“我的工作拯救了我,不是说我太忙,而是在这样的时刻,可以跟艺术家讨论,去思考未来艺术会是什么样。艺术真的是永远带给我们新的角度,让我们有不同的想法。”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屏幕截屏。图片提供:Ocula。


相比上半场的线上谈天式的讨论,下午在韩国ACC主办的的下半场会议,从视觉上来说显得非常正式。在ACC现场开始的ASSN,韩国光云大学艺术系助理教授金嬉英(Hee-young Kim)、 国立首尔科技大学教授So-hyun Park,艺术家运营空间 Seetangraum总监姜罗景(Na-kyung Kang),韩国替代艺术空间Open Space Bae总监徐祥昊(Sang-ho Seo),独立策展人林钟恩(Jongeun Lim)与林仁子(Inza Lim)、艺术家张煐珠(Youngju Jang)戴上口罩,在没有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齐聚一堂,轮流报告自己的意见。


延续着上半场追问式的反思,下半场多以艺术家的立场继续讨论。被比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新冠疫情,反而让人对艺术终极问题重新反思,在金嬉英的报告中,现在的情况呼应了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反对合理传统、提倡反艺术的达达主义,在她看来,“艺术应该基于对其他领域的尊重和理解,扩大创新思维,进行跨领域合作,艺术就是日常生活中体验实际生活和环境中,客观地了解我们存在的高度训练、自由的方式”。


同时,她也强调“通过理解别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觉,在关系中理解世界的艺术态度非常重要”。在面临着创造代替速度的时代课题,“这样停顿的时间是我们反省、恢复根源性的时间,尊重差异”,对她来说,她期待的是“在这种开放的时期,不仅仅只是摆脱一个危机或者是克服危机,而是重新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转换成完全崭新的一个方法”,艺术机构在这样的愿景中,是为这样的未来做好准备的平台。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屏幕截屏。图片提供:ACC。


事实上,在疫情最为猛烈的时候,韩国艺术机构被勒令关闭,许多艺术展与双年展取消或者延期,在任何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很多的艺术家跟策展人需要同时接活与进行创作。如此情况为个人的生活、生计、创作及空间运营的可持续性带来许多困难。根据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发表的资料显示,因为疫情的缘故,视觉艺术领域的损失高达到666亿韩元(约6000万美金)。


与其期待疫苗问世,回到常态生活中,“因为疫情会反复爆发,所以我们应该更注重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进行更多沟通和探讨”。位于济州岛的艺术家运营空间Seetangraum总监姜罗景在疫情期间,尝试了许多办法,例如,将展场转变为无人运作的空间,观者只需要网上预约观看,空间就会发一组进入空间的钥匙密码,让观者输入密码自行入场观看,同时,现场也留有温度计、登记个人资料与体温的表格。这样的安排,使得展览不需要因为疫情面临取消,观者也因为这样的设置,而成为空间暂时的主人,在这里观展、看书。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图片提供:ACC。


因应疫情,韩国发展了一系列线上展览项目,其中就包括韩国现当代美术馆(MMCA)的"亚洲计划"展览(展期:2020年5月22日至8月23日),策展人在YouTube上在馆内游走提供非常详尽的展览导览,算是线上项目中的成功案例。即便有这样的因应举措,姜罗景还是认为,现场观展经验对于观展来说,是非常必需的,因为这是“和环境、他人产生关系”的行为——到场参观的时间、和其他人讨论等等。同时,他也指出政府的因应措施,“没有充分了解好疫情时期艺术家的需要”,“希望政府以后多多听取,多多聆听我们艺术界的人员的心声。”


身为韩国50多家非营利机构中的一员,韩国替代艺术空间Open Space Bae总监徐祥昊,在担心日后没有物理在一起聚会的空间之余,提到了“互动”的必要性,尽管“国际交流这个词汇很土很农村,但是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去想沟通是什么,界面是什么?”,以前只在有展览开幕和演出的时候才会见面交流,现在人们对使用Zoom、Team等视频会议系统与语音视频电话进行会面的方式不陌生了。


而在表演艺术领域,尽管在韩国有部分表演可以持续,但,法规规定社交距离为2米,使得表演艺术在呈现高品质作品上有相应的难度。独立策展人林仁子提到,在配合法规防疫的情况下,她想开始思考到底哪一个方法与形式才是对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与观者见面,因为见面是应该的。

线上论坛现场:“C-LAB & ACC:韧性艺术-亚洲艺术空间的复兴运动”(2020年10月23日)。图片提供:ACC。


延续着林仁子的感想,独立策展人林钟恩分享了以地区为中心的艺术实践,从寻找的新的空间,摆脱过去的展览模式,以新的内容、新的方式来策展,于是,她以韩国首尔地铁的5号线永登浦市场站内的咖啡厅为替代空间,邀请8位不同艺术专业背景的艺术家在这里做跨界展览——因为疫情期间地铁站不会关闭,这意味民众还是有机会亲身观看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林钟恩强调为了应对疫情,应该注重地区的活跃性。


最后,这场以“为艺术家而想、为艺术家而治”作为副标题的讨论,艺术家张煐珠认为过去艺术空间被视为是一个建筑物放美术作品或者是做美术活动的空间,但是现下这个空间跟政治、社会与文化息息相关。


至此,在“非接触时代”,尽管面临疫情危机,对于艺术家、策展人乃至机构部门总监或馆长,都有很多问题现在都还不知道答案,但共性是他们依旧肯定着艺术的力量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而艺术场所的变化终归就是人的变化,并不是艺术的变化。


作者:py;译者:何泳璇


[1]

https://zh.unesco.org/news/mian-dui-xin-guan-yi-qing-jiao-ke-wen-zu-zhi-fa-qi-jian-ren-yi-zhu-yun-dong-zhi-chi-yi-zhu-jia


论坛回看:

上半场:https://youtu.be/hFv7ftEgrZs

下半场:https://youtu.be/Sychsp1_55w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