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福斯特:与朝不保夕者共同承受生存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236   最后更新:2020/12/31 11:37:43 by 橡皮擦
[楼主] 另存为 2020-12-31 11:37:43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若琳


我们的根在林木之幽,泉水之侧,苔蓉之上”。

——威廉·莫里斯


阿尔伯特·伦格-帕契,《龙骨冠仙人掌》,1922年,明胶银盐印相,22.9 × 16.9 cm(不含边框),23.7 × 17.6 cm,1993年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Albert Renger-Patzch-Archiv / Ann & Jürgen Wilde / Adagp, Paris,图片© 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杨泓捷,《激进化石IV》,2020年,来自《激进化石》系列,自2016年起,青铜浇铸,3 × 150 × 70 cm,由艺术家本人提供图片 © Ruy Teixeira / Ronald Smits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第二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出来自 50 多位国内外设计师与艺术家的100 余件跨媒介、跨时空的作品。其中包含12位中国艺术家作品。包括来自由马岩松主持的MAD建筑事务所的骨椅、由设计师张雷用柔弱宣纸糊出的扶手椅“飘”、设计师陈旻用竹皮演绎出中国风的“杭州凳”,以及邵帆、周洪涛、杨泓捷、章俊杰、袁烽&洪晓菲、张周捷、林芳璐、杨明洁、谭志鹏等设计师及艺术家。以对话的方式实现了一场中法艺术文化的碰撞。作品时间线跨度近百年,展览藉由“自然与装饰”、“碎形图案”、“阿拉伯式蔓藤纹”、“装饰与数字科技”、 “珍奇屋”与“设计与奇幻”六个部分,共同呈现了一段自然与装饰交织的设计史。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PINWU品物流形,《飘 纸椅》,2011年,皮宣纸,榉木,83 × 67 × 58 cm,© PINWU品物流形 (张雷,张永安,克里斯托夫·约翰),杭州 ,图片 © PINWU品物流形,杭州

约瑟夫·沃尔什,《谜15 搁板》,2014年,黄棕色梣木,241 × 377 × 23 cm,2015年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Adagp, Paris,©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弗朗索瓦·阿藏堡,《圆圈灯》,2009年,光纤上安装25个LED灯泡,金属,50 x 40 x 40 cm,2009年购藏,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弗朗索瓦·阿藏堡,图片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自然与装饰”

“诗意的设计是物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19世纪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向前迈了一大步,达尔文进化论激起人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大量生物被记录在《物种起源》这本书中;显微镜的问世帮助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出版一系列的细胞生物版画;有海底生物插图的《自然的艺术形态》让人们窥探到神秘的海底世界;英国植物学家胡克所著的《女性植物》细致而真实的描摹出自然界花草树木的生长过程。在此之前,工艺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威廉·莫里斯就提出"向自然学习"的口号,紧随其后的新艺术装饰之风更是在宣言里明确提出:"我们的根在林木之幽,泉水之侧,苔蓉之上"。此时杜会宣扬"为艺术而生活"的思潮蔚然成风,设计师们希望艺术牵手生活,因此他们秉持着接受工业化生产的态度,对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进行艺术的提炼与概括,将装饰与技术结合。

本杰明·格兰多戈,《卧树长凳》,2011年,103 × 260 × 130 cm,底部:41 × 33.5 × 4 cm,座椅:41 × 41 × 149 cm,树枝:103 × 130 × 120 cm,木雕配钢化硼硅玻璃底座,由天然实心橡木组合完成,2017年蓬皮杜中心馆友协会设计购藏委员会支持下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图片 ©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进入展厅就是被誉为法国最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本杰明·格兰多戈(Benjamin Graindorge)的作品《卧树长凳》。他将自然中的树与家居生活中长椅的形态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整棵树制作的长椅,可以看到树木自然生长的状态,仿佛留下了时间的痕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原始主义”的最大倾向就是设计师们开始关注并探讨对自然之物的直接使用。比如本单元在1938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设计师:安德烈亚·布兰茨(Andrea Branzi),也是国际设计界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经历了战争和时代的变革,亲眼目睹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对于工业和城市的体悟成为了他设计创作的主题,在快节奏的今天仿佛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他的魅力在于使这些看似对立的材料结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成为"神秘"的存在。《树 5 搁板》即是在黑色金属的书架搁板中间,由一根仿佛直接从大自然中拿来的树枝以做空间区隔。在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说到“现代性是不存在的。人们大概是有更多的可能去想象另一种变得现代的方式。”

安德列亚·布兰茨,《树5搁板》,2010年,桦树、光泽铝板,316 x 200 x 27 cm,由本达家族赠予蓬皮杜中心基金会,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Adagp, Paris,图片 © 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安德列亚·布兰茨,《叶灯》,1988年,亚克力玻璃, 桦树,25 × 45 cm,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安德列亚·布兰茨,图片 © Jean-Claude Planche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碎形图案”和“阿拉伯式蔓藤纹”

“数字工具的使用催生了新型装饰图案,即碎形图案和蔓藤花纹。”


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碎形与正负是带给设计师和艺术家的灵感来源。纹饰来自于观赏类植物历史和大自然,本次展览策展人玛丽-昂热·布拉耶尔(Marie-Ange Brayer)认为在过去20年间出现的很多设计师的作品都是将“植物纹饰”推至前列,然而这是一种经过计算的装饰,是通过数字模拟软件的二次创造。

林芳璐,《她的石头》,2020年,来自《She》系列,自2016年起,棉布,棉线,木材,350 × 620 × 60 cm,由艺术家和艺术+上海画廊提供支持,图片© All Rights Reserved


设计师大卫·特鲁布里奇(D**id Trubridge)《索拉灯》作品是受海洋微生物的启发,把大海装进了绝美的灯光内。1981年特鲁布里奇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环游世界。他们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后买了一艘名为“号角”的游艇。在这艘游艇上,十年里,他们游遍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这段经历带给他了非常多奇妙的灵感,也成为了日后他变身设计师的灵感源泉。谈及自己的设计理想时他说“我做设计是为了制造文化养分、讲述故事、以及从情感和精神上触动人们”。在实用主义与消费主义横行的当下,我们极度缺乏一种文化养分,而物恰恰是承载这种文化养分的重要载体。设计师特鲁布里奇想要重建人类与自然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这个在如今与世隔绝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早已经失去的联系。

大卫·特鲁布里奇,《索拉灯》,2010年,松木胶合板,铝铆钉2017年购藏,直径:130 cm,2017年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大卫·特鲁布里奇,图片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装饰与数字科技”

“数字技术并非对立于工艺的存在,它反而显著增加了工艺的装饰潜力”。


传统的新艺术装饰风格给予我们的启发不仅是自然观和曲线形式,还有艺术家们独立实践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新艺术装饰风格最为可贵之"新"就是思维方式的更新与实践模式的创新。时至今日,技术与材料的探索虽不可说是到顶端,但是在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更新换代的速度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创新的思维,以及独创的方式将己有的传统材料赋予新的实用功能,超越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与情感表达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罗斯·拉古鲁夫,《银杏碳桌》,2007年,碳纤维,72(高) x 126(直径) cm,2014年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罗斯·拉古鲁夫,图片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随着20世纪进入数字科技时代的发展,设计师与艺术家打破装饰美学的藩篱,尝试与技术结合。3D打印、基因样本、生物技术用作设计的奇思妙想,既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开放与发展,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与创新。当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貌被千百万倍放大,设计师们看到了新的灵感,它有别于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图案与色彩,如深海的微生物和未知的奇妙。这又和设计最初取材于大自然与人类世界可见之物的根源相关。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中,经数字化设计和生产方式制造出的第一件作品出现在设计领域。设计师奥利维尔・范・赫尔普特(Olivier van Herpt)用3D打印制作出了粘土花瓶。本次展览中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骨椅》则是参考了人体骨骼,仿佛透射出最自然的人体曲线。像是正在呼吸生长的有机体,同时也是一件生动的雕塑艺术品:有机的形态,完美的线条,配以经过重重打磨的木质,落落大方、优雅简约。设计显露的神秘的未来感,与有机形态毫不突兀。

奥利维尔·范·赫普特,《沉积花瓶》,2015 - 2016年,陶瓷花瓶,3D打印,60 × 25 × 25 cm,2016年由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友协会设计购藏委员会赠予,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图片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骨椅》,2018年,木质,76 × 54 × 57 cm,©艺术家,Sawaya & Moroni SpA,米兰(意大利)和MAD建筑事务所,图片: © Sawaya & Moroni, Milano, Italy


“珍奇屋”

“Naturalia”, “Scientifica”, “Mirabilia”


“珍奇屋“最早出现在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用于收藏陈列动物、植物和矿物质类稀奇珍贵的物品。收藏家们用拉丁文定义他们为:Naturalia(大自然)代表常见的植物和矿物标本;Scientifica(科学的)代表科学仪器和用具;Mirabilia (美好的) 代表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在这一展区中,马修·普卢默·费尔南德斯(Matthew Plummer-Fernandez)、阿尔多·巴克(Aldo Bakker)以及MAD建筑事务所带来的设计作品与有关自然主题的历史影像共济一堂,自然天成与人工制作、绝妙融合。展览中的珍奇屋中还陈列着很多手稿和设计师所设计制作物品的磨具、器具。可以说“珍奇屋”是呈现设计师灵感的本来面貌的最好形式。

阿尔伯特·伦格-帕契,《真蕨》,约1925年,明胶银盐印相,17.4 × 12.4 cm(不含边框),18.1 × 13 cm,1986年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Albert Renger-Patzch-Archiv / Ann & Jürgen Wilde / Adagp, Paris,图片© Guy Carrard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马修·普卢默·费尔南德斯,《数字原生代 1L》,2012年,3D打印(石膏、墨水)和环氧树脂,36 x 10 x 9 cm,2017年购藏,© 马修·普卢默·费尔南德斯,图片 © Bertrand Prévos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设计与奇幻”

“每个展览都是一个故事”。


展厅现场最多的设计应该是——椅子,而每把椅子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故事和结构。丹麦设计师路易丝·坎贝尔(Louise Campbell)设计的躺椅《慢浮雕》。椅身是由激光切割的铝片制作而成,表面由手工覆盖了多种彩色的棉线和羊毛线,灵感来源于哥本哈根应用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银质小碗。她在设计中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采用了重复几何图形增长的有机原则“对于重复图形的实验”。几何图形在这里既具有装饰性,也同时发挥着结构性的功能。外形的曲线契合了人体工学,令整把椅子好像一张三维毛毯。

曼纽埃尔·希门尼斯·加尔西亚,吉尔·瑞特辛,《体素椅1.0》,2016年,3D机械打印椅子,挤压拉伸PLA塑料(聚乳酸),82 × 60 × 49 cm,2017年购藏,蓬皮杜中心 ,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图片© Philippe Migea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体素椅1.0》以透明且可生物降解的 PLA 塑料为材料,由吉尔·瑞思(Gilles Retsin)与曼努埃尔·希门尼斯·加西亚(Manuel Jimenez Garcia)所领导的伦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设计计算实验室(Design Computation Lab, DCL)团队运用一种新型的3D打印软件所设计。团队参考了丹麦设计师维奈·潘顿(Verner Panton)的标志性 S 形“潘顿椅”为蓝本,由一条连续的长达2.36公里的聚酯纤维打印而成。椅子以“体素”(立体像素,即 Voxel)为名,因其制作方式基于立体像素。立体像素的作用类似于像素,但在三维空间中,通常用于医学成像和视频游戏。大多数3D打印都需要一层一层地塑造物体形态,而 DCL 的软件则运用一条连续的线状材料来生成物体。在这之后,机器人将融化的塑料挤压到空气中,塑料在冷却后便迅速凝固。DCL 的软件以体素为本,允许用户对设计对象的内部进行设计构思,而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对象的表面。这一软件不仅可以创造出复杂的图案,还可以创造出更为轻巧、有效的形态,令所用材料减少到仅剩承重所需的材料。

邵帆(昱寒),《王椅》,2010年,梓木,榆木,103 × 104 × 50 cm,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Beijing,© 邵帆,Photo © 邵帆


一些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获得灵感并加以创新,例如邵帆的《王椅》重现了传统的圈椅造型,但融入了一个黑色结构,将椅子一分为二,黑色结构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将其同工业生产等话题联系起来。也有一些设计师将设计的功能与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例如周洪涛的《无题》,他以树叶作为材料来制作椅子,和椅子的功能性相矛盾的是,这件作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随着展览的进行会逐渐“衰败”,以此展现出生命的流逝。


周洪涛,《无题》,2010年,树叶,金属丝,鱼线,120 × 40 × 40 cm,Courtesy Hongtao Zhou,图片 © 周洪涛

一把椅子、一张书桌、一盏灯,都是我们人类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张摆放在房间中的椅子所呈现出的姿态不仅面对着将要席坐它的人,也面对着整个房间的场域。参展的50多位国内外优秀设计师与艺术家们共同探索装饰如何存在且影响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手工艺品与数字科技。在此,自然、科学、工艺与艺术相互激荡碰撞,构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受年代和媒介束缚的跨界场域。

罗恩·阿拉德,《Voïdo 摇椅》,2006年,聚乙烯,78 x 58 x 114 cm,2009年由马吉斯赠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罗恩·阿拉德 & Associates Ltd,图片©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罗恩·阿拉德,《可爱丽塔书架》,1996年,浸色聚氯乙烯,20 x 100 x 20 cm,2007年由卡特尔赠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Ron Arad & Associates Ltd,图片© Bertrand Prévost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 Dist. RMN-GP


图片来源于西岸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