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东 | 是风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956   最后更新:2020/12/09 10:07:5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之乎者也 2020-12-09 10:07:51

来源:新民说  刘擎


爱德华·萨义德曾在《伦敦书评》发表过一篇文章,回忆了他与福柯和萨特相遇的经历。文章透露了这三位享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分歧。


1979年1月萨义德在纽约收到一份电报,法国《现代》杂志邀请他赴巴黎出席一个关于中东和平问题的研讨会,电报的落款人是波伏娃和萨特。他在惶恐之中竟然怀疑这是个玩笑,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如同收到艾略特和沃尔夫的邀请去《日规》杂志的办公室做客”。他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确认这份电报的确属实,随即接受了邀请。萨义德那时已经44岁了,刚刚出版了《东方主义》,并由于积极介入中东政治问题而为人注目。为什么他仍然会为收到这份邀请而惶恐?因为在他心目中“萨特一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知识分子英雄之一。在我们时代的几乎每一个进步事业中,他的洞见与知性天才都发挥了作用”。


萨义德到达巴黎后,在下榻的宾馆中收到了一个神秘的通知:“由于安全原因,讨论会改在福柯的家中举行。”第二天上午萨义德赶到了福柯的居所,几位与会者已经就座,波伏娃在谈论她去德黑兰组织示威的计划,却迟迟不见萨特露面。他对波伏娃的喋喋不休没有好感,而且觉得她虚荣得无以争辩。一个小时左右波伏娃就离开了。


在福柯的书架上,萨义德发现了自己的著作《开端》,这使他高兴。但福柯表示自己对这个研讨会无可贡献,一会儿就要去国家图书馆。福柯与萨义德之间的交往一直是友好而亲切的,但他从不愿对萨义德谈论中东政治问题。直到福柯去世之后,萨义德才渐渐明白其中的原委。他从福柯的传记中获知,1967年福柯在突尼斯目睹了反犹太主义的疯狂,便中断了在那里的教学工作返回巴黎。但后来突尼斯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告诉萨义德,福柯的离去是由于当时与一名学生的同性恋关系“败露”,被大学当局驱逐。萨义德不知道哪一个版本的故事更为真确。后来他从德勒兹那里得知,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福柯因为倾向于支持以色列而与德勒兹争执,这两位一度最亲密的朋友也渐渐疏远。


萨特终于到场了,被一群助理和翻译簇拥着。使萨义德深为吃惊的不只是萨特的苍老与憔悴,而是他在讨论中几乎一言不发,消极而冷漠。只有他的助理以权威口吻不断插话。萨义德打断了讨论,坚决要求听到萨特自己的发言。最后获得的是萨特事先准备好的两页文稿,其中只有对埃及总统萨达特陈腐而空洞的赞美,而对巴勒斯坦的诉求则不置一词。萨义德终于明白,自己一直被萨特在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中的英雄故事所迷惑,其实萨特始终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同情者。萨义德带着对萨特的极度失望回到纽约,这是他们之间仅有的一次会面。次年,萨特的去世仍然使萨义德深为哀恸。


《汉娜·阿伦特:为了这个世界的爱》(Hannah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是阿伦特传记作品中较有影响的一部。可以肯定的是,萨义德读过这本书,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个“史料”。不幸的是,他所征引的“史料”是作者的一个“笔误”。美国《高教纪事》资深编辑作家Scott McLemee就此采写了一篇报道,透露了其来龙去脉。


这部传记在1982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修订在今年11月推出了第二版,其中作者伊丽莎白·杨-布鲁尔(Elisabeth Young-Bruehl)更正了初版中的一个重要错误,涉及阿伦特与犹太恐怖主义组织的关系。传记第一版中提到,阿伦特曾在1967年和1973年两次捐款给“犹太保卫联盟”(Jewish Defense League,JDL)。JDL于1968年在美国建立,具有恐怖主义倾向,曾涉嫌策划几十起暗杀、爆炸和其他恐怖事件(在其攻击目标的“黑名单”中就包括萨义德)。JDL的行为甚至受到犹太人的批评。例如,著名的犹太组织“反诽谤同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曾谴责JDL的“种族主义、暴力和政治极端主义”。但实际上,阿伦特从未对JDL捐款,她第一次捐款时JDL甚至还没有成立。杨-布鲁尔在传记的第一版发表之后才发现,阿伦特所捐助的是一个和平主义组织──“犹太人联合呼声”(the United Jewish Appeal),对自己在匆忙之中造成了重大失误后悔不已。


在第二版的序言中,作者用一个注释特别指出了这个失误,同时也披露,萨义德曾引用这个误传,并对她更正的要求置之不顾。在1985年秋季号的《批判性探索》(CriticalInquiry)中,萨义德发表《差异的意识形态》一文。其中写道,“虽然阿伦特在战前帮助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但她始终批评犹太复国主义的主流……不过,她在1967年曾给JDL捐款,在1973年又捐了一次”。这篇文章发表时,JDL的创建者开始对以色列政治发生影响,鼓吹要将所有阿拉伯人从以色列驱逐出去。这个关于阿伦特的误传无疑对她构成了严重却不实的指控。


杨-布鲁尔在读到萨义德的文章后大惊失色,立即写信给萨义德和《批判性探索》编辑部,解释这一错误的来由并表达了深切的歉意,她在信中恳求,如果文章结集重印请一定对此予以更正,“你可以对我说任何话,是我罪有应得,但请不要继续对阿伦特以讹传讹”。但是,萨义德从未给她回复,而且只字未改地将这篇文章收入在他1986年出版的文集中。杨-布鲁尔在新版序言中说,“萨义德拒绝对此予以更正,使这个错误被更为广泛地流传”。


但问题在于,究竟是萨义德没有收到过杨-布鲁尔这封信,还是他不愿对此更正?杨-布鲁尔认为,他收到了信,但“他选择不作更正”。杨-布鲁尔近年也在萨义德生前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但从未就此与他进行当面交涉。对于去世不久的萨义德来说,这是否也构成了一个不实的指控呢?对此,我们大约需要萨义德的传记作者以后来澄清了。


本文节选自《纷争的年代》,刘擎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