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陆平原个展“有情世界” | 宝龙美术馆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259   最后更新:2020/11/06 10:42:21 by 叮当猫
[楼主] 另存为 2020-11-06 10:42:21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Emily V. Bovino


“Womanifesto”2008年驻场计划。来自 Womanifesto 档案库。亚洲艺术文献库收藏。图片提供:Womanifesto。


1997年至2008年间,就在亚洲地区的双年展逐渐成形之际,泰国的女权主义双年展“Womanifesto”力图构建艺术和行动主义的联网,推行性别平等和社会经济正义。

通过历届集会,“Womanifesto”不仅连结了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中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而且将女性问题与环境行动主义和经济再分配联系在一起。由男性主导的泰国艺术界关注个人才华而非集体智慧,而背后是更广泛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城市/农村阶级紧张局势以及诸如2008年泰国与柬埔寨之间的柏威夏(Preah Vihear)边境冲突等民族主义暴力事件,这些都成了“Womanifesto”讨论的问题。

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n Art Archive,以下简称AAA)的研究总监谭鸿钧(John Tain)在“社群筑织”(展期: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中勾勒出“Womanifesto”的历史,并展示了在秋季启动的数字化项目相关文献。这个关于女性的传略以一块黄麻布料覆盖的展示板为起点,上面附有一本“Tradisexion”的出版物——公认“Womanifesto”脱胎于这场1995年的展览活动。


六位艺术家组织并参与了“Tradisexion”(展期:1995年3月4日至4月4日)[1],其中包括 Nitaya Ueareeworakul,日后她成为最投入“Womanifesto”双年展组织的核心人物。该出版物的封面是 Nitaya Ueareeworakul 的一幅画作,其中描绘了两个女性裸体,背部扭转,手臂隐藏,双腿被拷住。艺术家自述和展签探讨了出版物编辑 Jittima Pholsawek 在她的诗《女人禁入》(No Entry for Women)中所描述的状况,即“(女性的)规矩与生俱来/无例外”[2]。

Pinaree Sanpitak, 《乳房和身体(Breasts and Bodies)》 ,1996;k.o.(Karin Obal), 《The Dakhinis of Compassion(Arms Sale)》 ,1997;Phaptawan Suwannakudt, 《Nariphan》,1996;Amanda Heng,《Another Woman 2(still)》,996-1997;Arahmaiani Rahmayani,《Don’t Prevent the Fertility of Mind 》,1997。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通过公民社会的变革来维系“Womanifesto”的使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群展“Tradisexion”后,Ueareeworakul 发现自己是双年展的唯一组织者,于是邀请从1995年于印度移居泰国的艺术家Varsha Nair 共同组织了1997年的“Womanifesto I”(展期:1997年3月2日至31日)。第一届双年展在 Baan Chao Phraya 画廊和 Concrete House 举办,正是此前呈现“Tradisexion”的艺术社群空间。

Nair 和 Ueareeworakul 计划将“Womanifesto I”安排在国际妇女节当天,就像“Tradisexion” 一样。展览包含18位女艺术家,其中9位来自泰国,9位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泰国艺术家 Pinaree Sanpitak 和 Phaptawan Suwannakudt,以及日本艺术家伊藤塔里(Tari Ito)。

伊藤塔里,《自画像》,1996/1997。展览现场:“Womanifesto I”,Baan Chao Phraya 画廊,曼谷,泰国(1997年3月2日至31日)。来自Womanifesto档案库。亚洲艺术文献库收藏。图片提供:Womanifesto。


“Womanifesto I”获得了市政府的支持,两年后的“Womanifesto II”(展期:1999年3月13日至4月4日)接待了32位受邀者。该展览于1999年在 Saranrom公园举行,由 Ueareeworakul 与 Studio Xang 共同组织——Studio Xang是一个基于当地社区的移徙儿童组织,最初是艺术家工作室和儿童艺术班的活动中心。参与其中的还有 Empower 基金会,该组织为泰国性工作者提供支持,该组织是由性工作活动家 Chantawipa Apisuk(表演艺术家Chumpon Apisuk的搭档)创立,其亦是 Concrete House 的创始人。

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在AAA的空间中到处都能看到基于手工艺的示意图片和社群活动:落地窗户上摄影作品捕捉了共同劳作的场景——正在绘画、剥皮、抓握、分类、捣碎、捆扎和编织的手。社群维系需要始终如一的细致劳作。

来自“Womanifesto I”、“Womanifesto II”的文献和“Tradisexion”的出版物均被“皮肤”所统御:手和手臂的图像聚焦于作为人体保护屏障的皮肤,通过触摸提供连接。伊藤塔里在“Womanifesto I”表演的《自画像》(1996)是媒体报道和拍摄的焦点。表演中,这位女同性恋艺术家身着乳胶西装,同自己的皮肤进行抗争。

伊藤塔里,《自画像》,1996。在“Womanifesto I”的现场表演,Baan Chao Phraya 画廊,曼谷,泰国。来自Womanifesto档案。亚洲艺术文献库收藏。图片提供:Womanifesto。


此次展出的一篇关于“Womanifesto II”的评论文章叙述了伊藤的《我作为我》(Me Being Me,1998/1999),这是《自画像》的后续作品。像1997年的作品一样,她“身着透明的乳胶衣服”,但是这次“在悬挂在树上的橡胶‘阴道’上进行‘口腔交合’”——“太裸露,太不含蓄”,评论家 Phatarawadee Phataranawik 在她的文章《怀抱中的姐妹》(Sister in Arms)如此讥讽道。在 Phataranawik 撰写的另一篇名为《大步向前进》(Great Leap Forward)的文章中,副标题“了解女性,即使对于女性本身,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展示了“Womanifesto”如何通过引发争议来培育女性之间的差异。


“Womanifesto I”的参展艺术家Suwannakudt 在“Tradisexion”的出版物中讲述了1995年妇女之间的分歧,当时泰国政府宣布将采纳当年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北京宣言和妇女权利行动纲要》:“有人……很高兴,有人不以为意,但另一些人反对。”

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学者 Amara Pongsapic 在其泰国妇女社会运动的研究中,着重指出1990年代泰国的政治转向:从“代议制民主”,亦即产生了《人民宪法》(1997-2008)——泰国第18次 、曾被誉为泰国史上最民主的宪法,后来被指控为威权主义铺垫——的政治气候,朝向“对话式民主”的公民社会迈进[3]。”Womanifesto”即是该浪潮的一部分[4]


Suwannakudt 参与了四届“Womanifesto”,包括2001年在四色菊府(Si Sa Ket province)举行的为期10天的Womanifesto研讨会。这场为期10天的“谈话节”[5]更注重营造欢乐氛围与交流而不是创作艺术。由男性艺术家 Maitree Parahom 在其家庭农场Boon Bandarn Farm组织的社区研讨会吸引了18位来自泰国和国际嘉宾,与当地工匠和学生一起开展活动。

位于泰国四色菊府,Nitaya Ueareeworakul参与开展的Womanifesto工作坊,2001。来自 Womanifesto 档案库,亚洲艺术文献库收藏。图片提供:Womanifesto。


《Enjoy》(2001)是中国艺术家尹秀珍在2001年活动期间拍摄的女子游泳照片,AAA 将其摄影放大处理,强调集结的愉悦。艺术家Lawan Jirasuradej 的视频记录展示了社群中的舞蹈,音乐制作,唱歌,烹饪,作品选集分享和编织。居住越南的芬兰艺术家 Maritta Nurmi 自嘲编织失误;金井淑子(Yoshiko Kanai)在高高的草丛中修建了一座肉欲丰腴的土垒;泰国陶瓷艺术家 Surojana Sethabutra 建造了一个泥窑,供参与者烧制陶器。

艺术家们共同观察牛,蚯蚓,猪和蟹,并向和尚提供米包和水果。在与当地学生的往来中,他们的口头禅是:“如果你有艺术头脑,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成功。”

Womanifesto工作坊,2001。来自 Womanifesto 档案库。亚洲艺术文献库收藏。图片提供:尹秀珍。


AAA的另一块展区延续了双年展对另类呈现形式的探索:《Procreation / Postcreation》,这是一份限量版出版物,于2003年通过公开征集跨性别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而创建;展览项目“No Man's Land”(无男之地),一个于2005年5月启动的网页,通过公开募集征求对民族主义的反思,其成果是73个可在线观看的艺术家项目。《Procreation/Postcreation》的88篇文章以纸箱上的图像和文字散页形式出版。在AAA展览中,一本摊开的相册呈现了此书在曼谷发行时诸多现场表演的照片。


相册上方的展板钉有小传单(ephemera)和一些投稿文件,其中包括记载了“Womanifesto I”和“Womanifesto II”参与者 Sanpitak 的作品《Noon-Nom》(2001–2002),作品标题取自一句泰国习语——依偎在乳房。根据一年前在曼谷大学美术馆,房间大小的装置作品的照片,《Noon-Nom》由合成欧根纱制成、类似枕头的乳房状物体组成。欧根纱是一种用于婚礼礼服和植物护理中的透明织物,用于收集种子和保护花朵。

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艺术家 Lawan Jirasuradej 的视频《Hands in the Coop》(2001)在AAA图书馆书架上的老式显示器上播放,其中的能指组合令人回味:手循环地进行绘图和编织动作,制作着一个如同器中之器的大型雕塑。

Jirasuradej 和 Sanpitak 作品并置展示,他们持续的图像运用了高明的嵌入手法,传达出软力量:一种反对胁迫、诉说爱情与正义的政治寓言;或正如“无男之地”中的新闻报道所宣称的,通过“穿越无边界(borderless crossings)的集会来反对“消除差异”。

Lawan Jirasuradej, 《Hands in the Coop》,2001。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和泰国政府机构的资金支持下,“Womanifesto”组织了一系列棘手的项目。

例如,尽管面临边境暴力的威胁,组织者仍选择在2008年10月12日至11月15日在穷困的争议地区四色菊府开展Womanifesto驻留项目,此举表明联合组织者 Ueareeworakul 致力以行动来批判一种老生常谈(她在“Tradisexion”的文章中同样提到过),即农村“简单而寂寞”,人们往往因为城市消费主义的诱惑而离弃它。

Onanong Glinsiri, 《Togetherness & The Way We Were》,2008。展览现场:《筑织社群》,亚洲艺术文献库,香港(2020年7月16日至11月30日)。图片提供:亚洲艺术文献库。摄影:Kitmin Lee。


希望变革此观念的态度和实践是此次AAA展览的重点:在2008年上述驻留项目中,基于纺织的作品将自我转变和友谊成为展览概念和空间的核心。《Togetherness & The Way We Were》(2008)展示了泰国艺术家 Onanong Glinsiri 为每位驻留项目参与者制作的六幅编织肖像垫中的两幅作品。在AAA,这些作品描绘了艺术家本人和联合组织者 Nair的面容。

《Tunic》(2001)和《Farm Stories》(2008)由农民Pan Parahom刺绣和缝制,他是一位驻留项目参与者,曾教过 Glinsiri 如何编织。因遮挡门口的光线而得名,每扇 《Farm Studies》的 “百叶窗”描绘了从起伏土壤中拔地生长的树木。其中一扇窗里,一个女人站在鸟笼对面,笼上方的鸟模糊不清。Pholsawek 的诗《Tradisexion》描述如此克制的形象:“……禁忌/只是女性的责任。”

Pan Parahom,《Farm Stories》 (recto),2008。来自 Womanifesto 档案。亚洲艺术文献库收藏。图片提供:Womanifesto。


2020年8月12日,在一场在线巡回展览的研讨中,Nair 谈到了 Ueareeworakul 正在其家庭农场为“Womanifesto”档案建造的永久归所,以及为年底的“Womanifesto”构思遍及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集会”。正如 Nair 向她的线上对话者保证的说法,“Womanifesto”进行的团结实验一直在探索“成为女性意味到底着什么,成为艺术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至此, 在AAA的“社群筑织”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这也是AAA将自身置于“Womanifesto”精神的一次尝试——向其所管理的资源取经以构建社群,并在正值关键时刻的香港促进交流。

译者:何泳璇


[1]

https://muse.jhu.edu/article/721049


[2]

出版物无法在展览中阅读,但部分文本的翻译可以在网上找到。期刊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olume 3, No. 1 (March 2019), https://muse.jhu.edu/article/721049

[3]

Pinkaew Laungaramsri, 'Thailand: Whither Gender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Environment in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Philip Hirsch.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2017): p.479.

[4]

Amara Pongsapich, 'Women's Movement in the Globalizing World: The Case of Thailand', Women and Gender Equity 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stitutions, Resources and Mobilization, edited by Jane Jaquette and Gale Summerfield,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223; 230–233.

[5]

Varsha Nair, Womanifesto: A Biennial Art Exchange in Thailand', 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ol. 3, No. 1 (March 2019), https://muse.jhu.edu/article/72105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