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首尔MEDIACITY双年展公布新日期和参展艺术家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02   最后更新:2020/11/02 09:51:44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20-11-02 09:51:44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图片来自:NYCtourist


“What would New York City look like without the arts?”

没有艺术的纽约会是什么样的?


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在这个世界中又有怎样的价值?一些艺术爱好者们会说他们无法想象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没有艺术的世界里。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这句话放在今年来看尤为合适。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在纽约,令纽约人最引以为豪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氛围戛然而止,许多人突然进入到一种无法亲临现场欣赏艺术的生活。艺术家们更为沮丧,他们说这是世界末日的迹象。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艺术真的成了“不必要”的了吗?起码在纽约,你会感受到艺术仍然是“必需品”,因为艺术永远是这座大都市的灵魂,艺术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与世界保持联系的最诗意的方法。

纽约的Museum Mile,图片来自:One Museum Mile


2月底,第一波疫情逐渐在美国蔓延开来。3月伊始,纽约确诊病例逐日上升。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两位员工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后, 3月13日起,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首的大批艺术机构,包括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乃至画廊和其他艺术机构都在其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宣布无限期闭馆。这一突如其来的“闭馆”使整个城市瞬间陷入一种“恐慌的”“不确定的” 情绪中。人们的焦虑情绪也随之蔓延。

纽约Museum Mile中的博物馆,图片来自:One Museum Mile


#ArtAnywhere


在每公里都能遇见一座博物馆或一个艺术机构的纽约,疫情使线下的艺术氛围移到线上。美国博物馆界的领头羊,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今年恰逢建馆150周年,这座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自1870年起便屹立在纽约中央公园东边,以其丰富多彩的藏品吸引了全世界络绎不绝的访客。花费数年筹办的150年庆典,还没拉开帷幕,就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计划,所有庆祝活动只能搁置。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自3月份以来,其官方Instagram账号便开始高频率更新,与大众保持紧密的联系。其推出的#MetAnywhere(大都会无处不在)话题标签,在展示、分享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转移了大众的焦虑情绪,排遣了隔离在家的种种负面情绪。

#Metgalachallenge 的热门帖子,图片来自:Twitter


大都会另一个别出心裁的举措是在线上搭建“时装秀”平台。原定于每年五月举办的时装盛事Met Gala因疫情遗憾取消,大都会适时将这一年一度的时装以及艺术界的盛会搬到了线上,推出了#Metgalachallenge (大都会慈善晚会挑战)的话题标签,让大众在线上分享自己模仿名人的穿着打扮,云走秀,这一新的“时装秀”形式受到大众的追捧。一时间,各种惟妙惟肖、或忍俊不禁的真人秀占满了各大社交媒体版块。人们在娱乐中排遣“禁足”在家的苦闷。此外,博物馆还与日本游戏公司任天堂推出新款游戏:“动物森友会”,让大众能在玩游戏的同时,还能在线上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添加到自己的虚拟空间。


动物森友会中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缓慢重启,凝聚人心


在经历了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关闭之后,8月29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疫情和Black Lives Matter运动,迫使博物馆重思定位,纪念建馆150周年的展览“大都会的前世今生”如今也必须回答更沉重的问题: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这座博物馆,或任何一座世界性的博物馆,如何在今天给出一个交代?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的前世今生"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大都会的前世今生"这一展览中250多件各门类中最高级别的藏品,大体上按照入藏大都会的日期,陈列在10个章节中。这种不同寻常的组织原则,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大都会的成长图景。展览的精彩之处在于观众能欣赏到一些重要藏品难得一见、引人入胜的并置:米开朗基罗的画作与埃及雕像交相辉映;缅甸的竖琴与佛兰芒的蕾丝相邻而坐;梵高和罗丹的作品,与来自孔戈王国的Mangaaka权力人物雕像、以及理查德·阿维顿的玛丽莲·梦露肖像摄影一起出现。展览的开放叙事,在冲突和隔阂加剧的今天至关重要。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的前世今生"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纽约历史协会则带来一个谦逊但动人的新展“需要希望:被隔离的纽约市”(Hope Wanted: New York City Under Quarantine),呈现纽约人的口述历史和摄影,为几个月内经历了数以万计的死亡、社会动荡、经济不安全和日常生活突然被颠覆的人们带来一些情感上的抚慰。展览在西76街的博物馆庭院开幕,图片印在防风雨的面板上,音频内容可通过手机访问,展览另设一个露天故事亭,邀请参观者拨打语音信箱号码,讲述他们的隔离经历,其中一些记录最终将被该机构收藏。


纽约历史协会“需要希望:被隔离的纽约市”展览现场
图片来:纽约时报


古根海姆博物馆闭馆期间,负责照顾中断的展览“乡村:即未来”中生长的西红柿的室内植物专家大卫·利文(D**id Litvin)每天中午仍会从位于上西区的住处穿过中央公园,到博物馆照顾西红柿。博物馆无法开门迎接观众的时候,临街的玻璃窗为纽约人带来观看的安慰——人们站在人行道上,隔着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一丛健康生长的樱桃番茄树和一辆非常大的拖拉机。在每收获100磅的樱桃番茄后,博物馆会将果实捐给非营利机构City Harvest。


古根海姆博物馆“展览现场”和照顾樱桃番茄的大卫·利文
图片来:纽约时报


尽管纽约的美术馆陆续重开,但与数百人共处一室看展仍令人感到有些不安。哈莱姆的工作室博物馆(Studio Museum)趁新馆建设之时,策划的户外展览——纽约艺术家克洛伊·蓓思(Chloë Bass)的第一次博物馆个展“寻路”(Wayfinding)在圣尼古拉斯公园迎接人们。

工作室博物馆“寻路”现场,图片来自:博物馆官网


展览以关爱和关注为主题,在此时变得更有意义。"寻路 "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有多少关怀是耐心?生活中有多少是应付?有多少爱仅是关注?。写着这三句问题的三块“广告牌”摆放在公园各处,镜面反射出上公园和周围的城市景观,灰色字体因此几乎完全消失了,变得很难看清,也许因为这样的问题本就很难回答。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爱纽约!

©️Milton Glaser

纽约艺术圈的“危机年”,各界助力


缓慢重启中的美术馆及各类艺术机构,在疫情笼罩下,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上的窘迫。其中缺少各类捐助的中、小型博物馆受到的冲击最大——这一类型博物馆损失了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五十的年运行预算。例如,位于纽约下东区的移民租客博物馆(Tenement Museum)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和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深受来自各地游客的欢迎。之前,百分之七十五的运营成本来自门票所得,突然闭馆后,这座博物馆难以维持日常运营,不得不大批裁员以维持岌岌可危的现状。原先雇佣的七十五名兼职员工全都被裁员,十五名全职员工也未能幸免。这种危机感也在其他中小型博物馆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纽约下东区的移民租客博物馆,图片来:NYC Magazine


以大都会为首的一批纽约艺术文化机构积极向美国联邦政府和纽约州政府寻求经济资助。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经济刺激计划:7500万美元投向艺术文化行业,7500万美元用于人文素质教育,5000万用于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虽然这些数目看似庞大,但还是无法满足各类艺术机构所需要的经费。

除了联邦和州政府及时拨款资助外,一些纽约本土慈善基金会也向受到冲击比较大的博物馆伸出援手。9月22日,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推出了一项名为RBF Culpeper Arts & Culture program的项目,拿出150万美元来资助纽约市各类艺术文化机构以及那些以往不被主流博物馆看好的艺术家群体。受到资助的博物馆有巴里奥博物馆(El Museo del Barrio)和纽约城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巴里奥博物馆首届三年展呈现艺术家Lizania Cruz的作品

《讣闻:美国梦,1931-2020》,图片来博物馆官网


安德鲁·梅隆基金会(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也慷慨出资500万美元资助各类艺术机构。除此之外,当代艺术基金会(Found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s)和国家青年艺术基金会(National Young Arts Foundation) 成立了名为 “Artist Relief ”(解救艺术家)的组织,他们共同出资1000万美元,以单笔5000美元的资助金发放给那些因为疫情而陷入经济窘迫的艺术家们。

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一些因为热爱纽约,并在这个城市有着极高知名度的艺术家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积极地帮助纽约的艺术圈恢复生气。享誉全球的德裔英国摄影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联合了自己的基金会Between Bridges(桥梁之间)发起了一项名为“ 2020 Solidarity”(凝聚2020)的项目,帮助那些小型非盈利艺术机构渡过难关。沃尔夫冈联合了全世界各类艺术家,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明信片,以每张50美元的售价,在其网站上进行限量贩卖,所筹款项均用于资助纽约的独立艺术机构及各种小型文化产业。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静物》,2020年

图片来自:2020 Solidarity


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时,纽约艺术界在自救的同时,也在尽一切可能治愈受到重创的城市。纽约的艺术之光让我们能切实感受到艺术是不可或缺的,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有艺术的陪伴,人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这场突变。这是艺术的魅力,也是人性的高光。(撰文/郑灵云,编辑/童亚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