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观点|傅丹:残余的优雅,暴力的痕迹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197   最后更新:2020/10/23 10:39:32 by 小白小白
[楼主] 服务员 2020-10-23 10:39:32

来源:佩斯画廊


洪浩,“万相之三十六”,2020,布面油画及塑形材料 ,120 x 195 cm © 洪浩


香港—佩斯画廊将举办中国艺术家洪浩个展,呈现艺术家过去20年间的多系列代表作品。洪浩的艺术探索与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相关性。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员,洪浩的作品始终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及艺术直觉,并在的试验中不断发展新的艺术实践。是次展览将于佩斯画廊 H Queen‘s空间进行,自2020年10月29日开始持续展出至11月28日。


艺术家洪浩从2001年开始几乎坚持每天将日常物件进行扫描,最终用图像处理软件将这些扫描图像按照他的理念进行拼贴,组成庞大的画幅——“我的东西”系列,每一个被扫描的物件图像小到仿佛一粒像素,在更大的尺度上构成图像。这与照相机和被拍摄者保持距离的“观看”不同,相机镜头是视觉的替代者,扫描是零距离的“感受”,扫描镜头看到的总是与我们的眼见相反。扫描图像在视觉上将对象平面化,像拓片一样而没有拍照的虚实远近。此外,扫描由于对事物能够做到最精准的平铺直叙,并和实物保持着等比关系,因此它有着一种客观的绝对性和强烈的证据感。

洪浩,“我的东西-结算07(下)”,2008,数码扫描彩色合剂冲印,120 x 216 cm © 洪浩

洪浩,“负部之六”,2009,数码扫描彩色合剂冲印,120 x 205 cm © 洪浩


这种通过扫描将物品的单个立面成为庞大图像洪流中的一粒像素的手法,同样被运用于“负部”系列。艺术家将消费文化中的物质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正部状态,这是人们大多数时候所看到的常态,物质的功能与价值属性等主要信息大都留存于此。另一种则是负部,是被压在下面,被忽略和不被看到的。它更多反映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感和形状,却让人很难从中知其外表。于是出现在屏幕的影像就是如此一堆有着不同质感的抽象形状,物体原本的功能与包装被抽离了,它使我们在对其价值的判断上发生着犹豫。


近年来,洪浩的创作则从扫描大量具象物品走向抽象,逐渐减淡色彩直至仅保留轮廓。使用的艺术媒介也变得简单,用镂空模板填充颜料,最后将模板撕去,保留厚重的色块。——这一手法在本次展出的“反光”、“有边”、“万相”系列中均有体现。这些作品对物质自身的社会属性及物质性的消除更加彻底;艺术家将材质的知性也作了取出,直接把物体放在画布上用笔去拓它的边界,以至视觉上仅留下形状的线条,变得更为纯粹。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洪浩的自画像,是从生活物品提炼出的最终元素——轮廓。洪浩通过这些作品所呈现的是一个抽象的视觉,但这种抽象却源自非常具体的现实,它不仅体现着艺术家对于具象与抽象对立性的置疑,同时展现了其看待现实、理解价值的独特角度,这其中正呈现出艺术家自我意识的释放。

洪浩,“有边之世界三十”,2020 ,布面丙烯及塑形材料,140 x 140 cm  © 洪浩

洪浩,“反光二十九”,2018,布面银箔、塑形材料及铝板,112 x 180 cm © 洪浩


展览中还展出了洪浩的“雅集”系列作品。该系列忠实于古画的形式、构图及色彩,每一幅作品都由洪浩和助手一起,根据原作,用毛笔和水墨,精心地复制在纸上,重现古画的创作气氛和方式。同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元素被大胆地加入到这些手工复制的画面上。洪浩使用 photoshop,将在过去两年内在艺术展览开幕式所拍摄的各种照片剪裁编辑,然后再插入到这些忠实复制的表现文人雅集的古画中。在中国绘画史上,雅集或文集至少自北宋起,就已经成为文人画家作画的主题之一。它们不论是记录了著名文人参加的真实雅集,还是表现了艺术家想像中与历代文人聚会的情景,都体现出“雅集”作为一种绘画主体所具备的,能同时表现写实和虚构的特征。

洪浩,“人物故事册”,2007,宣纸纸本墨水颜料及数码相片,132 x 105 cm  © 洪浩


2017年,洪浩受Dior迪奥邀请,作为10位合作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艺术家参与设计了DIOR LADY ART #2——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以他的两幅作品《我的东西-圆之三》及《藏经,2123页,世界地貌新图》为原型打造了两款手袋,并接受了NOWNESS视频专访,讲述其艺术创作的理念。




洪浩合作款,Dior迪奥供图

洪浩 x 迪奥


D:您为什么选择和时装品牌合作呢?

H:这次因为涉及到跨界,有超越性,时尚的受众面是更广泛的人群,大众文化,艺术相对更小众,让更多人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艺术是互补,受众面更广;也是挑战,需要新的关系和连结。


D:这次作品有什么故事吗?

H:与日常相关,对于物质的消费,每个人离不开消费,习惯这个节奏,缺少对现实观察。人和物的接触过程也是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一个契机,过度的需求被社会赋予的需求,把每天使用的东西视觉化地罗列出来,会发现不同的东西。


D: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了这两件作品融入包包的设计中呢?

H:是我的系列里面比较成熟的,做的时间比较长,是一个延续,或者轮回,涵盖了不同的思考,加起来20年的过程是我对艺术的一种看法,不同的视觉呈现面貌把我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体现出来。

洪浩,“藏经,2123页,世界地貌新图“,2000 © 洪浩

洪浩,“我的东西-圆之三“,2006 © 洪浩

洪浩合作款,Dior迪奥供图


关于艺术家

洪浩

生于1965年,中国北京

洪浩198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目前工作和生活在北京。自三十年前的成名作“藏经”系列开始,洪浩以敏锐的艺术直觉与恰当的距离感保持着对当代社会的冷静观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员,洪浩的艺术探索与时代价值体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在认识与表达层面与社会变化保持实时的共振。无论是洪浩早期作品中针对全球格局下本土文化价值及身份认同的思考,还是自 2001 年延续至今的对于消费社会的档案学式的研究,均反映出洪浩冷静而节制的美学趣味背后对于社会现实的强烈介入愿望,并在持续三十年的创作探索中构建出一套稳定而自洽的价值认定系统及视觉系统。洪浩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即频繁地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洪浩的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广泛收藏,包括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国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