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经验 | 胡介鸣《14天》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048   最后更新:2020/10/16 10:55:36 by 开平方根
[楼主] 点蚊香 2020-10-16 10:55:36

来源:打边炉ARTDBL


深圳木星美术馆馆长Windy


受访:吕红荣(Windy)
撰文:钟刚


每次见到深圳木星美术馆创办人、馆长Windy,她都会非常坦诚地讲述她在做美术馆过程当中的遭遇。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美术馆的馆长,她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棘手的事情,也经历了一些摸索办馆的问题和烦恼,但最终,这些事情都被她抛之脑后。

她最近决定自己来干,为之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希望将木星美术馆打造成她心目中的样子:有温度,没有壁垒,年轻人爱来,依靠门票收入就能实现自我循环。

相比她过去在其他行业所遇到的挑战,做美术馆所遇到的问题,显然是一些新的问题。我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和紧张。

我们分别在Windy的美术馆办公室和后海的家中交谈了两次,她直截了当地跟我说,“我哪里讲得不好,你可以批评我的”。她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刚开始做美术馆时,很忐忑,会很在乎大家的议论和批评,自己压力很大,但后来发现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就不能有太多顾虑。

“做美术馆,尤其是做一个私人美术馆,如果不能让自己开心,那做这个事情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她放弃了外聘馆长的计划,并坚信一个美术馆的路,还是得自己来走。Windy告诉我,在摸索过程当中,她对美术馆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越来越坚定和不愿意妥协。

以下是我们谈话的内容,依照惯例,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1空间的内容

木星美术馆从去年12月开馆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大家可能会好奇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在深圳临近香港的这个保税区做一个美术馆,以及我们到底要做一个什么类型和什么定位的美术馆。过去我谈得不多,大家也有一些议论和猜测,我并没有去作回应,我总觉得应该先做,然后再说。

木星美术馆开馆后,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学习,经历了这个过程,也坚定了很多东西,过去我们有一些要把美术馆的规模做大的雄心和抱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不应该把资源和精力都消耗在一个巨大的空间的开支上,而是更应该关注空间的内容,以及这个空间到底要与怎样的人群建立连接性。

目前我们美术馆面积缩减到目前的3500平方米,馆虽然不大,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保留了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配置了文创区、儿童区和一个咖啡馆。我想一个有口碑的美术馆,与展厅面积和美术馆的规模没有直接关系。

排队购票的观众,以“90后”为主


2成长性

虽然我们放弃了对规模上的想象,但我们依然希望木星美术馆能够有比较好的成长性,但它的成长性不是一个物质性的空间和规模,而是我们希望能够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和策划好每一场展览,这是深圳速度之下需要放慢的一种新的工作。

我们是私人美术馆,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完全靠自有的资金来支出,所以我们非常需要摸索出适合美术馆自身发展的计划。既然决定做好这个美术馆,就需要用心经营让它良性地发展。

我们将美术馆展厅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针对年轻艺术家群体,或者说比较实验性的艺术家的展览,童昆鸟的个展就是我们这个青年艺术家项目的一个开始;另一个部分是回应潮流文化,做一些时尚与潮流相关的展,正在展出的《紧急迫降》就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很快到12月份,我们还联合上海艺仓美术馆,将推出鲍勃·迪伦的展览,鲍勃·迪伦不仅是一名歌手,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曲家,更重要的是他也是一名画家。

除了这些在票房和人气上有目标的展览,作为立足中国的当代美术馆,我们还会策划一些艺术史上绕不开的艺术家的大型个展。明年3月底,我们将推出黄锐在木星美术馆的个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位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的展览,让大家感受到木星美术馆在策展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和表达,我们会把他的作品放在艺术史的视野当中考察,但这不会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展,我希望让走进美术馆的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这个展览和作品的温度和情感。

黄锐老师的展览和韩国艺术家崔正化展览,会是我们明年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展览。

艺术家童昆鸟在木星美术馆个展现场


3共在的时间

我是2012年开始进入文博行业,策划的文物展曾得到国家文物局和文物交流中心的认可,我自认为在这个领域当中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每次看到很多观众排队看我们策展的展览,我都特别欣慰,因为通过我们的工作,给大家带来了精神的享受和启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做木星美术馆之前,还有这么一段经历,我在这个行业默默工作了8年,收获非常丰富,也很感激与博物馆人相处的日子,至今和这个领域的朋友仍有深厚的友谊。

我对当代艺术一直有兴趣,我常常在思考文物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共通的地方,若有机会,我想一定要做一个让文物和当代艺术展开跨时空的对话的展览。很多艺术家非常深层次的创作源泉,往往来自于历史及传统的文化。

美术馆对我而言是精神的圣殿,因为好的艺术品,是精神财富的物质化,每个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收藏一个作品,事实上也是在收藏一段故事,更是在收藏一段自己和艺术品之间共在的时间,这是非常难忘的时刻。做美术馆,我就希望与更多人分享艺术带给自己的感动和启发。

我的收藏包括非洲原始艺术,欧洲古典主义的文物,也收藏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就有收藏的冲动,不经意间就有了一批陪伴自己的收藏。相比国内艺术的市场,日韩和欧美的艺术市场理性得多,所以我的大部分收藏,都是在国外的画廊及艺术机构购买的。比如现在似乎很火的盐田千春,我是她很早期的收藏者,我是被她的作品感动,这些年陆续收了她的不少作品。

木星美术馆也想做盐田千春的展览,我们也在和她的工作室和画廊有过沟通。听说国内有一个美术馆会将日本森美术馆的展览平移过来,我非常开心,真的发自内心,这证明大家都对盐田千春作品的认可。艺术家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美术馆的展览。


4良性循环

文博行业的经历带给我的启发是,一个好展览是可以通过票房收回成本的,如果有赞助商的加入,甚至可以盈利。美术馆虽然是非盈利机构,但也要在有收益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有充足的资金去做好下一个展览,进而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木星美术馆是收门票的,木星美术馆除了努力扩大影响力去提升票房销售,也在建立会员体系的发展,大家成为木星会员(会员是300元一年),就是对美术馆的发展的支持,会员多了,木星美术馆才会走得更远,更长久。观众成为木星会员,可以不限次地看展览,木星美术馆一年的展览至少5场以上。会员的数量,应该是美术馆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估项。


5教育

我们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也希望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在木星美术馆开馆时,我们就邀请了参与建设美术馆的劳务工人回来美术馆参观我们的展览,他们是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进入他们辛苦劳动过的美术馆,他们对美术馆和展出的作品,虽然都不太理解,但却明白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他们为之付出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木星美术馆在运营中,不定期会邀请不同的群体走进美术馆,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走进美术馆,包括我们熟识的一些金融界的朋友。我很欣慰当他们走进美术馆,了解了这些艺术家和作品的故事,他们已经慢慢喜欢这个地方,开始扩张他们的朋友圈,也许某一天,他们也成为了艺术收藏者。他们也开始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美术馆,以及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的兴致会如此之高。

“紧急迫降:潮流太空舱”展览现场


6年轻人

我们美术馆主要的观展人群是年轻人,女性观众占的比重也比较高。我们有一段时间很好奇,为什么我们美术馆的观众群以年轻女性居多,后来发现她们很多都是从大众点评网和小红书上知道木星美术馆,大家在这些社交平台上讨论我们的展览,展示自己在美术馆的美照。拍照打卡,这的确是让年轻人接近艺术最快的方式。对于深圳这样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做美术馆就得面对这个群体的需求,把握她们的潮流动向。终有一天,她们会融入艺术的场域中。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那些喝奶茶打游戏的年轻人吸引过来,这可能对我们艺术从业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当然了,要做好这件事情也不容易,并不是依靠所谓的IP就能带动流量,今天的年轻人对内容的要求非常高,一个拥有高票房的展览,需要在内容和传播上都有非常专业的工作介入。

7有趣

无论是吸引年轻人,还是邀请布展工人回来看展,我都有自己的看法,走了很多弯路,我觉得美术馆不应该陷入某些圈子,更不应该只是为行业服务,既然是公共机构,就是公共艺术传播主体,它还是要把重心放到观众上,去研究观众,引导观众。

但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宣导”,而是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点,让他们意识到美术馆是一个周末可以选择的地方,美术馆自身不应该去设置屏障,而做到有趣,并不意味着“不专业”或“业余”。

“紧急迫降:潮流太空舱”展览现场


8激发空间

美术馆会有很多的壁垒,比如专业上的壁垒,圈子的壁垒,甚至一些约定俗成的“美术馆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但木星美术馆非常明确一个方向,就是不做一个为自我设限的圈子型美术馆,它应该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平台,大家不仅愿意来看展览,也很乐意来参加我们的夜间party。我们还计划将美术馆的天台开辟成一个激发空间,让一些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在天台上发生。

我们美术馆离边境线只有50米,只有两三百米与香港隔岸相望,美术馆的天台,有非常开阔的视野,能够看到绵延的深圳河,能看到香港米埔郊野公园的自然风光。大家来到美术馆,可以有各种动因。大家愿意将自己的闲暇时光放在美术馆,无所谓专业和不专业,看懂与否都不重要,大家对美术馆不再敬畏,不再回避,而是心向往之,那我就认为我们美术馆是成功的。


美术馆在保税区内,是因为保税区政策对艺术品的便利条件,我相信等过了疫情期间,海外的艺术交流展览在木星会多起来,文化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9自己走路

通过在木星美术馆的筹备和运营的这段日子,要做好美术馆,还是需要让美术馆自身这个组织和机体慢慢发育和成长,虽然初期会很稚嫩,虽然也会入坑,但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是美术馆要发展和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必须经历的艰辛。

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美术馆的运营者和工作人员需要在磨砺中成长,美术馆的发展之路,也需要自己一步步去走,这没办法被某种资源所替代。

10一意孤行

我越来越相信和感受到,每个美术馆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与节奏,没有一条美术馆的成功定律适用所有美术馆。要做好这件事情,可能也需要一点一意孤行。

木星美术馆之所以选择今天的方向和道路,是因为我坚信今天的美术馆,不应该只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以激发观念和创造的文化综合体,我希望木星美术馆也能成为这个类型的代表。


*文中用图由深圳木星美术馆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