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奥弗顿,让坚硬、残存的材料多了一丝谐趣和浪漫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918   最后更新:2020/09/24 10:12:30 by 天花板
[楼主] colin2010 2020-09-24 10:12:3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工业革命初期,1872 年11 月13 日的黎明,一位期待全新美学革命的青年画家用肆意大胆的笔触,快速捕捉着法国勒阿弗尔港港口在迷雾笼罩下的日出之瞬。这幅以光的语言为主旋律的油画作品名叫《日出·印象》((Impression, soleil levant),而创作者正是法国艺术家克劳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2年后,巴黎讽刺画报《Le Charivari》的记者、艺术评论人路易·勒罗伊(Louis Leroy)在一场展览中看到了该件作品,称“一幅墙纸图案的初稿,也比这海景画更完整”,并揶揄称莫奈为“印象主义”画家。不料略带着讽刺意味的“印象主义”一词被莫奈和“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的同僚们欣然接受,从此也被人们所沿用。就这样,“印象派”有了统一的名字,《日出·印象》成为了印象派的开山之作。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1872,50×65cm,布面油画 ©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回到 2020 年的此刻,透过Bund One Art Museum的窗口眺望一路之隔的黄浦江畔,微波摇曳的江面和缓慢的行船,与当年画中的法国勒阿弗尔港确有几分相似。在这间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上一栋精巧历史建筑的美术馆展厅内,只需一个转身就能回望原作,验证这一联想——今年初秋,这件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终于达成了它于中国的首次亮相。

在“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中,《日出·印象》与其它46件绘画作品一同在Bund One Art Museum内展出,包括《伦敦查灵十字桥,雾中烟云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鲁维尔海滨》《海滩上的卡米耶》等共9件收藏于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的莫奈经典作品。

克劳德·莫奈,《帆船,夜晚印象》,1885,54×65cm,布面油画,©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克劳德·莫奈,《特鲁维尔海滨》,1870,38×56cm,布面油画,©Marmottan Monet Museum, Paris.


展览集丰富的影像资料与3D沉浸式展陈设计于一体,以揭开印象派画作背后的故事;同时别出心裁地将策展理念建构于对“日出”的当代演绎之上,让印象派所象征的“光明和新生”之象同疫情肆虐的当下发生对话,挖掘其时代新意。可以说,该展览是继去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落地上海之后,中法艺术文化交流中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传奇背后,莫奈的东方情结

究竟《日出·印象》为何被视为一种颠覆了西方学院派的全新绘画形式?为了清晰揭示这背后的特殊意义与传奇故事,展览将莫奈画作与一系列影像资料穿插呈现,互为补充与验证。

展览通过影像展示当代学者们结合天文、气象等现代科学推测《日出·印象》的创作情形,图片来源:TANC

从19 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与生活方式之变,到一批青年学院派画家的大胆出走,从伦敦到巴黎——莫奈的灵感之旅,“无名画家展览协会”及相关作品的舆评风波,再到当代学者们结合天文、气象等现代科学推测《日出·印象》的创作情形等,层层递进地构成了关于该幅画所代表的印象派之诞生的完整叙事。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有趣的是,展览第三单元特别阐释了当时的东方艺术对西方审美革命的重要影响,展出了包括葛饰北斋、北尾政美在内的一系列19 世纪日本艺术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正是来自莫奈的个人收藏,他曾用这些作品来装饰其吉维尼的居所。在创作《日出·印象》之前,莫奈甚至将自己的一些画作称为“中国画”。对此,马摩丹莫奈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玛丽安娜·马蒂厄(Marianne Mathieu)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谈到:“欧洲从19 世纪下半叶起,通过版画、漫画书等形式发现东方艺术,并产生兴趣。对当时的西方艺术家来说,东方艺术是全新的事物。东方艺术作品在色彩使用层面十分率性,线条简洁,且采用了摄影式的作画视角。这些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都是非常大胆的,给予了他们一种崭新的视野。而第一批对东方艺术感兴趣的艺术家也恰恰是第一批印象派爱好者,其中部分画家会通过艺术交易商,拿自己的作品交换日本版画与漫画书。当然,西方艺术家并非一味照搬东方艺术,而是借鉴绘画主题的选择,其中包含着一种分享。”

克劳德·莫奈,《着日本装束的卡米尔·莫奈》,1876年,波士顿美术馆藏(非本次展览展品)

当代语境下的“日出”新生

在此次展览呈“U”字形的布展路线之中,莫奈的画作被两位当代艺术家——维琪·科隆贝特(Vicky Colombet)和热拉尔·弗朗格(Gérard Fromanger)之作所环绕、承接。二人皆深入研究莫奈的艺术多年,除了沿袭印象派对光影与自然景物的执着之外,更创作、发展出了各自崭新的绘画语言。他们的作品是当代艺术与印象派琴瑟合奏的见证,也代表着新生与当下鲜活的艺术。玛丽安娜·马蒂厄强调,这种对“现在”的关照亦是此次展览的重点主题:“‘日出’是具有普遍价值、永不过时的主题,是一直具有现实意义的。不论在莫奈的时代还是今天,都是如此。特别是如今这个刚刚经历疫情的特殊时期。所以我们在展览中引入当代艺术家,展示当代的日出景象,亦在日出的希望之中汲取力量。”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展览现场维琪·科隆贝特作品,图片来源:TANC


其中,科隆贝特采用了抽象画派的方式展现她对自然的沉思。此次展出作品是科隆贝特专门为上海展览所画,描绘着她对《日出·印象》“未完成”的水面光影的无限遐想,与莫奈的原作密切呼应。且科隆贝特的创作也受到东方文化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故被呈现于展览的第一部分,架起了莫奈画作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桥梁。

科隆贝特这样描述自己的风景画创作: “我画风景,但是我在自己的工作室作画,我眼中的绘画就好比园丁和他的花园,画笔就好像速度、移动、方向和风,而画布则是土地。”为了深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家特地选用莫奈曾大量使用过的紫罗兰色、翠绿色,以波纹肌理来直接描绘水面,融合鸟瞰视角和自然印迹以勾勒周围的景物倒影,并有意忽略烟囱等原作中的工业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科隆贝特特意使用从矿石中提取的自然颜料,经研磨、粘合、稀释等一系列加工后,以充满手工艺感的环保方式进行创作,使得颜料表面自带沙粒般的粗糙质感。艺术家也希望借此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引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展览现场热拉尔·弗朗格作品,图片来源:TANC


展览中出现的另一位当代艺术家弗朗格则采用了与印象派全然不同的绘画方法。作为具象派的一员,弗朗格的创作着眼于永恒和象征主义,并且注重探索绘画的诗性,而非忠实再现瞬时所见。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化为极简的轮廓线与明丽的纯**块,在拼贴、扭转、弯折的立体面上演绎光影与时间性。弗朗格所作的《日出·印象 2019》中,日出不再似人间风景,反而像是来自宏观宇宙视角。

热拉尔·弗朗格,《日出·印象 2019》,2009年


基于现代人接受自然触动的全新方式,弗朗格试图找到属于“现在”的表达方式。他如此描述:“我们每年围绕太阳要走上 9.3 亿千米,相当于每秒 30 千米,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画家必须从这一信息中获得的想象,发生属于今天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有关今天的人们会如何画出一幅《日出·印象》,以在两个相距近 150 年的时代之间创造不同,更有关如何延续莫奈式“离经叛道”的创新精神,打破既有思维定式与规则,再次创作出划分过去与未来的颠覆之作。

印象派系列展览之续章

提供此次展览所有展出作品的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也是全世界收藏莫奈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其大部分的莫奈藏品来自莫奈之子米歇尔的捐赠。

马摩丹莫奈美术馆外景,图片来源:博物馆官网

在2014 年中法建交 50 周年之际,40幅来自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的莫奈作品和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12幅真迹曾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展出,国内的首个莫奈专题展引发了观展热潮。该展览也标志着巴黎马摩丹莫奈美术馆与中国艺术机构展览合作的开端。采访中,玛丽安娜·马蒂厄透露,2021 年 3 月,该馆还将为中国观众带来包含德加、雷诺阿在内的多位印象派艺术家超50幅作品的大师展。她表示,未来,马摩丹莫奈美术馆也期盼有朝一日能将中国艺术家之作呈现给法国观众。“艺术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氧气,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这在疫情隔离时期也一样。我们从艺术中获取关键力量,它也帮助我们馆方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找到特别的解决方式,让我们能以不同的方式生存下去……而一个展现当下的鲜活艺术的展览是最佳途径,” 玛丽安娜·马蒂厄说到。(采访/撰文 Wenti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