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尹秀珍个展“未知” | 成都知美术馆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18   最后更新:2020/09/24 09:56:59 by babyqueen
[楼主] 天花板 2020-09-24 09:56:59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袁璟


“雕塑之所以可以产生互动,并不是因为你可以使用,而是在于你可以与它们进行交流”。


生长在美国田纳西州的艺术家弗吉尼亚·奥弗顿(Virginia Overton)自小看着祖父修理栅栏、机器,对于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鲜明的对比,让她对工业城市中周遭的物更为敏感,而这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敏锐触角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在她的作品中。她惯常使用拾得物来传达自身对于城市/农村空间的感受,因此她的“收藏”包括木材、毛发、捡来的木块、废弃的汽车部件以及废弃的工业建材等,这些被人们或者说被时代遗弃的物品,构成了她通过艺术进行诉说的元素。

弗吉尼亚·奥弗顿(Virginia Overton)



弗吉尼亚·奥弗顿位于布鲁克林的工作室


奥弗顿对自然环境的深切感受,也让她在特定场地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发现那个特定环境的材料,并让自己的作品融入那个环境。作为首位在苏格拉底雕塑公园创作委任作品的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由一辆有着喷泉装置的废弃卡车构成,对应于苏格拉底雕塑公园作为纽约工业区的前身,这样一种创作被展览总监Jess Wilcox称赞为“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于日常物件的反思和迭代,同时也展示了她与周遭环境积极而融洽的合作关系”。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大器晚成)》, 2018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可移动)》, 2018


相较于这些对应公共空间的创作,奥弗顿对于日常物件的反思及感受在画廊空间内的呈现,或许稍显不同。在画廊原本不具备特定语境的空间里,奥弗顿则是以其作品间的对话、交流生成了一个属于她自身的语境。在香港白立方最新呈现的展览中,观众或许能够以更为浓密的观看状态,感受她所青睐的来自于物的“内在性召唤”


弗吉尼亚·奥弗顿“荒原独处”展览现场,香港白立方,2020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老虎之眼)》,彩绘铝,99.7 x 106.0 x 15.2 cm,2019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双曲线)》,彩绘铝,153.7 x 133.4 x 15.2 cm,2019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作品《无题(老虎之眼)》(2019)由红色标牌的分割部分组成,拼凑成一个近乎标准的正方形,而中间则是一个椭圆形的空洞。同样地,《无题(双曲线)》(2019)则是将黑色标牌连接成有着光滑弧度的曲线。无论是前者闭合的几何形状,还是后者开放性的形态,似乎都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作品的留白之处,这恰恰是几何图形与材料本身引发人们的触觉联想所形成的视觉经验张力,将人拉到某种由严谨的、以几何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现代世界的边缘。与此同时,材料表面的坑洞、擦痕、掉漆等种种细节都在提醒人们这些物品的历史,时间通过这些痕迹得以延滞。它们是从装饰在高层商业建筑大厦外立面的标牌中挽救下来的,它们不仅是消费社会符号化的一种具体承载,同样也反射出人类置身于自然与机械这两种强大作用力的夹缝中而不断遭到扭曲和异化的尴尬处境



弗吉尼亚·奥弗顿为展览“荒原独处”所回收的废旧材料 © Virginia Overton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复古几何)》,彩绘铝,188 x 94 x 86.4 cm,2020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 White Cube (Daniel Terna)


它们被奥弗顿置于作品中,内化为她自身的艺术语言,在各个作品之间流动、传递信息。即便观众没有辨识出广告招牌的实体,但在那些时间、空间遗留的痕迹中,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这些连贯的痕迹仿佛在低吟一般,将观众身处的空间与现实空间相隔离。正是这种与现实的疏离感,让眼前的广告标牌幻化成为另一种叙述的语言,将人们置身于作品营造的情境之中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11粉色》,铝制卡车轨道、彩绘铝、荧光灯, 霓虹灯和五金件,248.9 x 48.3 x 7.6 cm,2020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White Cube (Daniel Terna)


在作品《无题#11粉色》(2020)中,奥弗顿则展现了霓虹灯(这一符号象征)与拾得物的并置,一根铝制卡车横杆——用来覆盖卡车车底边缘的长金属条——靠墙安装,并与一根弯曲的铝条合为一体,两者相互连接的弯曲边缘则以一条粉红色霓虹灯勾勒出来。与此相呼应一般,作品《无题(5)》则是将LED灯置于广告标牌之后,让柔和的粉色光芒透过遗留的铆钉孔洞,让原本坚硬冷酷、“伤痕累累”的材料多了一丝谐趣而浪漫的色彩。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5)》,彩绘铝、LED灯,76.2 × 76.2 × 15.2 cm,2020年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可以说,奥弗顿“顺从”着自己对物的感觉,并对它们进行重塑。她似乎是在倾听物品本身发出的声音,并依此将各个散落的物品重构在一起,无论是顺滑的曲线,还是出其不意的凸出,她的重建并未遵循某种秩序。正如她自己对于雕塑作品的沉迷源自于“雕塑之所以可以产生互动,并不是因为你可以使用,而是在于你可以与它们进行交流”,奥弗顿所做的便是通过与物品的交流,将其内在的时间、历史、属性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抽离、感性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从她的作品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自由以及无限多样化的可能,提供给人们更为开放、更具普遍性的解读,同时也不局限于她美国南部的成长背景以及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认知。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繁荣)》,彩绘铝,228.6 x 101.6 x 76.2 cm,2020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 White Cube (Daniel Terna)


在令人印象深刻的纽约高线公园委任创作中,奥弗顿用砖块完全填满皮卡后车厢,将作品置于高线公园旁的层叠型停车场中。作品对应于高线公园的历史,同时也成为都市汽车文化的一种投射。在她看来,“世界上各个地方都有卡车”,尽管她成长的环境影响了她对于材料的选择,但她更为注重的是“材料本身的经济性,尽可能地实现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她的作品意在唤起人们对于物品价值的反思,以及由此关联的对生活、文化的思考。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2012-2013


故而,奥弗顿所创造的叙事空间没有特定的指向,没有地域的限制,也没有可参照的对象,可以说是一个平行于现实空间的崭新而随机的世界。偶遇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原初的感知力,随之得以脱离固定且重复的日常生活,宛如独自身处荒野之中。

弗吉尼亚·奥弗顿,《无题》,彩绘铝,180.3 x 156.2 x 15.2 cm,2019 © Virginia Overton. Photo © White Cube (Theo Christelis)


视频素材和图片来源于白立方及网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