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望个展“埃迪亚物”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174   最后更新:2020/07/25 20:52:23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展览预告 2020-07-25 20:52:23

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王璜生:呼 / 吸
策展人:顾铮
2020.8.2 - 9.27
龙美术馆(西岸馆)第2展厅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王璜生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艺术蜕变,他把这些许多是以假借的材料构成的作品,在一个复杂的空间场域里加以重新组合,构建起了一种新的现实,既超越了实有其事的现实,也重构了一个与因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所生成的心理现实更为一致的现实。它由艺术家的强烈现实感引发与引导,却又进入到超越现实的更高现实中去,由此导向一个由独特的美学反抗所导致的美学奇观。”

——顾铮


龙美术馆(西岸馆)将于2020年8月2日至9月27日举办 “王璜生:呼 / 吸”个展。展览由著名视觉文化学者、上海复旦大学顾铮教授担任策展人,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协办。

展览原定于2020年2月15日开幕,因“新冠”疫情而延期举行。展览的议题与当下人类面临的危机境况高度契合,这毋庸置疑地让本次展览本身所具备的预言性和隐喻性显得更加深刻,也恰如其分说明了艺术家对生命及人类关怀的前瞻视野。

《呼/吸》,装置、影像、声音,尺寸可变,2019


此次展览是王璜生继2017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边界 / 空间”展之后的又一个阶段性大型展览,主要展出《呼/吸》、《风之痕》、《谈话》、《白梦》及《疫期日记》、《箴象》等装置、影像、声音及水墨系列作品。

《呼/吸之八》,纸本水墨,669×69cm, 2019


“王璜生:呼 / 吸”的另一同名展览,也将于8月15日至9月22日在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展出,由奥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Tayfun Belgin策展,展出大型装置《界》《缠2》以及影像、摄影作品《呼/吸》《风之痕》《线·构图·现实》等。

《呼/吸之八》,纸本水墨,198x180cm, 2019


“呼 / 吸”是王璜生此次个展的关键意象。装置影像《呼 / 吸》将 “氧气瓶”作为生命急救手段的象征,交织着对生命消逝的感怀和对生存的希望。策展人顾铮如此评价:“在当下这个我们仍然处于与新冠病毒奋力抗争的时期,王璜生所选择的氧气瓶意象是一个一语成谶的意象。在今天全世界曾经一度为呼吸机的短缺而焦虑苦恼并加紧生产呼吸机的时候,氧气瓶这个意象所提示的呼吸之于人、之于生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就不需要任何说明而一目瞭然了。”

《风之痕·飘07》,艺术微喷,63x36cm,2020


《风之痕》系列作品包括了拓印图像、动态影像、静态摄影以及声音等多种素材。艺术家尝试将绘画创作与多种艺术表现媒介及手法综合交叉运用,构成作品、视觉、心理、空间、时间等之间新的关系及多种新的可能性。

《风之痕·飘09》,艺术微喷,63x36cm,2020


“我尝试着将绘画创作与多种艺术表现媒介及手法综合交叉运用,构成作品、视觉、心理、空间、时间等之间新的关系及多种新的可能性。而对生命的感怀及关注一直是我艺术创作关心的主题,生命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人与人的关系,也面对各种各样不测的病与毒等等。生命也许很脆弱,很无奈无辜,但生命也很轻盈,也很自在很美丽。将这样像风一样的生命之‘痕’记录下来,风吹过,留下微微的痕,也带走曾经的痕。”

《风之痕黑白001》,艺术微喷,70x46cm,2020


对生命的感怀及关注是艺术家关心的主题,在此组作品中,随风飘动的长带沾染红色“血迹”如招魂的旌幡般一路起伏地飘舞于荒野和空城,提示一种无法命名的危惧与恐怖。危机意象融于各种综合的视觉媒介,人类不可知的危机险境在该作品中被尽致表现。

《谈话》,雕塑装置,2014


《谈话》雕塑装置是用生活用品表现王璜生关于对于舒适与尖厉的思考,沙发能够传递“舒适”的感知意象,却又在此被塑造成冰冷的、坚硬的、灰暗的质感,透明的外壳让作品内里的尖利铁丝网显露无疑,在视觉上和感觉上形成强烈冲突。“谈话”这一命名与作品意蕴相呼应,它是发生在日常中的普遍事件,但在特定的文化情境里,“谈话”就如“喝咖啡”一样具有特定而模糊的涵义。

《白梦02》,艺术微喷,100x72cm,2020


装置及摄影作品《白梦》源自日常化事物,以来自于路边遗弃的床垫这一现成物,通过摄影对被王璜生所附着于这个现成物表面的绑带图像与床垫局部结构的再度组合(也是开发),获得了新的意象。床垫的意象与标题“白梦”交缠,从内至外地破除出多重意义——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梦想孵化装置。一面凝视自我与现实,一面召唤想象与思考,王璜生对生命以及现实危机的拷问作用于物像之上,演化出更深刻直接的面貌并与观者共享。

《疫期日记200214》,纸本设色拓印 ,69x48cm,2020


《疫期日记》系列集中呈现了王璜生疫情期间的感触与思考。面对汹涌而来的自然病毒与社会之病,艺术家深刻思考了关于艺术介入社会的作用,以艺术为工具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历史记录,同时将病毒肆虐期间自身情绪的波动反馈于作品中,表达在此特殊状态下对生命的抗争、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创伤、生命的珍惜的思考,将切实的生命体验作为创作资源。

《疫期日记200204》,纸本设色拓印 ,69x48cm,2020


顾铮认为:“《疫期日记》这部作品,以来自纱布的具象肌理与抽象的构成结合而成的图像,抽象、概括了疫期的具体日常与生命体验,定义了一个特殊时期的性质。

《疫期日记200217-2》,纸本设色拓印 ,69x69cm,2020


范迪安也评论:“王璜生的《疫情日记》是一个蕴含着关切与关注、混合了思考与感受的创作系列,他用综合的媒介和象征表现的语言述说了生命的存在与消逝,表现了哀挽、拯救与希冀的复杂意绪。”王璜生在该事件中借助艺术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亦以此带有人文关怀地为观者提供重建内心秩序的环境。

《箴象191216》,纸本水墨设色,249x249cm,2019


《箴象》系列是艺术家本人对当代世界所弥散的焦虑、不安、动荡等负面问题有感而发,因此亦找到新的角度和方式:采用“纱布”这一带有伤害和救赎双重深意的特殊媒材,再利用红色染料拓印。王璜生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战争与准战争,冲突与准冲突;区域与全球、左派与右派、贫穷与疾病、经济与危机等等尖锐矛盾的复杂情绪,在《箴象》系列中材料、颜色、意义所交织出的冲突感下显得更为触动人心。

《箴象191218》,纸本水墨设色,209x137cm,2019


正如策展人顾铮所说:“在图像泛滥的当下,王璜生不以简单的图像来讲述他对于当代现实的看法,而是以基于现实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的物像来可视化由物所生成、所规定、所展现的生命日常与危机。”

整体经济环境的高速发展使人类极易沉溺和迷失在醉生梦死、表面富足的日常里,而王璜生立足于物像的作品语言作为对人类放肆行为的回击,恰恰要驱逐那些虽安稳却又如泡影般脆弱的幻想,激活观者已被麻痹、被腐败的生活理念与生命态度。王璜生从司空见惯的现成物,无论是氧气瓶、铁丝网、还是封口胶带或纱布绑带,来提示现代生活与文明的悖论,转换、强化其意象中的痛楚、不安与紧张,营造出生命生生不息却又时时危急的警讯意象。”这正是生命“呼吸”和“呼吸”日常的不息探讨。


关于艺术家

王璜生,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协策展艺委会副主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等。2000年至2017年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痕/间”,波恩当代艺术馆,波恩,德国2019

王璜生:不息之线”,香港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19

“王璜生:边界/空间”,德累斯顿美术馆,德累斯顿,德国,2018


2004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2013年获北京市颁发的“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创办和策划“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CAFAM双年展”、“CAFAM未来展”和“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等大型展事。曾为“韩国光州双年展”评委,希腊“视觉中的奥林匹克”国际展评委,“CCAA奖”评委,“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专家组评委等。

“王璜生:边界/空间”,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2017

“谜园:王璜生艺术展”,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2015

“王璜生:象外之象”,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19


王璜生曾在国内外多家文化机构及美术馆举办个展。他的作品主要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英国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意大利曼托瓦博物馆、德国霍夫曼收藏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广东岭南美术馆等。

创办策划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8

创办CAFAM未来展,首届“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

创办CAFAM双年展,第二届“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4

策划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中华世纪坛,北京,2013


关于策展人

顾铮,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曾任2012年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2017-1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九届中国艺术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光圈》(纽约)杂志国际顾问,《欧洲摄影》(柏林)编委,《中国摄影》编委。著有专著多部,并在国内外策划多个摄影展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