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默多克注资巴塞尔艺术展母公司,会是好事吗?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328   最后更新:2020/07/22 11:00:54 by 点蚊香
[楼主] 展览预告 2020-07-22 11:00:54

来源:烟囱PSA


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

Shanghai W**es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Works of Shanghai Biennale

时间:2020年7月31日 - 2020年11月15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2楼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联合主办:中华艺术宫

票价:免费


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今秋盛大开幕之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0年7月31日至11月15日隆重推出“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重现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历届上双参展作品,涵盖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本次展览作品多来自于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历年来的上海双年展藏品。展览还将设置两条相互对照的文献线索,分别是以大事件串联的时代发展脉络,以及由诸多艺术家提供的私人物件、照片、资料所形成的个体文献。通过将个人记忆汇聚入历史汪洋的叙事框架,展览将谱写出一段独具情感、波涛涌动、奔流不息的上双过往,以期在一个被迫减速与停摆的后疫情时期,给予观者引古证今的感触与启迪。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为:

穆依纳克·比斯瓦思、常青、陈钧德、陈劭雄、陈箴、威廉姆·德·罗杰、丁乙、方力钧、瑞吉娜·侯赛·加灵多、谷文达、洪浩、胡项城、黄永砅、季大纯、莱安德罗·卡茨、梁绍基、梁硕、刘庆元、刘韡、罗永进、毛焰、森村泰昌、鸟头、邱岸雄、曲丰国、Raqs媒体小组、尚扬、苏拉比·夏尔马与特贾斯维尼·尼南贾纳、申凡、加干迪普·辛格、王天德、翁奋、细胞小组、夏俊娜、夏阳、向利庆、萧勤、徐震、严培明、杨振中、张恩利、张洹、张健君、张培力、张羽、张正刚、周长江、周春芽、周滔、周铁海、周啸虎 (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涛声依旧,澎湃如昨


创立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经过24年数代美术馆从业者的学术坚持,现已成为国际最重要的艺术双年展之一。上海双年展不仅是每两年一次的国际艺术事件,更是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生产的重要源泉。


上海双年展最朴实的创立初衷便是为中国艺术家构筑与世界有效交流的平台,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全球最前沿艺术思考和创作的窗户。上海双年展创办人方增先(1931-2019)在第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展言中写道:“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国际级的美术展览,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选择和平等交流,这是艺术的高尚理想,也是历史的必经之路。”首届上海(美术)双年展“开放的空间”主要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画家的架上绘画,其中也不乏诸多调动综合材料进行实验创作的作品。此外,展览更是呈现了陈箴、谷文达、张健君三位活跃于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装置作品。

’96上海(美术)双年展场在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456号)展出时馆外立面,1996年。周春芽供图。

’96上海(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1996年。丁乙供图。

张健君,《TAI CHI ·迪斯科》(96上双展览现场),1996年,影像,11'46''。张健君供图。

张健君与李山在上海美术馆新馆开馆展的展厅,展墙上是陈箴的油画作品《气游图》系列作品,1986年。张健君供图。


创立以来,上海双年展始终处于一条不断自我革新与拓展的前进之路,始终扎根于上海本土,“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以跨文化、跨领域的方式来演练东方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命题”(许江语)。1998年,第二届上海(美术)双年展“融合与拓展”以 “继承与拓展”和“吸收和融合”两大板块梳理并展示了水墨这一中国传统媒介在当时文化环境下的新动态。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在前两届的奠基之上开展了重大的突破,去掉了名称中的“(美术)”,开始广泛接纳装置、影像等更多样的作品形式。同时,上海双年展开启了策展人制度,并将国际策展人和艺术家引入上双的展览版图,让不同的话语发声并构建积极的对话。自此,上海双年展成为了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双年展。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成立了“新闻中心”,借助多渠道媒体的宣传力量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有力驱使参观人数逐届攀升。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正式成立了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并推出了上海双年展官网。2012年,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地迁移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学术委员会和主策展人制度的创立及推行之下,上海双年展以“重新发电”为契机,开始与这座曾为南市发电厂的城市记忆建筑共营互生。

2000年上海双年展严培明作品现场。严培明供图。

梁绍基,《自然之度B》,1996年,摄影,彩色C-Print,70 x 49 cm x 5件。梁绍基与香格纳画廊供图。

2000年上海双年展梁绍基参展作品《自然之度》创作现场。梁绍基供图。

2000年上海双年展梁绍基参展作品《自然之度》手稿复制件,手稿,A4×4页。图片来源于中华艺术宫艺术档案。

2000年上海双年展周啸虎参展作品《水调歌头》展览现场。周啸虎供图。

2000年上海双年展张培力参展作品《同时播出》展览现场。张培力供图。

2000年上海双年展黄永砅参展作品《帽子/灯罩》展览现场。沈远供图,©中华艺术宫。

上海双年展的面向丰富多样。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讲述了中国当下新型城市建筑的发展,及其居民的生活样态。2004年,第五届“影像生存”则致力于呈现可视化世界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技术与人文的多重关系。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以设计为起点,试图弥合艺术与实用之间的对立。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则以“世博剧场”的视角观测世博主办城市上海,“排演”就是试验,就是发掘出此时此刻的多种可能性,并将双年展剧场打造成一个多领域、跨媒介的公共现场。上海双年展现今已成为了一个跨学科协作与跨领域对话的平台,其所涉及的话题及产生的影响已辐射到城市研究、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更广泛的领域。

张洹,《塞魅丽》及《<塞魅丽>纪录片》,2009年,歌剧及纪录片,歌剧时长2小时40分,纪录片时长30分钟。张洹供图。

上海这座率先拥抱现代性的国际大都市赋予了上海双年展有机生长的丰沃土壤,同时也给予了策展人和艺术家源源不断的思考动力。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策展人侯瀚如认为上海精神内核在于“文化开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及积极性的创新态度”。这届双年展将上海的发展进程视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城市的文化定位。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聚焦了在迅猛发展的城市之中工作、迁徙与生活的“人”,展览的核心版块邀请了国内外约20位艺术家针对上海的地标区域“人民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并作为创作起点。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则将视线从上海的社会现象转移至现代化社会结构形成的内核。2018年,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则援引了美国诗人e.e.卡明斯和中国古代神话的“禹步”洞察当今加速发展的世界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刘韡,《都市风景》,1999年,摄影,数位喷绘,301 x 605cm。刘韡供图。

杨振中,《我吹》,2002年,影像装置,14分29秒。杨振中供图。

2004上海双年展徐震参展作品《当、当、当、当》展览现场。徐震供图。

上海双年展始终与其所在地发生积极的互动,将其触角探入城市腹地,将展览空间游牧至街头巷尾。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开创了城市馆,邀请了世界各地逾三十个城市参展,并将这些力作分布至外白渡桥-圆明园路-四川北路-南京东路一线的城市历史建筑之中。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以“城市车间”为名延续了城市馆的概念,选取了上海在文化与商业上都具有代表性的“淮海路”及其延伸地带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馆分展场,以艺术的方式激活上海最具活力的艺术长廊。2016年,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则在三个月的展期中,通过城市项目“51人”发现与观察城市中形形**的个人故事。2018年,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禹步”采用“城市展览馆”、“城市影院”、“城市考古队”等多种途径为公众提供别样的观察生活视角,深入挖掘出上海独特的人文魅力。

左上: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布莱恩·朱更参展作品《鲸类学》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右上: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腹地艺术团参展作品《城市之声》表演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左中: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何塞·卡洛斯·马蒂纳德参展作品《所有共和集之于一(立体声现实环境 12)》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右下: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左下: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乔恩·鲁本参展作品《洛瓦西克的房产销售》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2012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柏林空间实验室(小组)参展作品《国际幽灵1号:理查德·鲍立克》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2014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新天地“景观城市”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左上、右上:2014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K11购物中心“生产之镜”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下图:2014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民生现代美术馆“人机未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左图:2016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展览现场。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供图。

右图:2016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51人”纹身活动现场。“定海桥”供图。

左上:2018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姚瑞中参展作品《巨神连线》展览现场。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供图。

右上:2018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补时-多余美术馆展览现场。补时供图。

左下:2018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吉尔·马吉德参展作品《提案》放映现场。补时供图。

右下:2018年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池田亮司参展作品《data.tron [WUXG***ersion]》展览现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供图。


海浪声声拍岸响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当下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之一。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从第1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2届“融合与拓展”、第3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4届“都市营造”、第5届的“影像生存”,第6届“超设计”、第7届“快城快客”、第8届“巡回排演”、第9届“重新发电”、第10届“社会工厂”、第11届“何不再问”,直至第12届“禹步”,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承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关于PSA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互动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敬请期待第13届上海双年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