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神秘参与 | 明当代美术馆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50   最后更新:2020/07/11 10:08:29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毛边本 2020-07-11 10:08:29

来源:打边炉ARTDBL


6月14日,2020年第五届OCT凤凰花嘉年华的重头活动——OCT TALK“吹水集:林间十问”,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举办。论坛以问题的形式展开,编辑、艺术写作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是当天的10位演讲者之一,她提出的问题是:自出版,是自娱自乐还是自作自受?


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发表前经过演讲人的审校,文中用图,如无特别说明,均由赵梦莎提供。本文编辑:陈思敏、黄紫枫。


在这些年从事与自出版相关的实践中,我很少去自问。反倒是身边的朋友、因为abC艺术书展认识我的人,常会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还能撑多久、盈利模式是什么?我想借这个机会好好回溯一下这几年的工作,和大家讲讲我是怎么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以及这个环境的。

什么是自出版?自出版的意思其实非常单纯,就是自己出版,它不是真的自娱自乐,有可能是自作自受的事情。今天,我们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是以自己作为一个单位开始的实践,这跟个体的行动力非常相关。2015年,我们在国内最早开始做艺术书展,推荐艺术家书或是和这个文化相关的创作方式的内容。对我们而言,自出版只是一个传播的手段,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以艺术为前缀的创作实践。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1798)


那么,艺术家是如何使用出版这一渠道去表达自己的?历史上,大家会公认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1798年出版的《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是艺术家书早期的典型代表。也因为威廉•布莱克的多重身份,他的出版行为非常天然地覆盖了传播的功能。有很多艺术活动、思潮的流派,包括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现代主义,到后来的包豪斯,都会经常使用出版的手段对他们的艺术主张进行宣传。

爱德华•鲁沙(Edward Ruscha)《26个加油站》(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 1962)书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鲁沙(Edward Ruscha)在1962年用石板印刷的方式出版的《26个加油站》(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书中呈现的是他从洛杉矶开车到俄克拉荷马的途中,在66号公路沿途拍摄的26个加油站。从书的角度来说,《26个加油站》能够提供的信息非常少,它不是通过文字在讲述一段旅行经历,而是利用完全客观的图像,借助书这一媒介的特点,与他的影像观念做了很好的结合,让大家能够通过书感受到连续的影像。


在国内,大家对徐冰老师和蔡国强老师在“艺术家书”尝试上的认知度比较高。徐冰老师是国内最早的艺术家书展览——《钻石之叶:百年全球艺术家手制书》的发起人之一,强调在国内普及艺术家手制书的概念;蔡国强老师利用爆破烟火的方式,创作了九本《危险之书》,并以公共拍卖的方式让收藏者参与到创作当中。在书籍设计界,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书籍设计前辈——朱赢椿老师,他的作品曾获得过“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奖,他的《设计诗》尝试以文字具像化的方式进行排版设计,这一创新也给国内书籍爱好者、设计师带来了很大的灵感上的启发。

《叙事癖》,由烟囱和左马于2009年创办


而对于年轻的当代创作者们,他们并不认为艺术家书要做得非常稀缺、甚至去强调其作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存在,而是看重媒介和传播的属性。比如,温凌一直以漫画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便自然地以出版物的形式发表;烟囱和左马在2009年创办的一本漫画刊物——《叙事癖》,每期与不同的艺术家合作,刊载他们的漫画;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土漫画刊物《SPECIAL COMIX》(SC),是由一批国内独立漫画的年轻创作者共同发起的系列出版物。这些自出版行为极大的刺激了同辈独立漫画的创作者,也引发了上个十年国内漫画创作自出版的小高潮。


李维伊则是比较早从设计的角度诠释图像,并进行相关研究的当代艺术家,同时她也是一位艺术出版非常积极的实践者。比如《麻将》这本书,借由麻将图像让读者在翻阅时体验如同洗牌的过程;杨圆圆不仅是一位影像艺术家,她的作品经常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题目开始,从文献到展览现场、包括做书来完成整个项目,她也参与发起过艺术家杂志《次根》。


2007年,abC团队开始了我们自己的自出版计划——夢廠DREAMER FTY,以书作为载体,将自出版的生产方式作为艺术创作的表达途径,搭建起创作个体间的合作。


在泛文化领域的独立杂志也是艺术出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博客时代脱胎的电子杂志到聚焦特定文化的纸质刊物集合了一批今天都活跃在一线的媒体人。跟广义上的传统纸媒、期刊杂志不同,艺术家、设计师或者说个体创作者,他们做的杂志通常基于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观点表达,这些出版更像是对现有系统缺失的补足。

“百年艺术家书(A Century of Artists Books)”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MoMA官网

abC艺术书展2018·北京


回到“艺术书展”,在中文语境中其实含混的指代了两种概念:一种是展出艺术家书的展览(exhibition),二是艺术家书的展会(fair)。比如,199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百年艺术家书(A Century of Artists Books)”展览,曾介绍了历史上百位艺术家用书的形态创作的作品,也记录下这100年间艺术家书对印刷、设计技术的推动——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家书”的展览,相比之下,abC在做的工作更像是艺术家书的展会。

Printed Matter在纽约切尔西的老店(7 Lispenard Street,1977-1989),图片来源于Printed Matter官网


谈到艺术家书的展会,就要提到一家非常老牌的纽约机构——Printed Matter。这是一家专营艺术家书的书店,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收藏、销售、宣传、推广艺术家书为一体的平台,同时也是纽约艺术书展和洛杉矶艺术书展的主办方。Printed Matter对于我而言是同类艺术机构、组织的鼻祖。他们在创办纽约艺术书展的时候肯定无法想象,16年后全球已经有超过150个艺术书展在全球各地的城市举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变化。

abC艺术书展在2018纽约艺术书展上


在接触艺术书展的初期,我们最常听到的词汇可能是“Zine”。Zine最早是从“Fanzine”演变而来的,它是从一个社群粉丝文化中发展出来的词汇。历史上第一本Fanzine是由科幻迷在1930年出版的《彗星》(The Comet),现在看来设计装帧非常简陋,看上去就是用订书机把纸张订在一起的抄本。


Zine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和地下摇滚圈产生紧密联系,并自上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当时的地下音乐场景拥有大量的乐迷,他们借由小报、Zine的方式交流、传播各自喜爱的音乐,并记录下现场和乐手的状态,所以早期Zine的普及与摇滚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期的中国则面临重大的社会转型,自出版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出口。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激发了人们对诗歌、写作的创作,《今天》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自出版刊物。


实际上,自出版并不一定如大家想象的那样,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序和制作过程。有时候,一张纸就可以折成一本十页的小书;一些小众印刷方式就可以做出小批量的出版物。比如Riso工作室,因其可供选择的特别颜色和小量印刷的优势,在创意行业一直备受欢迎。

今年是abC创办的第五年,我们通过每届艺术书展的观众抽样调研发现,在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的艺术书类型是图像类的,比如插画及漫画,其次是设计、摄影、文学与艺术写作、印刷工艺与书籍设计……同时在艺术书展的受众调研中显示,女性占据了72%,而其中2%选择不以二元性别作为自我定位,作为一位女性,我觉得这是让人很骄傲的事情。

在市场发出“纸书已死”谶语的多年后,自己做书、自已出版、自我组织等一系列以“自self-”做定语的行动却在中国有兴起之势。自出版真的可以鼓励独立思考、鼓励自我行动吗?它的存在是为了保住城市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在创作之路上找到同好,当然它也可以什么都不是。而这一路上,注定充满着自我教育、自力更生、自娱自乐和自作自受的故事。


演讲中所提到的出版物

按演讲提及时间先后排序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1798)

超现实主义在巴黎出版的第一期《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e, 1924)

爱德华•鲁沙(Edward Ruscha)《26个加油站》(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 1962)书影

Riva Castleman, A Century of Artists Books, Museum of Modern Art, 1994

蔡国强《危险之书》

朱赢椿 《设计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Zine 《54boy》、《FMB》、《One Day in My Life》by 温凌

温凌一直在用一种与他同辈艺术家非常不一样对方式做创作——以漫画作为表达,也是因为他创作的漫画形态,他很早就开始了出版物的实践。

李维伊《麻将》

杨圆圆《次根》

由科学通信社(Science Correspondence Club)出版的《彗星》(The Comet, 1930)书影

由北岛、芒克等诗人创办的诗歌刊物《今天》(1978)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西方文化运动,而中国大陆则面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脆弱敏感,自出版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出口。1978年的北岛、芒克等诗人在北京东郊的农民房内自主印刷了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刊号;手刻蜡版,手工油印。但不出两年时间,《今天》就被彻底禁止。在这两年过程中,编辑部的成员们围绕着这九期《今天》,以出版为渠道凝结成一股力量。他们召集到了更多热爱诗歌的人,举办诗会,协助举办首届《星星美展》,并自出版个人诗集作为《今天》副线系列丛书。几乎同一时期到1980年代初,全国各地高校也兴起一批自主出版的文学刊物,如北京师范大学《出航》,武汉大学《珞珈山》,南京大学《耕耘》,中山大学《红豆》等等。

《叙事癖》,由烟囱和左马于2009年创办

《SPECIAL COMIX》(SC)

《青年的选择》


生活在北京的年轻地下漫画创作者创办的《青年的选择》,书的形式就像是一个DV带一样。

《迷妹》,出版:惬意忙(Monday OFF)


艺术家叶甫纳和策展人毕昕从自身创作和研究方向上延展出来的刊物惬意忙(Monday OFF),第一期《迷妹》研究的是粉丝文化。

《untitled folder》

《LOST》

《LOST》是由一批生活在上海对时尚造型师和时尚文化研究者合作的一本关注亚洲的刊物

《轮墩》

这本书的研究更加漫无目的,它拍摄的是中国各个地方随手可见的水泥墩子。

《Dong》出版:夢廠DREAMER FTY | 项目发起:戳客戳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