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回声 | 虚拟交流,人民的新型**?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153   最后更新:2020/07/06 11:05:16 by 蜜蜂窝
[楼主] 服务员 2020-07-06 11:05:16

来源: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延续其自创馆以来的文献研究线索之一,即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史,在2020年开始发起针对中国当代艺术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展览史的研究。该项研究在第一阶段邀请了艺术家、写作者郭锦泓共同工作,以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艺术创作,及同时期的文学、影像为研究文本展开,并将在2020年7月至10月间把此间的经验、问题及思考进行题为“玻璃阁楼五歌”的线上分享和讨论之后,所有的线上内容也将整理成册,在OCAT研究中心图书馆陈列展示。


玻璃阁楼五歌

Polyphony in OCAT Institute Library

Five Chapters of the Glass Attic

巴比伦的朱红色

7月12日 19:00-20:30

主讲人:郭锦泓

腾讯会议:603 472 181


《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将 “疯女人”——当代女权主义中十分著名的研究意象——与代表着“体面”与“隐蔽”的看不见的阁楼经由简·爱的故事叙述出来。这个看似疯癫的、遵从自我内心的、与“社会规则”所要求的框架截然相反的自然人,这个与时代相反的疯女人,才是我们今天在面对越来越严迫的现实时所必须要面对的珍贵意象。

而那木制的阁楼在新的纪元中随着新的诡魅演变,已然成为完全透明、可为四面观众所见的阁楼。在后冷战五十年中,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与资本的诡计、保守宗教与地缘政治的争夺、巨头们在经济与国家威权中的制衡,及至今天全球范围内在瘟疫、阶级、种族与性别斗争中的挣扎——像每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一样,诸种“玻璃阁楼”应运而生,被安置在矛盾的各个角落,将所有与时代背离的群体置于其中,意图转移公众与威权的矛盾。

再让我们将视线转移到1990–2000年间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发展中我们所耳熟能详的的符号:“F4”“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和“艳俗艺术”在十年间浓缩展示了西方半个世纪的发展结果。在这十年中,我们懵懂迷醉,不知疲倦地产出、模仿并试验着所有可见的媒介和表达。但是,在我们提到的这些现象级别符号中,活跃的艺术家基本没有女性的身影。当主流的男性艺术叙事以虚无、平淡和荒诞的生活来“反讽”社会时,女性艺术家则看上去好像“落后一步”,开始内卷式的探索(无形中莫名符合了简中传统社会对性别归属的粗暴定义)。

然而,女性艺术家看上去与时代真的毫无关联吗(抑或是我们的批评家及艺术史书写分析者们“使得”女性看上去毫无关联)?为什么时代一定要排除掉内卷的部分(或者说为什么在我们的语境下,内卷,就一定要被社会性排除在外)?是什么使女性意识必须通过“内卷”才能得到深入的展示?

以上诸种令人遗憾的“诡计”是我们之所以要将“玻璃阁楼”作为一个核心意象拿出来言说的初衷。五首歌,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由女性意识与思潮的崛起、拐点与瓶颈、贡献与时代分析、文本与历史、未来与忧虑出发,我们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粗浅的入门研究中与大家共同面对一个很容易被蒙蔽的真实:唯有让那个“疯女人”“娼妇”“恶女”被看到、被正视、被承认……而不仅仅只是被抽象化的 “美”,才有下一步再去谈“完整之人”的可能。


巴比伦的朱红色

Chapter I: Whore of Babylon


在《圣经》中有一个著名的意象:“大娼妇”骑着朱红色的兽与 “基督”这个横亘千年的男性偶像抗衡并瓦解“基督的教法”。随着时间的推演,“大娼妇”被逐渐完善的父权社会高亮出来,当作一切“恶的总和”。以这个最原始的女性意识抬头作为参照,在漫长的当代社会演化中,想要完整自己人格的迫切欲望几乎总是被置于“美和圣洁”的反面。朱红色的兽与“大娼妇”作为开始脱离时代的意识形态及逐渐抬头的女性意识的象征,总归要挣脱茧壳裸身与外部抗衡,再内卷质疑自身。

不同于西方一个世纪以来漫长的女性意识发展过程,亚洲女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依然在顺从着任何形式的自上而下洋流,无论那洋流是从夫从父,还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直到铁幕倒塌“冷战”之后,全球范围内对大威权帝国开始反思,大陆年轻人才大范围地在自由主义思潮中抓住自己的肉身,不管这抓住的时间是长是短。

由是,在我们所公认的“黄金十年”中,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确涌现了不容小觑的女性主义意识思潮的抬头,借各类媒介与“惊世骇俗”的身体语言,反思十年浩劫,反抗“统一意识形态”,质疑男性叙事——尽管仍有沉落入过于个体叙事的嫌疑,但仍旧是珍贵的研究样本。

本期内容旨在以西方为镜,借以分析这十年间亚洲/大陆当代艺术及泛艺术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思潮,以及这思潮与历史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撕扯,从而试图将这“玻璃阁楼”之门打开,使研究方向壁石先立。“追本溯源”地走到建筑这“玻璃阁楼”的材料之林中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一步一步使这阁楼成型。


主讲人|郭锦泓

郭锦泓出生于牧区,长于青海和俄罗斯。2011年毕业于俄罗斯皇家列宾美术学院,获油画学士学位;2012年获伦敦艺术大学优秀奖学金,2015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纯艺术硕士学位;2017年肄业于伦敦大学人类学院。2017年及2018年于305Space进行一系列个人实验项目。她目前的艺术创作是结合写作,关注个人内化于现实环境中的崩塌、政治立场的变革和个人如何于消散的现代性中自持、文学性与诗性在内心与外界的裂缝中的变化,同时2019-2020她重拾绘画,并试图探索绘画与她影像实验之中的关系。


海报设计|阿巽

由“玻璃”联想到易碎、锐角、透明(层叠)的意象,所以直觉画面应该出现大量三角。进而,推导出由双向的平行斜线分割画面,这样既能形成反复出现的三角,也能构成倾斜的方形,营造出层层束缚的“在笼中”的氛围。同时,斜线和锐角又具备不稳定、方向感和速度感,暗示一切正在突破和变化中。墙和栅栏的意象选择同理,同时也与巴比伦城的意象呼应。

海报中左下角的建筑剪影是简化的巴比伦


海报的装饰元素都来自天空:日、月、星辰、白云、彩虹和雨滴,作为自由的图腾,与“鸟”所代表的飞翔呼应,束缚中仍有打破束缚的可能。选择“鸟”作为主体,一是为了对应主标题中的“歌”;二是象征“笼中鸟”的束缚与飞翔的自由;三是呼应1990年展览“女画家的世界”中的鸟元素。原作中的鸟非常幼态,而新海报将鸟的形态调整得更舒展成熟,寓意20年后的成长。

展览

“女画家的世界”的请柬,1990


海报的色调参考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陆电影及Dario Argento的电影,以红蓝撞色为主色调。

《失踪的女中学生 》(1986)

《普莱维梯彻公司》 (1989)

《错位》 (1986)

《Suspiria》 (197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