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无象之境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86   最后更新:2020/06/11 12:52:05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06-11 12:52:05

来源:Ocula艺术之眼  py


展览现场:“自由联接:2020 OCAT ×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OCAT上海馆,上海(2020年5月16日至8月16日)。图片提供:OCAT上海馆。


有别于北京美术馆/非营利机构一连串正在进行、论文式的群展,如“紧急中的沉思”(展期:2020年5月21日至8月30日)、“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展期:2020年5月22日至8月30日)、“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期:2020年5月28日至6月28日)、“忍不住转身”(展期:2020年6月6日至10月8日),上海美术馆/非营利机构大多是以外国艺术家个展或收藏展为主,如“亚历克斯·卡茨”(展期:2020年5月29日至8月9日)、“随物生心: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展期:2020年5月31日至10月11日)、“行为的痕迹:龙美术馆亚洲抽象艺术馆藏展”(展期:2020年5月21日至8月2日)。

继续呈现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近期创作的展览,在新冠时代可说是所剩无几,这样的现实,使得“自由联接:2020 OCAT ×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以下简称“自由联接”,展期:2020年5月16日至8月16日)显得稀罕与可贵。

展览现场:“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OCAT上海馆,上海(2020年5月16日至2020年8月16日)。图片提供:OCAT上海馆。


类似于国内知名的华宇青年奖的评选机制,OCAT上海馆在此前“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项目”的基础上连同成立于2001年,在巴黎与旧金山设有空间的艺术非营利机构卡蒂斯特(KADIST)于2020年推出两年一次的展览+驻地项目“OCAT ×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1]

项目邀请了44位中国当代艺术资深业内人士作为提名人,以40岁以下,非院校在读,以媒体或媒体技术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和手段,保持两至三年及以上连续创作时间的标准,推荐6位艺术家,再按照高得票数的艺术家形成此次“自由联接”参展艺术家名单,并暂定于2020年7月中旬以卡蒂斯特旧金山空间总监玛丽·马特雷尔、卡蒂斯特中国项目总监沈瑞筠、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长龚彦、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OCAT上海馆执行总监陶寒辰为评审团选出到卡蒂斯特旧金山空间驻村的艺术家。如此立意良善的项目,看不到疫情的影响。

展览现场:“自由联接:2020 OCAT ×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OCAT上海馆,上海(2020年5月16日至8月16日)。图片提供:OCAT上海馆。


7位参展艺术家的组成背景,皆在1984年后出生,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艺术家为三位,有三位来自国内知名的美术院校,一位来自于国内知名综合大学,从专业养成背景来看,绘画出身为两位,新媒体/影像出身为三位,另外两位艺术家则有传媒研究与化学/分子工程的专业训练。这样交错的学科训练背景,说明对于80后90后艺术家来说,创作的表达并不能以固有的学科与逻辑思路来看待,而对于人生的职业规划来说,以固有的专业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本事也不再是唯一的求生路径。

展览现场:“自由联接:2020 OCAT × KADIST 青年媒体艺术家展览”,OCAT上海馆,上海(2020年5月16日至8月16日)。图片提供:OCAT上海馆。


展览中的作品并没有按照一个艺术家一个独立展间来划分作品的位置,相反地以艺术家林科、陶辉较为独立的展间来粗略地做分区,每区“混搭”参展艺术家过去3至5年的作品,如在林科展间前的区域中,皆为艺术家郑源、王拓、唐潮、程新皓、李爽、陶辉的早期作品,或者在林科单间展区之后在较为挑高、较为独立的展间里,郑源、程新皓、王拓三位艺术家超过30分钟,较有叙事性的影像作品以如同电影轮播的方式集合呈现。

此外,策展团队在展览中不同时间点不同点位上呈现不同艺术家的委任新作,使得艺术家不再只是被动地参与。这样的巧思不仅让不同艺术家不同的作品有了彼此呼应或者对话的可能性,但,也产生另一种可能,即会有这是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错觉。

王拓,《三位一体(上篇)》,2013。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5分33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与空白空间。


站在展览入口,不同大小的屏幕,细碎地排布在现场中,放眼望去是王拓、郑源、唐潮、程新皓、李爽、陶辉较为早期作品。其中王拓去美国留学前的行为记录影像《敬佛请上三炷香》(2012)与去美国后所做的作品《三位一体(上篇)》(2013)对应着。这些作品都与头发有关,前者是出国前,艺术家与自己的父亲相互把对方的头发给剃了,落下的头发,艺术家用研钵磨成粉,后者是艺术家穿着貂皮大衣,将自己和大衣的毛发给剃了,落下的毛发,艺术家混合着粘着剂涂抹在自己的头上。在这样的行为中,艺术家以成年男性之姿直面了他童年时的恐惧——被父亲理发,那时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止于行为。在这些行为之后,艺术家使用了毛发做架上作品,如《艳羡与消弭》(2012)、《三位一体(下篇)1》(2013),都是艺术家那时对于“行为如何可以脱离身体的束缚”[2]的实践。

唐潮,《唐潮》,2012。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8分5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及Vanguard画廊。


在角落里,与艺术家唐潮同名作品《唐潮》(2012)是当时22岁的他,在五月的一个漆黑、有着虫鸣的野外,以燃烧一把椅子作为篝火开始,自白式的剖析自己。其中部分口白,例如“你看到我在吃东西,其实,我的嘴在说话,这个就是比较牛逼的地方”,说明了艺术家对于影像语言的自觉,或者有意识地以口白“我要讲一个故事”,将影像语言特有的叙事性使用出来,都是让人继续看下去并留有印象的原因。

类似的自我探索,也可以在李爽在2015年情人节的时候在纽约时代广场所做的行为记录影像《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2015)看到,和王拓将自己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去做成架上作品的方式不同,李爽在行为过后,制作了“和我结婚,拿中国国籍”帆布包,让使用者成为艺术家的载体替她发声。

林科,《我在和大卫·霍克尼交谈》,2020。表演视频,3分48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作为本展委任作品第一个亮相的艺术家,林科,其展间一反录像作品常见的黑盒子空间,以一个亮白的展间——打造成一个画室——探讨了艺术家的创作和Photoshop的关系,以及艺术家所喜爱的绘画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对艺术家的启示。

与其说是启示,还不如艺术家对大卫·霍克尼风格研究的收获。这种研究并不是立基于美术史的风格研究方法,而是通过思考大卫·霍克尼——绘画艺术家怎么使用Photoshop来完成其绘画创作,并在每个时期都能将自身的绘画赋予当代性。以现场的视频作品《我在和大卫·霍克尼交谈》(2020)为例,艺术家仅仅只是利用自己的声音快于视频中大卫·霍克尼的声音,赋予了这件作品一种当下感,从而也达到一种荒谬且真实的交流。

程新皓,《过河》,2018。单通道高清录像,黑白,有声,4分56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相较唐潮、林科作品当中的模糊性与诗意,艺术家程新皓的作品十分明确,无论是他早期的作品《对一条河流的命名》(2014-2018)或是长片作品《我想拍一部电影》(2018)、《致海洋》(2019),都展现了求知的渴望与对信息核查的能力,例如艺术家实地造访盘龙江、莽人、滇越铁路,以对话、行走的方式完成作品拍摄,其中坚毅的特性十分撼人。

另外一方面,相较林科、唐潮作品当中对于影像语言的自觉,郑源也在其作品当中表露出这样的觉醒,例如早期作品《无事发生》(2014)、《图像研究》(2014)、《游戏》(2017),艺术家使用现存的影像图片素材,不管是并置或者子母屏,来说明一个事实:影像图像过剩的时代,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生产新的影像来做作品,相反地艺术家通过把玩各种影像素材来表明景观社会当中观看视角的多元性与可能性。

李爽,《T》,2017-2018。单通道高清录像,彩色,有声,15分17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回到展览中后段区域,展场展示的是6位艺术家的近期作品,可说是6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全部杂糅在同一个区域之内。这些作品没有了个人自传式的表达,也没有对于录像语言的本体论研究,更多地展现作品所碰触的社会性议题,如李爽的《T》(2017-2018)、《只想在你枕边长眠》(2018-2019)或者郑源《一段简短的历史:中国西北航空公司》(2018)、《一次成功的投递:诗人了小朱》(2018)。

这些信息量很大的作品,其共性在于展现了艺术家信息处理能力、社会议题的捕捉能力与图像编排能力,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却难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对话,如李爽、唐潮、陶辉三位艺术家作品共处一室的作品,唐潮抽象的四频影像作品《鳞片闪烁,像树略过火》(2019)在一个角落,对应着李爽从淘宝女袜店男客服经历出发的影像絮语作品《T》与陶辉讲述两个女性各自叙说对爱人的思念《唯一具体的人》(2018)。

唐潮,《鳞片闪烁,像树略过火》,2019。四通道同步4K高清录像,彩色,有声,3分19秒。静帧截屏。图片提供:艺术家。


一如展名,“自由联接”,在这样的视听超过8小时的群展中,当艺术家作品齐聚一堂时,观者的问题意识早已丧失,作品之间的对话也失焦了,更多的是观者陷落于“百家争鸣”之中。这可能是自由之殇。

但瑕不掩瑜的是,此展可贵之处,不仅提醒我们好久没看到针对中国青年艺术家个体实践的群展,也激起我们的渴望想要了解还有哪些遗珠之憾。


[1] 此前卡蒂斯特已经先后在上海民生美术馆、OCAT上海馆举办自身的收藏展,“进入收藏的路径:卡蒂斯特基金会藏品展”(展期:2012年1月14日至3月4日)与“虚实莫测:抵抗真实的真实时代”(展期:2018年4月8日至6月10日)。卡蒂斯特在中国其他策展类的展览,包括在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群展“风景:实像、幻像或心像?”(展期:2014年5月27日至7月27日 )与在重庆星汇当代美术馆的群展“我们在此相遇——明希豪森循环与中止”(展期:2018年9月8日至11月4日 )。


[2] 艺术家访谈,

https://new.qq.com/omn/20180617/20180617A17SEU.html?pc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