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新的叙事将怎样开始?拥抱中国千禧一代的X美术馆在后疫情时代登场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921   最后更新:2020/06/05 11:51:21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叮当猫 2020-06-05 11:51:21

来源:ActionMedia


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

展期:2020.5.22 - 2020.8.30

地点: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797东街A05

策展人:杨北辰

艺术家:曹斐、陈晓云、戴陈连、胡向前、蒋志、阚萱、厉槟源、李燎、李明、李然、林一林、马秋莎、佩恩恩、石青、唐狄鑫、陶辉、童文敏、汪建伟、徐震、鄢醒、姚清妹、章清、周滔、赵赵

展览空间设计:梁琛

参观时间:周二-周六 12:00-17:00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空间于5月22日推出影像研究展第二期——“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本次展览分为五个单元,“自传”对应主体性,“事件”瞄准社会性,“舞者”强调身体性,“讲者”凸显体制批判,“剧场”则着力于思想性,展出24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

展览现场

文/杨北辰

表演的唯一生命就是在当下。其不能被保存、录制、纪录,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到“再现的再现”的流通中:一旦这样做了,它就变成了表演以外的东西。到了表演试图进入再生产经济的程度,它就背叛与削弱了自身的本体承诺。

——佩吉·费伦


在费伦这样的表演原教旨主义者眼中,表演一旦沦为图像再生产的对象便会彻底堕落,这背后自然有第二次前卫艺术运动所宣扬的“去物质化”立场——认为媒体与资本主义同构——只不过这种意识形态在新的媒介现实面前多少显得不堪一击。自1960年代开始,表演便逐步与媒体艺术相结合,在现场经验与再生产、呈现与再现间摆荡,进而我们发觉,如今被称为经典的“行为艺术”,往往都以某种媒介化的形式得以留存。录像艺术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录像化的表演或表演性的录像衍生出了多种复杂的形态,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将两种不同的话语糅合在一起,有机与人工、即时与纪录、肉身与屏幕不可避免的发生着摩擦与交融。而这正成为了本次展览的出发点。


“具身之镜”试图探讨的即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录像艺术与表演之间展开的密集交流。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便与表演相关,在张培力1988年的作品《30x30》中,我们得以管窥摄影机在时间流逝中对于身体的客观观察,及其形成的极具冲击力的寓言式效果。在之后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中,不断有艺术家采取策略化的方式,将录像与表演设置为互为延展的领域。整个展览被划分为五个主题:“自传”、“事件”、“舞者”、“讲者”与“剧场”。每一个主题都涉及一条独立的线索,以梳理这个交叉地带中纷繁复杂的现象。

展览现场


“具身之镜”指向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录像并没有为表演带来新的“舞台”,而是一个通往世界的“镜面”或“出口”;其作用亦并非仅仅在于解放身体,或令其摆脱社会与历史语境的规约,而是提供了新的战术装置或解码器:影像化的身体如同一个“不朽的”与“可传播”的化身,在这种情境中,媒介呈现为崭新的生命情景,而主体对于现实的回应已被转化为共通的媒介感知。


关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作为国内最早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当代艺术基金会之一,新世纪致力于通过与艺术家,收藏家及学者进行长期而深度的合作,以研究型展览、学术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希望对中国当代艺术中鲜活而重要的现象及课题展开及时的呈现、梳理和讨论,支持中国艺术家创作,推动本土当代艺术收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