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a 观点|CLEAN,当展览成为一种仪式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129   最后更新:2020/05/26 11:47:12 by 陆小果
[楼主] 叮当猫 2020-05-26 11:47:12

来源:雅昌艺术网  罗书银


赵赵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全新大展“白色”布展现场

2019年12月,赵赵在北京松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具有回顾性的展览,呈现了其过去三年间代表性的作品,展览名为“绿色”,既是阶段性的总结,也预示着全新创作的开始。

原计划这场展览会在今年3月份结束,紧接着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推出的大展“白色”,是“绿色”的延续,也是新的开篇。疫情原因,在“白色”举办的同时,“绿色”也依然在持续,形成了彼此对应的关系。

艺术家赵赵


观察赵赵以往的创作,其出发点总能从自身的“经历”找到切入点。展览“白色”亦是如此。“棉花”是赵赵在此次展览中选择的材料,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既与个人历史有关,又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经历,而是融入了有关人类历史、现实、文化、政治、资本、劳动等更为综合复杂的思考。

早在2016年赵赵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同名个展,呈现其大型装置作品《塔克拉玛干计划》时,就已经有了此次展览雏形。赵赵原计划是想将展出的电缆放在铺满棉花的地面上。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综合考虑到展览的效果以及棉花对于他特殊意义。

当赵赵还是一名中学生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长大的他,曾参与了六年的义务劳动,那时,“捡棉花”是唯一的任务,这一经历成为赵赵无法抹去的个人记忆。在他认知世界的最重要阶段,枯燥与乏味的“捡棉花”成为痛苦劳作的印记。

多年以后,当赵赵再回想起这段经历,他从中体会到了更多的含义:

棉花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文明中,棉花是人类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的象征;随着工业革命到来,棉花成为资本掠夺的对象,人类社会有关侵略、殖民的历史也开始加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文明程度的社会彼此之间长达几百年的碰撞、对抗、交融,形成了如今人类各种各样的普遍认知。



赵赵全新大展“白色”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


然而,历史的变化风云莫测,就像2020年起始,“新冠病毒”忽然席卷全球,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也正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如何看待不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此次“白色”大展,赵赵给作品起名为《Chinese Garden》,这一名字是对在异国他乡“中国园林”的统称,它既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也是如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想象。这一异化的产物既不属于西方,也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寄托。

但作品所包含的幽默甚至讽刺的意味,在当下看来,又有着不同的解读可能。

原本,“Chinese Garden”在西方只是某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标签,就像他们对于“李小龙”作为东方人代表的刻板印象一样。作为相对于西方的“次等文明”,这是“东方”作为一种概念被解读的某种“宿命”。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无数人都在为这种“宿命”去解释、抗争。

而当非人类可控的“新冠病毒”来袭,这样的抗争仿佛瞬间瓦解。制度的优越性,文明的先进性不再成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整个人类社会忽然在一瞬间被按下暂停,当商业发展与文化交流陷入停滞,当死亡人数每日加增,当全球政治局势加剧、各种悬念不定。人类似乎再也无法按照以往既定的方式去看待我们如此熟悉的世界。



赵赵全新大展“白色”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赋予此次赵赵全新个展“白色”更为复杂的含义。赵赵说:“此次展览原本是在疫情之前就已经确定的,但疫情到来之后,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专门针对疫情而创作的作品。”

正如赵赵所言,这件作品中有许多地方都暗合了当下的处境:比如由宽1.2米,但长短不一的棉花条块堆成的“十字”形状,以及不同的条块之间的1.2米的间距,这样的距离呼应着当下人类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相隔一米”的共识。

展厅里,这些高低不同的“十字”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某一瞬间,让人想到了赵赵曾经年少时所面对的那一片白茫茫的棉花地,那时的少年,即使正在枯燥乏味地捡着棉花,对于这个世界也许还有无数的想象。正如此刻每一位观众走进这个由棉花组成的“迷宫”,似乎有无数种路径可供选择。然而无论每一个人的选择如何,这个“迷宫”的入口与出口却永远都是同一个,这仿佛是某种既不可知,也无从改变的“宿命”。亦如我们如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一样。

如果说此次全新个展“白色”对于赵赵的意义,便是这种看似不可知,却又“宿命”式的矛盾,使其创作不再只是某种确定甚至单一的指向,而是具有更加综合与复杂的解读可能。



赵赵全新大展“白色”现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