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纸水珠》系列介绍(Paper Drop)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524   最后更新:2020/05/19 11:46:57 by 橡皮擦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05-19 11:46:57

来源:白立方


© the artists. Photo © White Cube


刘韡和西斯特·盖茨是两位能够施展“魔法”的艺术家。面对他们的作品,人们会下意识地被某种“魔力”所吸引,这种“魔力”既呼应着城市生活的快速变迁,又反过来深刻影响着城市生活;他们让身边毫不起眼、被丢弃的廉价媒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拾得物(found object)与他们的个人经验相联结,被塑造成各种出其不意的形式结构,并借此构建起新的视觉秩序,以此提示我们所处的城市文明中那些经常被人遗忘的历史与现实。

白立方香港空间的“邂逅”第二季展示中,就同时包括了两位艺术家颇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刘韡的《丛林 第24号》(Jungle No.24, 2013)与盖茨的《公民挂毯》(Civil Tapestry (Dirty Yellow), 2012)。

Liu Wei

Jungle No.24

2013

Canvas and wood

121 5/16 x 82 1/2 x 6 1/8 in. (308.2 x 209.6 x 15.5 cm)

© Liu Wei © White Cube (Jack Hems)


乍看上去,这两件作品朴实无华,甚至显得有几分粗放。《丛林 第24号》体量庞大,如同一整块凸出墙面的水泥板,唯有走近观察,才能看出,它实际上是由覆盖在木框上的大块旧帆布构成,帆布之间绷紧的接缝在表面清晰可见,而帆布本身的褶皱、褪色和污浊则隐约透露出它此前的历史。在作品四周,多层捆扎的帆布条紧密地包裹着其边缘,形成像是古典油画外框般的装饰性细节,但色调单一、充满工业感的帆布却与我们通常的经验产生偏差。

帆布可以说是《丛林》系列的核心元素,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各种框架之上:有时是《丛林 第24号》这样可以用作绘画打底的帆布;有时是绿色的军用帆布;有时则是印着国营生产单位字样的回收帆布,让人联想到集体经济时代的工厂流水线。刘韡说:“帆布在我很多作品里代表着丛林和适者生存”,他时常将帆布框架搭建成巨大的装置迷宫,让本来软性的材料呈现出纪念碑雕塑般坚不可摧的质感,使穿行在其中的观众仿佛身处丛林探险,为改造后的废旧媒材所释放的能量感到震慑。

《丛林 第24号》在白立方梅森苑“刘韡:密度(Liu Wei: Density)”展览现场,2014

© Liu Wei, Photo: Jack Hems, Courtesy White Cube


在同策展人小汉斯的对谈中,刘韡曾经提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成长于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价值转向……今天你所相信的东西和明天可能全然不同,我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而我们的艺术也是如此。”


刘韡的创作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急速的经济转型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他那些廉价的创作媒材——被拆除的老旧门窗、被抛弃的旧书,以及《丛林》中那些回收的旧帆布,大多都来自城乡急剧变化中的北京市郊。而随着城市的肆意扩张,我们所处的物理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环境也在产生变化,刘韡的创作所面对的就是其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他利用切割、捆扎、搭建等手段,将廉价媒材转变为复杂而有视觉冲击力的抽象装置,以此模拟由建筑主宰的城市空间和现代文明,进而对更形而上的社会制度、权力结构展开反思。

Theaster Gates

Civil Tapestry (Dirty Yellow)

2012

59 x 80 x 5 in. (149.9 x 203.2 x 12.7 cm)

Decommissioned fire hose

© Theaster Gates, ©White Cube (Ben Westoby)


在展厅另一面墙上,盖茨的《公民挂毯》与《丛林》比邻而居。其暗黄色、有些起伏不平的表面是由废弃的消防水带在木制支架上平铺而成——其形式与刘韡的《丛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刘韡的《丛林》让我们联想到战后的极少主义雕塑以及韩国的单色画风格,那么盖茨的《公民挂毯》则同样体现了战后美国的形式主义抽象美学,尤其是类似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那风格鲜明的硬边抽象绘画。

Frank Stella

The Marriage of Reason and Squalor, II.

1959

Enamel on canvas

308.9 × 184.9 cm, 1959.

©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NY.


就像时而在刘韡的帆布作品上出现的国营生产单位标记一样,盖茨在这里也清晰地保留了消防水带制造商的编码。

Theaster Gates

Civil Tapestry (Dirty Yellow)

2012

59 x 80 x 5 in. (149.9 x 203.2 x 12.7 cm)

Decommissioned fire hose

© Theaster Gates, ©White Cube (Ben Westoby)


2011年开始,盖茨首次尝试利用消防水带进行艺术创作。在他多样化的作品序列中,这种媒材有着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象征意义。1963年,作为轰轰烈烈的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一部分,美国阿拉巴马州一群黑人儿童和学生也在伯明翰市展开了他们的和平游行,结果遭到警察以消防水管向人群喷射水柱,在警方的驱散行动中,许多孩子因此而受伤。警方的行为受到强烈谴责,而该事件也成为黑人平权运动中的一个关键性时刻。在盖茨看来,“这一事件导致了美国南方(在黑人问题上)立场的急速转变,并为黑人融入美国社会创造了机会。”

Firemen turn fire hoses on demonstrators, Birmingham, Alabama, 1963

Photo by Charles Moore.


一直以来,黑人——尤其是在美国的黑人社群的历史、文化,与美国政治的互动,以及城市空间的变迁都是这位芝加哥艺术家的首要关切。盖茨是一位受过专业教育的雕塑家和城市规划师,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植根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就像刘韡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来自他工作生活的北京市郊,盖茨的装置和雕塑也大量利用城市街区中的拾得物,那些废弃的消防水带即来源于此。

像《丛林》和《公民挂毯》这样的作品既讲述了过去,也折射着当下。它们秉承着艺术家持之以恒的公民责任和社会关怀,正是这样的精神令拾得物在转变为艺术品时充满力量感,从而能使当代艺术深刻地照进现实生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