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高索都:河东 | 河西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008   最后更新:2020/05/17 22:46:46 by 陆小果
[楼主] 开平方根 2020-05-17 22:46:46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年轻,绘画。”是针对年轻绘画艺术家最新的工作状态持续推出的绘画访谈内容。每一期,我们会聚焦一位艺术家绘画作品中具有个人针对性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绘画中描绘的事物,对象、绘画的方法、空间、符号元素的运用和来源等等。同时便于更全面地联系到艺术家过往的绘画面貌及线索,我们会在同期内容的次条图文,推送艺术家近几年的“作品集”呈现过往的绘画作品。


本期我们与艺术家丁力谈一谈他在近期没顶画廊个展中绘画的笔触、人物对象、数字化和绘画性。


丁 力

Q:你是如何这看待这些看似数字化,又具有绘画性的条形笔触?它们来源于哪里?


丁力:
其实我绘画中的笔触挺简单的,它们来源于电脑技术,但我并不是为了强调这种技术的特殊性,反而更强调这些笔触的绘画性。我使用到的电脑技术中的“液化”功能在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所以我比较在意这项功能所产生的线条的过渡方式或者形态。

丁力,《女青年9》 布上油画,80 x 60 cm,2019


Q:在你作品的标题里能看到性别、人物特征的差别,但似乎所对应的绘画面貌又是抹除这些差异性的,对此你有什么考虑吗?


丁力:

我是根据人像带给我的基本信息去画,其中也没有设定有意而为之的限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抹除人像原本的信息。有的时候,我反而更通过控制这些来源于电脑技术的过渡方式或形态的笔触去强调人像的身份。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画完以后,它实际上已经覆盖了原先去认识这张脸的对象本身,进而形成另一种再认识的过程。

丁力,《霓虹灯下的女青年》 布上油画,40 x 30 cm,2019


丁力,《薇薇安》,布上油画,40 x 30 cm,2019


Q:在最近的展览“4月12日,龙腾大道2879号106”中,在画廊空间再现了你的工作室和工作状态,“强调创作过程”是想向观众展示你的日常状态,还是要充分强调你绘画过程中肖像的叙事性、特征性的无意义?


丁力:

我在画之前,尽管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物理上标准的肖像,但他身上已经有了我所选择的身份或他所处环境的定义。我在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去还原他原本的色彩关系,但在线条的控制上是我对这个人的理解。有的时候在脸部出现的一种力量的、像刀痕划过去的感觉,是我有意要强调的。确实这些笔触覆盖了很多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东西,但这还是我对对象身份的一种强调、认识和描写,包括对他的基调、线条粗细的控制。

丁力,布上油画,190 x 140 cm,未完成作品

丁力,布上油画,200 x 170 cm,未完成作品


Q:在你未完成的作品中没有看到肖像的名称(性别、职业),那你对于肖像的命名取决于什么?


丁力:
实际上我的绘画在画之前都是有名字的,只是在未画完的时候没有标注。对我来说,有的时候作品的名字是“让我产生一种怀疑”的表达方式,比如像“风中的女子”这样的画,我势必要在其中强调外力对肖像的影响。我觉得名字是带有一种外力的,如果我强调人物所处的事件或环境,我会强调他的名字,这也是我对当下某一个事件的一种判断。

丁力,布上油画,190 x 140 cm,未完成作品


Q:你是如何制定笔触的走向和造型方式的?


丁力:
我的笔触没有太特殊的方法,只不过在打稿子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对对象的认识。因为人物的表情或神情在里面已经不出现了,我只能通过笔触的位置、倾斜性、角度、柔软度等特殊关系进行表达,去感受它带给人物的一种状态或形象。

丁力起稿过程

丁力,《女教师》,布面油画,40 x 30 cm,2019

丁力,《女教师》,布面油画,160 x 130 cm,2019


Q:绘画中的对象、笔触来自于数字化,但你用了绘画性的方法,这两种特性的差别是什么?


丁力:
当我把这些数字化的东西拿过来变成画面的时候,一开始也思考过为什么不把它直接打印出来。但我在自己使用绘画性的时候,发现它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可能是材质或材料所带来的,比如它的速度感,这种慢慢的没办法像数字化迅速形成的感觉,可能都是我工作中所要强调的因素之一。

丁力,《男青年25》,布上油画,160 x 130 cm,2019

丁力,《女青年10》,布上油画,50 x 50 cm,2019


图片资料来源于没顶画廊及艺术家工作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