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力、刘畑 | 关于强迫症的漫谈(节选)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396   最后更新:2020/05/09 13:40:26 by 小白小白
[楼主] 聚光灯 2020-05-09 13:40:26

来源:长征空间


编者荐语:


4月22日至7月21日,汪建伟的影像作品《三岔口》、《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时间寺”-戏剧现场:《螺旋坡道图书馆》在“CEF实验影像中心”在线影院放映。在此,我们转载策划人王家浩和周诗岩为此专题撰写的文章并附影片观赏链接。



汪建伟个案引发的不安,并不着意于任何的苦涩或不满,而是来自不停顿地从一切认同中反复脱离的策略。在这里,当然,没有和谐却也没有与和谐工整对仗的反和谐。连贯的表演和取自现实的异质碎片相互重叠,所像和所是相互重叠,自始至终,不可消除的危险关系持留在重叠所制造的轻度眩晕之中。综合媒介的灵活运用,成熟的调度,不为造就通常的戏剧性效果或者完整意象,反而在观看者面前设置了更多的障碍。【《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这些障碍并非为了超越历史集体的象征秩序和个体想象之间的稳定关系,更非通过与所谓正确性的现场对峙来界定出自己的实验它们更像自觉地止于某种迂回和变容,让所有的符号都有一刻落入陷阱。

寻求新的艺术生产与文化资本以及知识话语的批判性关系,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刚经历从西方到本土官方的合法化过程的那个时期。事实上,在《仪式》和《三岔口》这样的创作中,暴力,一种仪式的暴力,将这种危险的迂回同玩世的游戏明显区别开来。在这里,仪式,通过被人们辨识为知识生产的种种追问形式,施加着向内的暴力。这种暴力与抵抗姿态相反,与“一切皆不确定”的世故表态也无共通之处,它是对确定之物一再的、过度的确定,以致于终将刺穿确定性本身。艺术家自己曾说,“不想通过建立‘不确定’的过程,来完成‘不确定性’这一符号”,而是转向另一种难题:“在进行式的空间中……有没有可能产生个案?”在汪建伟很多的创作中,我们都可以觉察到链接这两个面向的逆转过程:对象征秩序中某一细节的过度固着,使细节脱离自身的有限位置,显现出将要从象征秩序中裂解出来的某种迹象。然而,从不自由的境况内部实施逆转的这些创作,总已经把后果置于前提中:危险关系就此维持在事件的内部,既不去伤害外部世界,也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由于链接了尽可能多的力,诞生中的个案也行将被其撕裂——同时作为沉默的物、不合宜的命题、过分冻结的符号和无根的鬼影。

汪建伟曾经说自己在创作中总是“给无法阅读和非视觉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每次不但在挑战视觉的经验,也在挑战阅读的经验。”就此而言从作为组织者的汪建伟那里,“无法阅读”获得了正当性,甚至于要把刚冒出头来的意义抽离出去。作为创作者的汪建伟也把自己当做一个观众,他期待着进入多重媒介的剧场时不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设定,而是在调度中,同时也是在阅读与对话中,对“不断演化的排练”进行破除和重组【《螺旋坡道图书馆》】。而作为注释者的汪建伟,并不想在收场时奋力地向上精彩一跃,给出一个可以让观看者勾留的隐喻作为解答的终点。但这并不妨碍他以相似的举动,一次次地将加速运转的话语当成岩点,让自己得以攀依于壁外而不至于堕落……始于此刻,无须倍速,亦不休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