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见、岛上见:美术馆线上新举措
发起人: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回复数:0   浏览数:1102   最后更新:2020/04/27 10:57:55 by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04-27 10:57:5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u must be strong”,空格,“u must be strong”,回车,这是2004年至2006年两年间,梁远苇每天坚持的事情,她每天用打字机在极易损坏的卫生纸上打上这句短语44遍。

梁远苇,《umustbestrong》(局部),2004年-2006年


“每打完44遍,就会形成一个完成的图案,正好打完一年,就会用尽一卷纸。”梁远苇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记者说道。这种重复式的工作方法,在梁远苇的创作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艺术家梁远苇


波普艺术所象征的机械复制模式和符号化图像是奠定梁远苇创作框架的基础,在对欧洲文艺复兴早期文化的研究和中国古代绘画的探索中,她在寻找这三者的关联作用和文化脉络。

梁远苇,《垃圾》,2004年


2004年的硕士毕业创作《垃圾》中,艺术家将当时流行的产品——蛋糕纸、纸巾、塑料膜等装在一系列透明的CD盘中,这时已经显现出她对重复使用同一符号图像的兴趣。《umustbestrong》的重复打字方法被艺术家转移到画布上,以精致、细碎的花纹图案在画布上不断重复。


上图:2008年SPURS画廊举办梁远苇个展“115 楼1904 室”;下图:梁远苇,《生活的片断 No.20》,2007年


2008年,梁远苇的首个个展“115 楼1904 室”在北京Universal Studios-Beijing空间(U 空间,SPURS画廊前身)举办,展出32件作品均来自《生活的片段》系列,她在画布上反复绘制了十二种不同的图案,包括棕榈树、花朵以及几何图案。在目前于拍卖场出现过的20件艺术家的作品中,有7件来自于此系列。作品《生活的片断No.5》是最早进入二级市场的作品,在2011年苏富比香港的拍场中以17.9万元成交。

梁远苇,《生活的片断 No. 5》,2006年


这个时候的梁远苇喜爱美国艺术家贾思伯·琼斯(Jasper Johns)的创作,他对现有符号的再创作、网格式的作画方法激发了梁远苇对于创作的新思考。在数码时代就能轻易获得的视觉复制体验,为何艺术家要在画布上用绘画的方式不断反复描绘一个图案?“我有意地让这些图像变得没有价值,花是最陈词滥调的装饰性的东西,在不断重复这些标签的过程中使它们变得越来越苍白。”她说道。


梁远苇作品细节


艺术家选用的油画材料一旦在画布上干了便无法再回笔,因此每一笔都需要精准,创作过程中,她将整个画布分为网格,完成一格之后再继续开始下一格的创作。在艺术家看来,画布上的创作与针式打字机本质是一样的,均是由局部入手,当每个局部都完成之后,自然形成整体。




梁远苇,《双幅绘画2010》,2010年,北京公社“金色笔记”展览


2010年,北京公社举办艺术家在画廊的首个个展,呈现了艺术家当时的最新创作《双幅绘画2010》系列,“梁远苇的画面很单纯,但是局部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微妙、精细的世界。画面中花布的设计图案被非常情绪化地不断处理。当这种处理变成一个需要时间和不间断的同样表达时,情绪宣泄和控制情绪不仅使画面变得有感知,而且还成了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北京公社创始人冷林在北京公社举办的首个梁远苇个展“金色笔记”的前言中写道。次年,艺术家参展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家梁远苇的工作室

除了不断重复式的绘画方法和去标签化理念之外,梁远苇的创作生涯是一个“向后推进”的过程,在探索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过程中,艺术家发现创作过程所探索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与意大利湿壁画和中国古代绘画都有能够交融之处。


2012年,艺术家开始接触在14-16世纪初现于意大利的湿壁画,2016年,艺术家前往罗马进修,学习公元4世纪左右的古罗马艺术、壁画修复。湿壁画的创作过程需要涂上一层细灰泥层,每次只需涂出一天绘画量的面积,称为“一天之量”(Giornata),创作者需要在灰泥层湿润时进行绘画,只需一天细灰泥层便会干燥,颜料与灰泥层凝固后形成湿壁画,无法再次修改。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f Christ),1305年,天空中金色线条和深浅蓝色构成的网格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蓝色分布于各个部分也是为了符合湿壁画“一天之量”的证据。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与梁远苇为自己设定的创作方法不谋而合,湿壁画由此成为艺术家探索西方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入口,她开始发现材料性对于绘画的观念性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材料不只是制作层面上的,更包含用笔、对世界的认识。在古罗湿壁画和文艺复兴早期湿壁画中,有大量既朴素又高妙的对视觉世界的认识,这些一直贯穿于西方的文化脉络。”

在梁远苇工作室中摆放的作品


在对西方艺术与文化的脉络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梁远苇仍在探索和思考中国文明的脉络,“我思考的文脉传承推进,是在题材和意识形态之外的,关于艺术语言本身的问题。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之初给自己打下的框架,远远没有完成。”她说道。


2003年左右,艺术家在美国艺术史学家高居瀚关于元代绘画的书《隔江山色》中受到触动,文人画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如何将他们的政治抱负、想法隐藏于笔法之中?带着这样的疑问,艺术家开始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绘画,“我发现古代艺术家所使用的方式,其实与琼斯等西方艺术家采用符号隐藏观念的方式很像,由此我为自己设立了这样的创作框架,自2008年之后便没再改变。”艺术家补充道。

西安OCAT“椭圆”展览现场,2015—2016年

在2010年的“金色笔记”展览中,展出的《双幅绘画2010》表面有一层金色的光晕,艺术家没有在任何一处运用到金色,而是通过借鉴宋画中色彩的互相作用来呈现金色。


自2015年开始,艺术家开始有意地将画面抛弃在画布上呈现厚重颜料和饱满笔触的方式,而是试图将画面整体变薄,在变薄的过程中,更接近于宣纸和绢的质感。2015年OCAT西安馆举办的“椭圆”展览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机构个展,展出作品包括她于2015年开始的一系列绘画,自2015年的第一幅画开始,她就拒绝为自己设定方向,而是尽量在每一幅画中推进触及的问题。



上图:梁远苇,《2015.01》,2015年

中图:梁远苇,《2015.02》,2015年
下图:梁远苇,《2015.08》,2015年


《2015.01》、《2015.02》画面上的颜料较为厚重,但随着创作时间的推进,颜料越来越轻薄,直至《2015.15》、《2015.16》,为艺术家实验的终章,艺术家在技法上重新发现“线”,以“线”为主的造型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上图:梁远苇,《2015.15》,2015年

下图:梁远苇,《2015.16》,2015年


这样的表现形式在艺术家2017年之后的创作中可见一斑,2018年,艺术家重新采用了2009年创作的《双幅绘画》中同样的图案作为绘画素材,却在色彩、表面肌理和笔法上呈现完全不同的维度。“选择‘花’这样一个略显庸俗的、因而也很“危险”的对象作为创作内容原本是梁远苇作品的观念起点。


上图:梁远苇,《2019.04》,2019年
下图:梁远苇,《2018.06》细节,2018年


花的表现手法一直随着梁远苇对绘画语言的深入在变化,“她对花的描绘方式不断推进,使语言本身成为了观念的自然呈现,而不是观念的表达工具。”谈及艺术家选取的图案时,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这样说道。

“梁远苇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严肃的收藏。”吕静静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她也表示,现在看来,2010年的“金色笔记”展出了艺术家极具代表性的两组大尺幅作品,很多观众对展览的印象很深刻,但在当时,实际上作品并不是立刻得到市场的强烈响应。

梁远苇作品的每年全球拍卖总成交额图表,图表来源:Artprice


自2011年首登拍场以后,梁远苇的作品在2012年和2013年的二级市场陷入沉寂,2014年开始每年的总成交额稳步上升,据Artprice艺术市场数据显示,2014年梁远苇作品在二级市场的总成交额为18万元,而2019年,这一数据已经飙升至547万元,五年之间达到30倍增长。

梁远苇,《2013.17》,2013年


2019年佳士得香港秋拍的“离心力”专场中,艺术家创作于2013年的《2013.17》以516.5万港元成交,至今为艺术家作品的拍卖纪录保持者。在2013年之前,艺术家使用一个图案,完成一幅画或是一组双联画,从“2013”系列的《2013.3》这张画开始,艺术家开始用同一个图案不断深入、不断重复,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系列。

梁远苇,《2013.13》,2013年

“2013”系列的作品在二级市场的潜力早在2017年拍场就显现出来,同系列作品《2013.13》在2017年苏富比香港秋拍的现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拍场中以200万港元超高估价逾两倍成交。自2011年艺术家作品首次于二级市场出现以来,20件作品上拍的作品中中有3件来自此系列。2019年梁远苇在Artprice的全球艺术家排名中也上升逾900位。


自2010年北京公社举办艺术家在画廊的首次个展已有十年之久,谈及这十年间梁远苇作品在一级市场的表现和变化时,吕静静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谈及‘变化’,我可能会说是信心的增强,这与梁远苇在这些年的工作体现出来的创作的深入能力和持续能力密不可分。“北京公社原定计划在今年举办艺术家的个展,但受疫情影响,目前正在进行全年展览计划的调整。(采访、撰文/林佳珣)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北京公社及艺术家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