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边缘和紧急状态:李雨洁谈第22届悉尼双年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255   最后更新:2020/03/30 16:57:0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号外号外 2020-03-30 16:57:05

来源:烟囱PSA


“青策计划2019”展览已于2020年3月29日晚7点正式闭幕。闭幕当日,“青策计划2019”大奖也即时统计出了票选结果:由沈宸、王欢所策展的“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以总分78.04分获得本届“青策计划”大奖,获得税后5万元人民币用于项目后续发展及个人研究。


刚刚结束了缘起于青策的欧洲驻地和交流项目回到国内。几经调整的归国航班不谋而合地与延期结束的青策展览共同落定在了3月29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中,如此之多的情感、思绪迅速地被激发,又被迅速地消耗殆尽。既有的认知不断崩塌却仍有待被重建。那些细微的东西,如此的真切,却也如此的不真实。相信在这段时间中,很多艺术从业者都经历着自省乃至自我的诘问和审视。关于意义的追寻,往往是最为艰难的。尽管,相比于那些正经历着真实苦痛和病痛中的人来说,一个健康活着的人的情绪和言说总归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又或无病呻吟。而此刻,“青年策展人计划”于我,更为重要的是“青年”二字。青年受到的信任、祝福、激励、培养、肯定,不应视之为理所应当抑或是侥幸,“青年”更应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对我自己来说,还是希望能尽快调整好心态和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沈宸的获奖感言

我们当前被过剩的展览包围着,以至于当自己作为一名展览生产者的角色时,总会如履薄冰般地在想究竟为了什么而展览?我从未忘记过自己首先是一名写作者,而后才开始以策展活动,展览和写作无疑是两种思考路径,并如此不同。在我看来,展览是一件消耗巨大并及具仪式感的事情,它牵扯太多外部与内部的参与、思维与劳动的投入、资源与物质的耗费,尽管在巴塔耶那里,艺术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耗,但我想,在善于雄辩之术的当代艺术里,展览不正是即便迎着暴风也要建立其意义能够名副其实的事情吗?它又怎能允许“无意义的非生产性消耗”来击溃自己生而为展览的尊严?如此看来,真正的意义的诞生,也姑且算是对应了一种“生产性”。谈及这些,我无非想说的是,我们似乎容易认定那些顺理成章的事情(比如策展人就必须要持续做展览吗?),而忘记那个不得不成为展览的理由(而非借口)是否还能振振有词地说服自己。
承蒙各方的肯定,我是怀感恩之心的。得奖总归是一件好事、一种激励、一束照耀在情绪谷底的光,如果在平日里,我一定会使用“很高兴”或“满怀喜悦”这样的词来形容此刻,只是过去几个月发生的这场所周知的危机让人有些高兴不起来。我时常会季节性地陷入对艺术的失望与沮丧当中,这场危机无疑加剧了这种感官,此刻或许不只是我,大家都在应对已然发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理防线。最后,我希望自己还能做着找到意义之事,至少我可以保持诚恳地说服自己。
——王欢的获奖感言

此外,在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的支持下,获选策展人沈宸已于2020年1月前往瑞士完成研修考察之旅;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支持下,获选策展人王欢、张营营前往法国学习交流的计划也将提上日程。



青策计划2019 大奖得主

“青策计划2019”大奖得主:沈宸,王欢

沈宸,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任空白空间策展人。曾担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发现奖提名人,马格南基金会Abigail Cohen奖学金提名人,卡塞尔摄影书节年度摄影书奖提名人。他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学习并获得国际政治法学学士、新媒体理学硕士及摄影纯艺术硕士学位


王欢,现居中国北京的艺术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他致力于维系艺术性的思想写作,在实践中以去文体化的方式展开书写。艺术评论散见于众多刊物及媒体,包括:ARTFORUM 中文网、艺术界 LEAP、艺术世界、艺术碎片 ARTSHARD、假杂志、STUDIO VOICE、Ocula艺术之眼、瑞象视点等等。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入选2020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计划。他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之一,2019年作为瑞士机构Vontobel Art Collection “新凝视”奖(A New Gaze 2)的提名人。


青策计划2019 大奖评选过程


“青策计划2019”大奖自2019年10月25日展览开幕日开启票选,共收到21位专家评审、79位院校评审,5家媒体评审,2496位大众评审的投票。21位专家评审分别来自“青策计划2019”评委会委员:丁乙、费大为、冯原、龚彦、侯瀚如、王鲁炎、马克·维格利(Mark Wigliy),青策充电站导师: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 、鲁明军、沈奇岚、沈语冰、孙原、翁子健、张双利,上海策展人实验室(SCL)项目导师:李龙雨(Yongwoo Lee)、山姆·巴道伊(Sam Bardaouil)、提尔·费勒斯(Till Fellrath),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评委:胡安·克鲁兹(Juan Cruz)、亨利·梅里克·休斯(Henry Meyric Hughes),日本策展人长谷川佑子(Yuko Hasegawa),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部主任莫妮卡·贝洛(Monica Bello)。79名院校评审分别来自上海策展人实验室(SCL)、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青策充电站的学员。5家媒体评审分别为《澎湃新闻》、《凤凰艺术》、《艺术碎片》、《艺术论坛ARTFORUM》、和《BIE别的》。同时,2496位大众评审(线上与线下)也参与到了展期中所设置的现场投票环节。


具体分数如下:


注:总分为每一类评审评分乘以该类分值占比系数后的四类评审分数相加而得


青策大奖评委点评精选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展览,策展人沈宸、王欢选择了十五、六位艺术家,展示了当今时代中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个体,这是一群文化背景、心理背景都很特别的人物,艺术家关注的是在大一统的极其强权的权力结构下,每一个个体潜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以及如何抵抗和跳出这种边缘化的状态。同时,展览的艺术语言也很有张力,能够从当代性的语言表达里展现出了这种复杂、多元的边缘状态。

——(专家评委)侯瀚如


关于何为青年的定义,实际上从宏观来看,对成年和青年的定义中已经预设了一种结构,如果把成年社会看作是主流,那么青年就会具有某种意义的反叛性,如果把成年社会看作是正常,青年就会更加关注被边缘化、不被重视的社会现象。就成年和青年的社会结构来看的话,“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具备这种特点,它强调对被边缘化、非主流、甚至被定义为名声不好的社会现象的关注,显示了青年人所特有的叛逆性,而这种叛逆性正是“青策计划”想要去寻找的,因为它带有某种重新去颠覆原有定义的可能性,“青策计划”需要的正是对未来可能性的讨论。

——专家评委)冯原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的策展人张营营认为:“工具即是作品本身。”她选择的某些作品并不是作品本身,这意味着人们怎么去理解在美术馆里所看到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个视角和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作品想法有一个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而在展览馆里看到的是这个过程的终结,张营营打破了这个概念,她认为工具是作品本身,那么工具意味着是不是过程,或者是一种生产的方法,工具是否意味是思想的工具,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展览触碰到了一般所不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会让我们有所启发。

——专家评委)王鲁炎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工具的概念,这是对于策展人而言很重要的核心理念,在这样的理念里,以这个为线索挖掘艺术展览的可能性,包括通过选择艺术家的作品来呼应工具的概念。我想对于年轻策展人而言,这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同时以这样的线索为出发点来进行展览的布局,会令人有一种期待。

——专家评委)丁乙


此次的两组获选方案分别关注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社会的“背面”。其中,张营营策展的“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将被忽视的创作工具与作品共同呈现在人们眼前;沈宸和王欢共同策展的“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试图探讨不被主流所容纳的社会群体的存在,并且对他们身上的标签发出质疑。

——(媒体评委)《澎湃新闻》钱雪儿


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处于边缘的人物将最先受到影响。这使得对“声名狼藉者”的讨论将永远有趣,而那些将目光投向边缘的人也将在人类的进程中留下痕迹。策展人张营营策划的展览“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既呈现了从朴素到复杂的不同技术手段,也呈现了技术在作品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媒体评委)《异视异色》 陆冉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让我引发的思考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种已经固化的道德判定和模式中生存了很多,每一个人都在所谓“正常的”目光中和氛围中生存,而用工厂所出产的产品为比喻的话,那就是“合格品”和“瑕疵品”,“声名狼藉者”为我们展现了所谓“瑕疵品”的世界。何为“瑕疵品”是和所谓正常人比,定义和其自身不同,包括思想和行为的不同。

——(大众评委)王


如果现代艺术是高冷式小众或者说是难以读懂和理解的艺术,那么作为第一次看现代艺术展的观众,《突然死亡》、《停泊于台北车站的愚人船》这两个作品又让我产生看懂,读懂现代艺术的喜悦。内心有欢呼太有创意了!我也有发现到这个问题,艺术家用创意展现了这个问题,展现了思考,并把思考空间也留给了观众。感谢这两个作品的艺术家,让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人文关怀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的思考。

——大众评委叶佳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探索的主题我觉得更有意义,意义在于我们人类天生就将自己和工具剥离开,因为我们只于工具是具有意识,有“自我”的,然而当代社会种种现象却认识到我们人类作为工具的可能性。

——(大众评委)kid


与其让让人沉思自己,不如开发创造自己,现实不能太过于揭露事实本身,要保持一份神秘感,纵然我现在的生活诸多不如意,但从未对生活失去过信心。我选“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因为它对生活充满了遐想,有无限可能。

——大众评委匿名

回看“青策计划2019”


“青策计划2019”的招募期间,共收到稿件52份,有效方案38份。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最终遴选出本届两组获选方案“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和“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现场,沈宸供图。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现场,张营营供图。


自2019年10月25日开幕以来,五个月的展期总共吸引了超过 9万人次观展。逾三个月的展期中,青年策展人策划了开幕演出、艺术家对谈、儿童工作坊等多种公教活动,不断在展期中激活展览。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览开幕表演,艺术家山河跳!在为观众占卜算命。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展览儿童工作坊“隐秘而美丽:创造心中的秘密世界”现场。


2020年年初,首届“青策充电站”项目也邀请了国内外当代艺术与哲学领域的资深实践者、学者集中开讲,以多维度的视角及敏锐的前沿研究为青年策展人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支持,开启思辨的实验与碰撞。

“青策充电站”活动现场。


青策计划2019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19

时间:2019年10月25日 – 2020年3月29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楼1号展厅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鸣谢: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特约合作伙伴:东陶(中国)有限公司

展览支持:上海河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伊艺展览服务

票价:免费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品牌项目“青年策展人计划”自201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四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十六场展览。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不论背景、鼓励冒险。“青策计划2019”获选的两组方案分别为:沈宸、王欢的策展方案“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张营营的策展方案“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提出权力的尺度是否能够衡量个体的密度?展览以“声名狼藉者”的存在方式为切入点,去不断重估人类个体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末路的斜阳,是一种看似无可挽回绝境下另一维度的回转。“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则是对可见的作品背后艺术家工具和创作方法的一次视觉呈现,在肯定工具艺术创造功能的前提下,将其与作品平行于展览之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