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艺博会 | 参展申请全面开启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288   最后更新:2020/03/24 14:07:37 by 服务员
[楼主] babyqueen 2020-03-24 14:07:37

来源:798艺术  汪洋


群展“我是谁”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北京
2020年3月14日—4月30日

北京疫情期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北京第一空间与柏林国王画廊联合举办了新一季的艺术群展“我是谁”。展览的主题词“我是谁”,其潜台词可以反相称为“谁是我”,这就使人不禁揣度,无论是在艺术的范围里迷失或找寻,“自我”一词都相对地支撑起了作品的主体。在具体的表现方式与手法定格在技术层面的同时,艺术家本人则在此基础之上晋升为人本主义的思考者与关怀者。也就是说,“我是谁”或者“谁是我”不仅是一句疑问,同时还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终极命题。

群展现场图


对于艺术家而言,身份认定与自我探知始终在作品中间若隐若现,主观的设定与假想在主动意识的作用下变得异常丰富,而且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的艺术面目。马蒂亚斯·维斯切尔的《公寓 2》和里纳斯·凡·德·维尔德的《在我工作室后面的黑暗小巷里》都是以实际的景像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现实空间的人本延伸,以及虚拟的停滞感。彼得·德雷赫的《“银碗”系列》和约翰·希尔《世界在等我们IV》同样取材于现实的物品,在时间性的流渡之下,前者倾向于静谧与平和的艺术格调,后者则倾向于丰富的色彩感知,在综合了绘画、雕塑与摄影的视觉元素之后,立即发散出一种新的视觉形态。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的《反向耶稣受难像》和卡尔·霍斯特·赫迪克的《受难(局部)》同样具有某种宗教元素,概念与动机在颠覆传统模式的同时,凸显了社会属性,伤害与死亡依旧是生命的重大课题。如果说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和卡尔·霍斯特·赫迪克,借由宗教与反宗教直接反问信仰,那么欧文·沃姆和阿丽佳·柯维德,则是借由荒诞与反荒诞直接反问现世。欧文·沃姆的《无题》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反讽,着重于日常的荒诞与苍白感,阿丽佳·柯维德的《移位槽(树)》一组八件,是一整棵树的八的组成部分,用可操控的逻辑解剖开异化的自然。

杰普·海因《我是谁,为什么是我,我要去哪里》和诺尔伯特·比斯基《三难困境》着重于哲学化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是反诘作用于反诘,另一方面是暴戾作用于暴戾。凯瑟琳·安德鲁斯的《图提芙蒂现代(阳光少女)》利用商业特质与图像特征的相互结合,从而创造出不同以往的视觉观感。黎薇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用6个等比例大小的硅胶着色儿童以及相对应的实际道具,推导出6个现代政治名人的孩童模样,在重塑时代感与历史感的同时,由极度现实直接跨越到极度非现实。展览中的作品,在多重视角的作用下烘托起人本的主题,在艺术的作品之下,艺术家连同观者,一起与外部世界达成了一定的关联性。作品本身具备的解说性,再借由艺术化的内在意涵,进而探讨社会、宗教、自然、时代与人的互动关系。

现场图

黎薇《在很久很久以前》

马蒂亚斯·维斯切尔的《公寓 2》

里纳斯·凡·德·维尔德的《在我工作室后面的黑暗小巷里》

彼得·德雷赫的《“银碗”系列》

约翰·希尔《世界在等我们IV》

艾尔葛林 & 德拉葛赛特的《反向耶稣受难像》

欧文·沃姆的《无题》

阿丽佳·柯维德的《移位槽(树)》

杰普·海因《我是谁,为什么是我,我要去哪里》

诺尔伯特·比斯基《三难困境》

凯瑟琳·安德鲁斯的《图提芙蒂现代(阳光少女)》


撰文:汪洋

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